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百年来幼儿园的变迁

2017-11-25 刘彦华、许丽芬 近现代史研究通讯

原题目为《中国幼教百年发展论略》,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教育部19981224日制定、国务院19991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 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1 21世纪对我们来说,许多事情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当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时,环境的压力便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刻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构成一幅未来的蓝图。”〔 2 (P36)因此,21世纪之初,通过对20世纪中国幼儿教育发展之轨迹的理性疏理和盘点,探讨中国百年幼教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面向新世纪的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1903:蒙养院——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正式诞生

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也是很注重教育的民族,但古代的幼儿教育几乎是在家庭中进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结构开始改变,进入了近代社会。当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以后,中国封建传统的教育已难以担当起维护国家生存和继续发展的重任,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使中国的教育逐渐由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的转变。   

清末,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学制的颁布,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正式诞生。 1901年清政府诏谕兴学,设立大、中、小学堂。1902,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但未能施行。 1903,又由张百熙、荣庆和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19041月施行。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蒙养院作为中国学前教育机构就此正式诞生。关于蒙养院的具体要求颁布在《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1903)之中(以下简称《章程》 )。《章程》规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采取“蒙养家教合一”的方针,以辅助家庭教育。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其教师称为“保姆”。蒙养院的保教目标有四个方面:

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

2.“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理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

3.“保育教导儿童,务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

4.“儿童性情极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3 (P381-386)蒙养院的保教目标注重保育儿童的身体健康;注重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注重观察和指导儿童;注重创设良好的环境。同时,《规程》还规定:蒙养院保育之法,在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所喜好之事物,渐渍启发涵养之,与初等小学之授以学科者迥然有别。这又表明在教育方法方面要注重蒙养院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蒙养院的课程有四个方面:

1.游戏。“游戏分为随意游戏及同人游戏两种:随意游戏者使幼儿各自运动,同人游戏者合众幼儿为诸种之运动,且使合唱歌谣,以节其进退;要在使其心情愉快活泼,身体健适安全,且养成儿童爱众乐群之气习。”

2.歌谣。“歌谣俟幼儿在五六岁时渐有心喜歌唱之际,可使歌平和浅易之小诗,如古人短歌谣及古人五言绝句皆可,并可使幼儿之耳目喉舌运用舒畅,以助其发育,且使心情和悦和德性涵养之质。”

3.谈话。“谈话须择幼儿易解及有益处,有兴味之事实,或比喻之寓言,以期养其性情兴致。与小儿对话时,且就常见之天然物及人工物等指点言之,并可启发其见物留心之思路。其所谈之话,儿童已通晓时,保姆当使儿童演述其要领。演说之际务使声音高朗,语无滞塞,尤不许儿童将说话之次序淆乱错误。”

4.手技。“手技授以盛长短大小各木片之匣,使儿童将此木片作房屋门户等各种形状;又授以小竹签数茎及豆若干,使儿童作各种形状,又使用纸作各种物体之形状,更进则使用粘土作碗壶等形。又使于蒙养院附近的三庭院内,播草木花卉之种于地,浸润以水与肥料,使观察其自发生以至开花结实等各形象。诸如此类,要在使引导幼儿手眼,使之习用于有用之处,为心知意兴开发之资。”〔 3 (P381-386)

由此看出,中国最早出现的学前教育机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蒙养院制度的确定,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的历史结束了,开始走向学前社会教育的道路,表明我国基础教育拓宽了空间,开始了新的历程。其二,蒙养院是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伴随中国近代学制而勉强出现的,因而具有被动和附属的特点。其三,蒙养院中的师资水平很低,师资的培训亦很肤浅,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禁办女学的现状密切相关。但是,蒙养院毕竟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

二、1916:蒙养园——中国幼儿教育有了法律保障

1911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君主的专制政权。19121,建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1912 1913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将幼儿教育机构由蒙养院改为蒙养园。1912年《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中第四章第六十八条规定:“女子师范学校并应设附属蒙养园”。而标志蒙养园具有法律地位的是1916年《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的第六章,对蒙养园有了较详细的规定:“蒙养院以保育满三周岁至入国民学校年龄之幼儿为目的。保育幼儿,务令其身心健全发达,得良善之习惯,以辅助家庭教育。幼儿之保育,须与其身心发达之度相副。不得授以难解事项及气操过度之业务。幼儿之心情容止,宜常注意使之端正,并示以良善之事例,令其则效。”

“保育之项目为游戏、唱歌、谈话、手技。”“蒙养园得置园长。蒙养园保育幼儿者为保姆。保姆须女子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格,或经验定合格者充之。蒙养园长及保姆之任用、惩戒,依国民学校教员之例。”“蒙养园之幼儿数,须在百人以下,但有特别情事者得增至百六十人。”“保姆一人所保育之幼儿数,须在三十人以下。”“蒙养院应设备游戏园、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要诸室,室外以平屋为宜。”“恩物、绘画、游戏用具、乐器、黑板、桌椅、钟表、寒暑表、暖房器及其他必要器具,均须齐备。”〔4 (P480-481)

由此看出,蒙养园时期的幼儿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虽然没有摆脱附属地位,但是与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相比,已开始纳入真正的教育机构之中,不仅提高了社会地位,而且还有了法律保障。其二,蒙养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基本上沿袭蒙养院而效法外国的模式,没有多少创新的成分。其三,提高了蒙养园师资的素质和水平。蒙养园的教师称为“保姆”虽然与蒙养院时期的称谓相同,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女子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把小学教员与蒙养园的保姆并列,便确定了保姆的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考评有了相应的规定,这就更加确保蒙养园师资的素质和水平。其四,蒙养园规定了师生比例为1: 30左右,对园舍结构、设备以及管理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蒙养园的整体水平。

三、1922:幼稚园确立幼儿教育在教育的学制体系上的地位,并开始中国化的探索

()“新学制”确立了幼稚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我国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新学制”的建立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1922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草案》 ,一般称之为“新学制” ,也叫“壬戌学制”。这个“新学制”根据七项标准制订: (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同时,新学制中采用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 ,规定初等教育阶段包括幼稚园、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在小学校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收养六岁以下之儿童”〔 4 (P27)

这一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况。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使幼儿教育机构由蒙养园更名为幼稚园,至今我国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仍沿用这一名称。其二,“新学制”开始将幼园纳入初等教育范围,确立了幼稚园在学制体系中的独立地位,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其三,“新学制”更多地照顾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求课程更富于生活化,更富有弹性,这也直接促进了陈鹤琴等一批教育家对幼稚教育“中国化”的实践探索。至此,幼稚园开始作为幼儿教育机构的法定名,在实践中也基本上得到了统一,幼儿教育在学制中也有了确定的合理地位。

()教育家进行“中国化”幼稚教育的实践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教育团体、教育家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法,亦包括新学制的内容都接受了美国的影响,使我国的教育从仿效日本转向一切仿效美国。这既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又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缺乏独立和创新的精神。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教育精英,开始中国教育科学化,中国化的探索。张雪门(1891-1973)曾在1920年前后,系统考察了30多所各类幼稚园,并把当时的幼稚园分为三类: (1)日本式。这种幼稚园类似小学,将手工、唱歌、识字等分科进行教学,忽视了幼儿的身心特点。 (2)宗教式。这种幼稚园不是为教育服务,而是为宗教服务。 (3)普通式。这种幼稚园也免不了拼凑与模仿〔5 (P188-189)

陶行知(1891-1946)曾指出当时幼稚园存在三大弊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因,他主张用科学方法去试验和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6 (P619)

陈鹤琴(1892-1982)曾在1942年发表的《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中指出了当时中国幼稚教育存在四种弊病:第一,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第二,功课太简单,课程单调无变化;第三,团体动作太多,忽视了因材施教;第四,没有具体的风格,老师糊里糊涂,儿童懵懵懂懂,一日一日地过下去〔 7 (P1-4)。为了“不受旧式幼稚教育之束缚,立意创造中国化的新幼稚园”〔 8 (P233),1923年陈鹤琴以“东南大学教育科学实验幼稚园”的名义,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幼稚教育影响更为深远的是19298月经

教育部审查并颁布全国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提出幼稚教育总目标是: (1)增进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2)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3)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幼稚园的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等,每个科目之下分列了目标、内容大要和最低限度要求。关于教学方法约有17,着重强调了幼稚园课程组织的原则,主要包括: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让科目服从活动主题,消融在活动主题中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和儿童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儿童经验为中心的原则。此外,还特别强调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中国化”、“平民化” ,儿童独立性培养、家园联系等内容。

《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经过试行,1932年由教育部修正后作为《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发施行。9367,再次颁发经过修正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它作为指导幼儿教育的法规性文件一直沿用到1949年。在台湾地区这一《标准》经修订后,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

四、1949:幼儿园——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教育。 195110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正式公布并施行的第一个学制。在这一学制中,对幼儿教育作了如下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收三到七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9 (P331)从此,中国幼儿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与我国社会发展一样,幼儿教育也曾经历了盲目发展与调整改革的时期(1958-1965)和遭到全面破坏的时期(1966-1976),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幼儿教育进入了拔乱反正和改革振兴的时期。近十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令人振奋的变化,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其重要的成果就是《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的颁布和施行。

1903年“癸卯学制”确立了中国幼儿教育的机构蒙养院开始,历经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中蒙养园的设立;1922年“壬戌学制”中的幼稚园到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机构更名为幼儿园。透过幼儿教育机构的几次更迭,看到了中国百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幼儿教育历经百年沧桑巨变,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中国化的方向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N.中国教育报,1999-02-25(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1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7〕陈鹤琴.陈鹤琴全集:2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8〕教育大辞典(2)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9〕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