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期刊资讯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8年第2期名录

2018-03-07 近现代史研究通讯

维多利亚、温哥华与海内外华人的改良和革命(1899-1911)



作者简介:陈忠平,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明清社会经济史、清末民初社会政治史、全球华人移民通史。

原发信息:《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7年第201711期 第77-96页

内容提要:文章使用地方史与全球史结合的方法,对1899年之后康有为所领导的海外改良运动从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向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其后来的衰落做出考察,并对1911年之前当地华人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急剧转向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过程、内外原因及其跨太平洋影响进行分析。对此地方个案的宏观考察不仅揭示了这一时期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唐人街地方政治的跨太平洋联系和影响,而且进一步突破了史学界关于清末海内外华人改良—革命运动完全对立的片面观点,真实地再现了这两种运动在互相对抗之外的内在联系。就此地方华人政治运动的跨太平洋联系进行考察,对推动一般地方史和全球史的结合也具有启发意义。 

关 键 词:维多利亚/温哥华/跨太平洋/康有为/改良/孙中山/革命

基金项目:说明:本文为作者在2011年4月应夏威夷大学邀请、出席于东西方中心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讨论会期间英文讲演稿。根据该稿修改的中文学术报告曾提交于2016年6月由笔者协助浙江大学举办的“亚洲与美洲:跨太平洋的社会、文化、历史联系与比较”会议,并在此后于8月上旬补正定稿。


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状况研究

——以徐树铮《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为中心




作者简介:彭贺超(1987- ),男,河南上蔡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原发信息:《安徽史学》(合肥)2017年第20174期 第64-71,80页

内容提要: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是宣统三年江北督练公所参议官徐树铮随陆军部官员参观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四省新军的考察报告。作为一位留日初归、意欲了解本国练兵实情的新军军官,徐树铮在考察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官兵素质、武器装备、营房内务及军事训练状况。同时,他还察觉到长江流域省份督抚编练新军时的消极态度,甚至有督抚对新军充满敌意。通过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可令人直观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从军事专业的角度认识新军的表与里,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练兵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地方督抚角度解释新军转向革命的原因。

关 键 词:新军/徐树铮/长江流域四省/地方督抚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督练公所与清末军事改革研究”(16CZS059)的阶段性成果


中華革命黨時期黨人歧見與孫中山黨國方略的轉折


作者简介:王奇生,湖南湘鄉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本科、碩士)、華中師範大學(博士)。曾任職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師、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留學史、中國現代政黨史、中華民國史與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等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留學與救國:抗戰時期海外學人群像》、《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中國近代通史第七卷)、《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天下得失蔣介石的人生》(合著)、《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再闡釋》(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主編)等。其中《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一書獲第四屆“胡繩青年學術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被香港《亞洲週刊》評為2010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一;《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一書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原发信息:《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0174期 第5-24页

内容提要:中華革命黨的建立,意味著國民黨從“議會政黨”重新回歸“革命黨”。孫中山的革命理念與黨國方略亦隨之發生重大轉折,並直接影響了此後中國政制的歷史走向。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孫中山晚年的黨治主張乃1924年以俄為師的結果。若細緻梳理孫中山的心路歷程即可發現,以俄為師恰是孫中山自中華革命黨以來革命思想演變之自然產物。作為中國國民黨的重要歷史節點,1914年從議會政黨向革命黨的轉型與回歸,比1924年的改組更具轉折意義。而對於孫中山思想方略的轉變,黨內異議的聲音十分強烈。各派雖均以反袁為目標,但黨人之間的岐見與紛爭比學界既有認知更為多元、複雜和激烈。

关 键 词:中華革命黨/歐事研究會/孫中山/汪精衛/吳稚暉/蔡元培

基金项目: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項目號:14JJD770033)資助之成果。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营口)研究



作者简介:赵欣,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

原发信息:《历史教学》(津)2017年第201720期 第24-32页

内容提要: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变成了近代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纷争的策源地。20世纪初,牛庄(营口)因大连的崛起而式微。牛庄(营口)的起落既反映了航运条件与港口腹地的共振关系,也折射出东北亚国际战略布局源于经济又先于经济考量的时代特征。

关 键 词:近代/牛庄(营口)/条约港/地缘政治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近代中国东北界河研究”(项目编号:17BZS106)阶段性成果


布朗运动与在城集聚:同治年间西北战时人口迁移的特征




作者简介:路伟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原发信息:《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17年第20179期 第138-147页。

内容提要:同治西北战争期间人口的迁徙主要集中在区域内部。在村域空间尺度上,这种迁徙大多数表现为毫无规律性的布朗运动。但在县域空间尺度上则呈现出从乡村聚落往堡寨、治城等核心聚落集聚的趋势。战时这些核心聚落大多被攻破,是造成人口严重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小民避乱逃生的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但大都属于无效迁徙,最终可以活命的机会比较有限。

关 键 词:同治西北战争/空间尺度/人口迁徙/堡寨治城/布朗运动

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基础信息平台建设”(15ZDB053)


晚清都市空间中的慈善、娱乐和社群认同

——以慈善义演为视点



作者简介:岳鹏星,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郭常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原发信息:《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17年第20175期 第136-144页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的慈善义演因其寓善于乐的特性,逐渐风行于都市空间之中,受到都市民众的称许,呈现出初兴的新气象。寓善于乐的意涵奠定了慈善义演得以存续的内生本源。慈善义演的初兴涉及众多社会群体,围绕慈善义演构成了一定的社群网络,又进一步助推了慈善义演的兴起和繁盛。在晚清的时代境遇中,慈善义演的发展折射出不同社群的身份认同,既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歧见,也有新式知识人对于新国民的启蒙塑造,还有伶人群体的身份认同,更有新女性的形象塑造。慈善义演顺应着时代的变迁,包涵着极其丰富的现代性内容,构成了时代场景中的重要一幕。

关 键 词:都市空间/慈善义演/寓善于乐/社群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项目号15BZS092)、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游艺会与抗战前上海都市文化研究”(项目号2016BYS023)、2017年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国剧场义演研究——以京津沪为中心(1912-1937)”(项目号17YJC770044)、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末民初剧场义演研究”(项目号2017BLS001)的阶段性成果。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年鉴编纂活动考察



作者简介:牟国义,男,四川省长宁县人,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江苏年鉴》主编,《江苏地方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年鉴史、年鉴学。

原发信息:《中国年鉴研究》(京)2017年第20171期 第52-66页

内容提要:清末光宣年间,出于预备立宪、维新政治的需要,清政府作出了刊行统计年鉴的重大决策。在宪政编查馆的主持下,从设立统计机构、编订统计表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统计调查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调查统计成果。作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目标和内容,清政府编纂年鉴活动的积极尝试,对民国以后的年鉴认知、年鉴体式、年鉴编例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我国年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自主编纂年鉴的历史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907年可视为我国政府主持编纂年鉴活动的元年,是中国年鉴事业走上自主发展道路的开端和起点。

关 键 词:预备立宪/统计调查/年鉴编纂


新国体下的旧史学

——民国初年的宣付清史馆立传(1914-1927)




作者简介:蔡炯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职博士后。

原发信息:《学术月刊》(沪)2017年第201710期 第162-177页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后,清代覆亡,绵延两千余年的帝制亦随之终结。在新国体之下,如何书写刚刚过去的清代历史,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一个场域。1914年,民国政府设立清史馆,开始纂修清史,帝制时代宣付史馆立传的机制亦随之延续。在清史馆存在的十余年间,共有数十件宣付清史馆立传的案例。检视这些案例,可以窥见各方如何通过宣付清史馆立传机制来形塑清代末年特别是辛亥鼎革之际的历史记忆。与此同时,新旧政治理念、家族名誉、族群认同、朋友情谊等等因素也交织在这些案例之中。在近代中国的“过渡时代”,旧史学实践在新国体之下仍然具有多重意义。

关 键 词:清史馆/历史书写/民国初年


孙中山与天命论



作者简介:叶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发信息:《史林》(沪)2017年第20175期 第105-115页

内容提要:天命论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政治理论,清末民初的各派政治力量对于天命论都有所借重。孙中山与天命论的关系可以分为革命实践与政治理论两个层面。在革命实践的层面上,孙中山对于天命论主要加以策略性地利用。他深知帝王思想和天命观念在当时根深蒂固,用“天命无常”做口号,使用“天运”纪年,巧妙地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都是为了团结更多的革命力量而使用的策略。在政治理论的层面上,孙中山以汤武革命的叙事为中心,对传统的天命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他敏锐地抓住了“世界潮流”这一概念,用来取代天命与天数在传统的革命叙事中的地位。在孙中山政治理论的大系统中,世界潮流、先知先觉、民心所向等概念组成了一个有关现代中国革命进程的小结构,而这个小结构就是汤武革命之天命论叙事的世俗化版本,也可以说是孙中山对于传统政治思想资源的一个创造性转换。

关键词:孙中山/天命论/革命/天运/世界潮流



谭嗣同对“康学”的接受与宣传



作者简介:贾小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原发信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17年第20175期 第81-92页

内容提要:谭嗣同虽非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但却私淑于康有为。戊戌时期,谭嗣同与康门、“康学”的关系密切不只是康、梁的事后回忆,也是谭嗣同的身前自白。通过分析谭嗣同与康门弟子的交往、初识“康学”之后的学术转向、谭嗣同《仁学》与“康学”的异同,及谭嗣同在湖南变法中对“康学”的宣传与维护,以透视“康学”对谭嗣同的影响,及谭嗣同接受、宣传“康学”的历程。

关键词:谭嗣同/康学/《仁学》/《湘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