查看原文
其他

Bauhaus Workshop:行走的建筑

在包豪斯14年历史中,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1888-1943)1921年-1929年负责的剧场,将不同工作坊内容整合到一起,包含舞台搭建、服装与道具的设计和制作,吸引了包豪斯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成为“辉煌一时的学习场所”(格罗皮乌斯语)。


“行走的建筑”工作坊,以包豪斯剧场为主题,希望能够通过真实、具体的参与使“历史”与“当下”产生联结。工作坊邀请艺术家/身体表演创作者鲁潇主持,依托奥斯卡•施莱默提出的:可走动的建筑、牵线木偶和一个技术化的有机体三个概念,通过身体运动与空间的关系、身体与材料的结合,展开对置身其中的空间、环境、日常进行思考和表达。



此次工作坊学员招募没有专业、年级、校内校外的限制,我们强调的是“具备实验精神、表达欲和创作欲、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额定12人。最终招募的学员一如我们预期,涵盖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两名专职教师,另有三位校外学员:本科毕业一年的平面设计师、同类院校大三学生、一位即将出国学习的高三学生,这样的组合本身就已经非常具备包豪斯的合作与实验精神。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进入创作状态,在分组讨论、作品创作和呈现时,表现出让人深受触动的相互之间的支持和信任。


01

工作坊内容安排

(05/15-05/17  14:00-17:30)


Day 1

包豪斯剧场讲解

观看《三元芭蕾》

可走动的建筑、牵线木偶和一个技术化的有机体三个概念讲解

分组讨论方案


Day 2

身体连接和表达

材料选择、道具制作

声音构思


Day 3

道具完善

声音采集

彩排

演出


02

工作坊现场



03

创作感想


柯颖 视觉传达设计18级

历经了三个下午的触碰和撞击,在这场表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安静,而在这份安静的外表下,却又有着暗潮涌动的复杂情绪和思想世界。当一个人进入任由思想激荡的时刻,他就从现实中消失了。因为这时的人进入了自我最隐私的地方,一个外人无法进入的世界,我们不再去关注自己的动作看起来是否奇怪,也不在乎别人眼里的自己,只是在音乐和触碰中去见了见角落里的自己。我开始运用我的肢体动作去表达我的内心,它是疑惑的,矛盾的,挣扎的,一如当下的我。


郁路遥 数字媒体艺术 18级

我真的用肢体实现了!

重复,有趣,夸张,更是旁若无人的样子。在空间里,我非人流,我即是自我。在闭上眼睛感受各种各样的皮肤时,触感带给了我新的体验!我能感觉到,有的是温柔的,有的是性感的,有的是热烈的……

在小组合作中,我更多是一个倾听者,我发现,个体真的都是个体,大家各抒己见,但又不同而和。

最终作品就是带着突发性偶然性等不确定因素的庞然大物,我就是那个充斥忙碌的人,我焦虑,团团转,不知所措,想要挣脱。可我却还必须原地不动,故作镇定。它就是我啊!可我也是这个世界啊!


杨建伟 视觉传达设计16级

活着,认真又努力的活着是我对这次工作坊最大的感受,这里的每个人都富有活力,一群疯子一般的人运动着属于自己的轨迹。


俞晓凯 西京学院 美术学16级

我们无需伪装,用最真实的态度对待创作,并从中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碰撞中开始,终止于在感受空间时自我与周围一切的“消融”。

我想大胆、没有顾虑的去做艺术。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勇敢面对所有的世俗眼光,不用为了别人的言论与批判而被动或放弃自我表达的艺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更应该是“黑暗”社会的批判者,敢于对生活中的错误说“不”,是追求真理的勇士。


瞿静格 高三学生

没有认识的人,不在乎你的履历,无所谓各自的性格,所有人全力配合,尽情投入。不需要言语,却沉浸其中。三天,看到了泪水、欢笑、焦虑和惊喜,让我不得不更深地思考人与人究竟是怎么相互连接的。


高原 教师

媒体时代的今天,每个人动动手指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从网上获取信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每天也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一方面从内心怀疑这些信息的价值与有效性,一方面也苦恼于自己也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之一。参加工作坊的这几天,我的精神世界也是穿梭在工作与工作坊课程之间,常常在练习与制作的间隙匆忙的回应各种工作信息,因此很自然的我的创作围绕着我日常的工作状态展开——跳动在屏幕上的文本更像是被精心操控的结果,而我的大脑与身体失去的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变成了一种机械性的麻痹输出。




图文编辑:李敏

图文排版:袁嘉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