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六期摘要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杂志 2022-12-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艺理论研究》摘  要

(总第239期)

二〇二一年第六期


“建党百年与文论研究”专栏

百年来传统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互动

韩  伟


摘  要: 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的文学批评话语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中国传统“载道”文学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的推扬,产生了互助效应,这构成了古与今对话的精神基础。在此基础上,古典资源在大众话语、权力话语的双重作用下与文学批评实践进行着深层互动。20世纪上半叶,是大众话语占主导的时期。这一时期以传统文论资源的自身生长性为主,古典话语与马克思主义批评之间处于对话关系。一些文人对传统批评原则和术语的实验性尝试,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批评园地的壮大蓄存了力量。20世纪后半叶,权力话语的比重增加,现实主义批评原则被强调。作为现实主义原则的具体化,关于典型和形象思维的讨论相继出场,在这两个讨论的掩映下,传统批评方法、概念术语亦获得隐性延续。百年来,尽管传统文论资源只是如游丝般存在,但其价值却不容否定。在新时代背景下,它更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体系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 古典文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从瞿秋白的说唱文学创作看中国共产党文艺大众化的早期理论与实践

曹晓华


摘  要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在主编《热血日报》、领导左联、赴中央苏区工作的不同历史时期,持续不断地学习、模仿、宣传和改造说唱文学,推动着党的文艺大众化理论从初具雏形到日臻完善。瞿秋白通过对民间曲艺和方言土语的运用和调适,结合革命宣传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基于旧体裁,又改造旧体裁的渐进式的“乱来腔”。他试图用这种注重口头表达的“杂糅式”文腔,突破既有的文体约束和士绅文化的意识形态束缚。瞿秋白的说唱文学创作锻造、淬炼出一种“真正”鲜活的、属于大众的现代文体,不仅为从五四文学发展而来的现代文学语言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 瞿秋白; 说唱文学; 中国共产党; 文艺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专题

“不着一字”的背后

——鲁迅与祖父的关系考辨

高俊林


摘  要: 鲁迅一生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性文字,怀念的对象涉及他人生中的各个不同阶段所遇见的各类人物,其中有老师、朋友、弟子与家人等,却唯独对于自己的嫡亲祖父周福清“不着一字”。本文认为由于祖父科场案引致了鲁迅早年的一系列不幸与屈辱,所以鲁迅一直是在有意地回避。文章由此深入地探讨了鲁迅与祖父在思想文化观念、立身行事原则与文学审美情趣等诸方面的差异。在结尾处则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探究鲁迅这样做的深层心理动因,从而揭示出,鲁迅以此独特的自我防御机制来实现“无意识的有意遗忘”,并借以达成他与过去的彻底告别。

关键词: 鲁迅; 周福清; 祖孙关系; 回忆


诗歌、政治与伦理

——晚清群学思潮与早期鲁迅诗学观之关联探析

孙尧天


摘  要: 鲁迅早年通过诗学方式回应了晚清群学思潮,他也在这一背景下表达了有关群己关系的新认识。一些改革者延续文以载道的诗教传统,强调文学内在的转移性情的功能及其对于构建群体的政治意义。相比之下,鲁迅虽同样注重情感的重要性,但他批判从外部政治视角规范诗歌的思路,为此,他重新解释了“诗言志”的传统,主张诗歌是人类生命意志的自由抒发。同时,鲁迅并不因为推崇个体主义而反对群体,他恰恰在卡莱尔的浪漫主义诗学原理的启发下,强调诗人和民众的情感共通,并由此诉诸群体的觉醒。从生命的感性本体出发,鲁迅致力于凸显文学的“不用之用”,这种观点既解放了读者的主体能动性,又力图从根本上实现从自我到群体的变革。

关键词: 鲁迅; 群学; 情感; 诗歌; 政治; 伦理


鲁迅影像及其视觉表征

张乃午


摘  要: 鲁迅影像,即鲁迅形象的影像建构。鲁迅影像通过在场直观的方式建构不同的鲁迅形象:传记式、动画式、景观式等。鲁迅影像的他塑过程,显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影像的逃逸是其传播方式中最为突显的特点。鲁迅影像与鲁迅形象尽管密切相关,但从文学世界过渡到语图交织的世界,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影像情境和影像造型。其中,“静穆”与“奇观”是鲁迅影像造型的两副雅努斯面孔,在当代中国视觉范式建构的过程中,两种视觉形式动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衍生出对当代鲁迅生命意义的追问。

关键词: 鲁迅; 影像; 视觉表征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以掌故为小说

——曾朴的《孽海花》与晚清民国的掌故之学

魏  泉


摘  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文学立场回看晚清小说,无论梁启超的“新小说”、鲁迅的“谴责小说”,还是旧文人的“鸳蝴派”小说,都被归入了“旧文学”的营垒。但若以小说观和女性观来衡量的话,曾朴的《孽海花》都是“新小说”而非“旧小说”。其“以掌故为小说”的文学实践,不仅打通了章回体与笔记体的传统小说样式,也能以西方文学的小说观念为参照,在清末民初的转型期,适成为新旧文学的桥梁。《孽海花》写了才子佳人,但不再是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写法,而是其终结;写晚清历史,也不是历史演义体,而有丰富的生活细节,是一种风俗志式的呈现;作为描摹官场士林之小说佳作,从类型小说的角度,也可视之为中国“学界小说”之先驱,上继《儒林外史》,下开《围城》,倘与欧美“学界小说”所描写的士林画像及学术场域对照磨勘,更可知曾朴的《孽海花》有其不可磨灭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 曾朴;《孽海花》;掌故之学;学界小说


欧阳修古文“以宾形主”特质及文章学意义

许  光


摘  要: 宋代以来,文评家受曹洞宗参悟原理启发,常用“宾主”评价古文章法。欧阳修古文是“以宾形主”的代表,或“先宾后主”,或“宾主相间”,或“宾主呈层级”,所在多是。与韩愈、苏轼的相较,欧文善于用“宾主”法表达丰富细致的情感。“宾位”所占地位更高,文章反复空中设相,多生波澜,最后与“主位”并合,以发感慨。由于起始平缓,且多以“宾”作援,将主意寄寓宾位,所以欧文文意柔婉,纡徐委备,韵致动人,颇具“风神”之美,遂成古文审美之新风格。

关键词: 宾主; 情款; 曹洞宗; 欧阳修


苏轼诗歌的“快”境美学

朱春洁


摘  要: 苏轼对诗歌“快”境的标举和追求是诗歌史上不应忽视的现象,他从赞赏欢快之诗、效仿前代快诗文人到提倡快诗写作,较早提出并完善了快诗理论。在创作中,他借助欢快之情与疾速书写、痛快之感和奋笔疾书的彼此相融,用快笔来写快景与快情,构建了诗歌中的“快”境,同时为之注入了幽默、健快的新元素,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中真正成就了一种诗歌美学。这种诗歌美学根源于其性格才思和生命体验,是一种从心理快感到审美快感的转变与升华过程,并借由后人的接受和学习,形成独具特色的快诗一派。

关键词: 苏轼;快;境界


“史”与“史料”:明清小说理论何以编年?

杨志平


摘  要: 明清小说理论编年史并非仅仅是小说理论本身的单一编年,而是对影响小说理论发展的诸种要素的整体编年,它将立体而有效地揭示明清小说理论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接受者得以生成各自理解的明清小说理论史。为此,需要突破现有认知视域下小说理论史料的范围,将包括文人交游、书坊刊刻、小说编创、官方政令等作为史料的重要来源,进而揭示明清小说理论演进并非仅是理论本身前后影响的线性形态,而是诸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以客观、真实地展现明清小说理论演进的稳固特征与新异变化。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编年史;史料;视角;价值


永宣艺术场域与台阁文学书写

袁宪泼


摘  要: 明前期永宣时期兴起的台阁体,不仅是诗文概念,还属于书画概念,因而反映出时代整体的审美旨趣。由于院体画和台阁体书法的提倡,台阁文人通过会通诗文、书法和绘画的文艺制作,构建出以书画为载体的山林空间,以区别于庙堂之上的政治空间,他们在休沐闲暇之时畅神适意,恣意享受山林闲适之趣。馆阁文人的书画题咏借用图画比德模式,鸣盛颂美,求得性情之正,实现山林与台阁、个体与家国的和谐统一,改变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山林文学书写模式,从而建立了属于有明新王朝的盛世文学。

关键词: 艺术场域; 山林文学; 比德; 性情之正


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马尔库塞“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的阐发

申扶民


摘  要: 针对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命题,马尔库塞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在文化批判维度,马尔库塞分析了奥斯维辛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强化的肯定文化所导致的艺术危机。对于艺术应该如何表现以奥斯维辛大屠杀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恐怖,马尔库塞探讨了艺术创作的不同路径。在奥斯维辛之后如何铭记历史的问题上,马尔库塞强调通过文学记忆,不仅要让人们承担起不忘历史的主体责任,而且应当揭示和追究那些策划、执行、配合大屠杀者的主体责任。马尔库塞的“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艺术与奥斯维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马尔库塞; 阿多诺; 奥斯维辛; 诗学思想


“后结构主义之后”的图像理论

——论朗西埃对巴特摄影理论的重构  

吴天天


摘  要: 作为罗兰·巴特在后结构主义阶段创作的摄影理论著作,《明室:摄影札记》不再像其早期著作《神话修辞术》那样致力于对照片祛魅,而是试图通过提出与展面(studium)相对的刺点(punctum)来突显照片给人带来的情感冲击力。在“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想家雅克·朗西埃看来,巴特的刺点理论对照片进行了赋魅,造成了恋物(fetish)以及一种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神学。在重构巴特摄影理论的基础之上,朗西埃建立了自己的图像理论,该图像理论以语图关系为参照并以审美体制为旨归。总体来看,朗西埃在其图像理论中对巴特摄影理论的重构既包含洞见,也包含误读。

关键词: 罗兰·巴特; 雅克·朗西埃; 摄影; 语图关系; 审美体制


信仰能修复“文化政治”的裂痕么?

——论伊格尔顿新世纪的神学转向问题 

王  健


摘  要: 随着宗教问题的日益突出,伊格尔顿理论中“神学转向”的部分也逐渐为国内学界所注意。伊格尔顿在理论中构造了一个重视创造性、关爱他者、承担罪责的上帝,并借助对理想神学的阐述抵达对可共建、可分享的共同文化的构建,这种做法延续并发展了英国新左派借“文化政治”探索社会主义目标的尝试。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的困境,相比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需要在政治退潮,文化变得个体化、散碎化的语境中寻找能转理论思考为社会实践的力量,神学在成为其应对问题的资源的同时也成了其掩饰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 神学; 启蒙; 文化政治; 马克思主义; 主体


历史、创伤与文学

——拉卡普拉的“书写创伤”理论及其伦理意义

章  朋


摘  要: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探索了极端历史事件“否定的崇高”的美学特征与创伤类型,并诉诸言语行为理论和伦理学,提出了“书写创伤”说。作为历史创伤的一种行动化复现,“书写创伤”借助述行语言与被压抑的历史意识进行对话、协商,从而修通历史创伤,是一种富含诗性特质的“言语行为”,它搁置了历史书写“真实再现”的客观标准,在伦理学层面融合了历史与文学要素,由此成为一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文化实践。拉卡普拉关于历史、创伤与文学的思考,对当下文学理论中相关论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否定的崇高;“书写创伤”;言语行为;伦理


“莱维悖论”及其解决:阿甘本的见证诗学

周逸群


摘  要: 见证奥斯维辛面临着“莱维悖论”:无言者作为彻底的见证者,因触碰死亡而无法作证,幸存者作为奥斯维辛的例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伪见证者。阿甘本认为,无言者与幸存者皆无法独自承担见证,见证者应该被视为由二者相互“排除性纳入”而建筑的界阈,亦即一种“统一-差异”的断裂构造。由此,见证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彼此构成,为无言者见证的不可能作证的幸存者就是见证者,见证者是通过为见证的不可能作证而得以承担见证之责的人。与之无异,证词同样呈现为一种断裂构造,证词来自语言为非语言作证,来自语言对非语言的回应,证词是被语言作证的非语言。在阿甘本看来,这意味着证词的语言不再意指,因为被语言作证的非语言是声响已逝而意义未至的声音/死语言,证词的实质是声音/死语言。也正是作为声音/死语言的证词奠定了文学的可能性。文学在奥斯维辛之后若要表明其继续存在的正当性,它的语言必须是声音/死语言。

关键词: 阿甘本; 见证; 莱维悖论; 界阈; 声音/死语言


专题:文艺美学问题研究

“新世界文学”的范式特征及局限

郝  岚


摘  要: 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新世界文学”理论显现出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上的根本改变:它不再是稳定的、本质主义的,而是关系的、网络的,是过程性的“发生”;其认识论的“单元观念”不再是民族和语言,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更加关注作为现象学的翻译研究;由于人文学科研究中“语文学的破产”,以及世界文学文本的日趋庞杂,研究者提倡合作、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数字人文的兴起在方法论上解决文本过剩的问题。虽然“新世界文学”理论面临陷入相对主义的危险,但却形成了新的比较文学研究共同体,凸显本学科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 新世界文学; 范式;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局限


媒介文艺的核心范畴及艺术自洽探讨

晏  青


摘  要: 基于传播逻辑的媒介文艺形成了一套新的文本生产和符号控制规则,它有其内在意义结构与时间向度,不但提供一种新的艺术演变形态,同时也为艺术想象介入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根据传播流程,媒介文艺传播有着作为生产层面的“媒介”、作为内容层面的“故事”、作为审美层面的“感官”三个范畴。由于这三个范畴的互联互动实践,媒介文艺因其内在的“传播属性”使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冲突更为剧烈,其艺术身份认知及其焦虑需在艺术知识重建、话语协商及博弈中实现自洽。

关键词: 媒介文艺; 传媒艺术; 跨媒介叙事; 具身性; 自洽


表演城市的忧郁:身体、死亡与摄影

蔡  潇


摘  要: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明确了戏剧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是“失去”与“死亡”的物恋关系。这使摄影的本质拓宽至流动与停滞的时间性创伤中,照片捕获时间中的静止,每一次拍摄都包含着双重的死亡。然而,摄影师身体的介入不仅使运动进入照片,而且使图像被“废墟”所烙印。作为终将死亡的生命,身体与空间的互文,投射了难以感知的、每一个场所在时间中缓慢毁坏的过程。这是后都市摄影所创造的新的空间思考维度。本文以金米茹的摄影为例,探索身体如何提喻了图像与死亡的关联,并且改写了20世纪以来城市摄影的空间法则,铭刻了城市的失落与废墟化的运动过程,迫使建筑挣脱时间的铰链质询于当下的空间生产。

关键词: 城市的忧郁;摄影;表演性;身体;死亡


巴赫金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比较及其美学意义

毕  晓


摘  要: 巴赫金在第一部著作《论行动哲学》(又译《论行为哲学》)中开创了一种责任伦理学,这种伦理学继承自胡塞尔的现象学论题,与胡塞尔的弟子列维纳斯的理论产生了一种隐匿的对话关系,二人相关理论的集合可被视为他者伦理学的完备表述。在此基础上,巴赫金对他者伦理学进行了一种审美化改写,将伦理学中的“自我-他者”关系转化为了美学思想中的“作者-主人公”关系,创建了一种内含伦理维度的美学。与此同时,这种伦理性美学又与列维纳斯的文艺思想产生了互文关系,促进了二人相关思想在文艺美学领域的进一步互通。通过展现巴赫金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会通以及基于这种伦理学的审美转化过程,人们得以发现文艺作品伦理性与审美性的双重取向:既有助于人们全面理解文艺作品所内含的伦理与审美双重取向,又使人们能够获取文艺作品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社会功用,进而得以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双重取向进行一种审思。

关键词: 巴赫金; 列维纳斯; 伦理; 审美; 自我-他者; 作者-主人公


翻转与颠覆:奢侈消费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与文化动力

蒋诗萍


摘  要: 在消费的文化史上,奢侈消费一直作为异项被标出,而文本上及名称上的双向标出性正是其不断向前发展并颠覆奢侈自身的文化动力。奢侈消费经历了两次大众化过程,奢侈的形态与内涵两次更新,其文本的标出性亦在变动。在物消费时代,文化对奢侈的标出即是对符号的标出,奢侈的第一次大众化不仅让符号翻转成为消费文化的主流,还颠覆了传统奢侈。在符号消费时代,随着奢侈消费的第二次大众化,奢侈的文本风格弱化,原来作为异项的奢侈正在翻转。“奢侈”恶名亦决定了它的指称是标出项,污名化贯穿其整个发展史,而当前“奢侈”恶名被避开转而趋向于“善”,这意味着奢侈将更为彻底地颠覆自身。

关键词: 奢侈消费; 双向标出; 大众化; 品牌符号


论史威登堡神秘主义对布莱克诗学观的影响

张鹏峰 詹树魁


摘  要: 神秘主义是一种诗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颇受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关注。史威登堡是瑞典当时堪称全才的科学家、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他的神秘主义思想对布莱克诗学观产生很大影响。布莱克将史威登堡的神秘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诗歌中,并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象征和神话塑造了自己宗教倾向的神秘主义诗学观。他的诗学观对英国后代诗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史威登堡; 神秘主义; 布莱克; 诗学观


“图像时代”文学研究新走向

——2020年“语言与图像”全国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海波  徐克瑜


《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1-6期总目录


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发送微信留言,或联系《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 tsla@vip.126.com,取得授权。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号不对图片的原始来源负责。


《文艺理论研究》热忱欢迎海内外学者惠赐稿件,以推动交流,促进学术。本刊实行在线投稿。

在线投稿网址:https://wyll.cbpt.cnki.net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每半年仅受理同一作者一篇投稿。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刊物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学术期刊”,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23家考核优秀期刊之一。刊物多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于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刊物文种为汉英文,每期刊发英文文章,并与以下国际刊物签有交换出版文章协议:
      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 Neohelicon
      欢迎关注本刊主页:
      https://www.tsla.ecnu.edu.cn

国内发行:上海邮政局报刊发行处    

国内邮发代号:4-32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10004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0257-0254  

国外邮发代号:BM375

进入本公众号,于对话框中

输入数字“1”并发送,可查看《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

输入数字“2”并发送,可查看期刊2014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3”并发送,可查看期刊2015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4”并发送,可查看期刊2016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5”并发送,可查看期刊2017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6”并发送,可查看期刊2018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7”并发送,可查看期刊2019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8”并发送,可查看期刊2020年总目录。


点击公众号菜单栏“关键词检索”并阅读原文,可进入号内搜,输入您感兴趣的关键词即可检索历史推送内容。


加关注方法:

1. 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tsla101” 或“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并关注;

2. 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关注。

排版:魏正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