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一期摘要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杂志 2024-04-1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艺理论研究》

(总第240期)

二〇二二年第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艺学”的理论建构/付建舟


专题:美学研究

论法国现代美学的缘起与体系性

——基于文献的再整理 /张  颖

瓦格纳美学与象征主义的音乐转向/李国辉

《花间集》的现代审美症候与福瑟克的对等译介诗学/涂  慧

从“崇高”的翻译说起

——兼论中西山峦意象的差异/陈  佳

审美想象的媒介转折与文学独立性复归

——从地方“文艺”期刊改名说起/尹  林


专题:近代教育与文学

近代中学国文教育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刘晓军

西方文学教育与近代中国新文学

——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教育为例/余来明 严  欢

“实用”与“虚文”之间

——清季民初新编尺牍教本源流考/陆  胤

民国初年初等学校教育的“文学”纠葛/李  敏


现当代文论与文化研究

Where Are We and What to Writ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Ha Jin/Li Zhenling Ha Jin

从“政治人”到“自由人”:王蒙小说中“人”的变迁及其危机/沈杏培

“转折”之际与“经典”之前:1946—1949年的《围城》批评及其文学史意义/谢力哲

新媒介文学景观与文学的物质性/周才庶


专题:法国理论研究

加缪的永恒回归/菲利普·罗杰  文  郭真珍 卓悦  译

文学文体与他人的显现

——兼论梅洛-庞蒂对于文学介入论的深化/贾  玮

哀悼、幻视与流泻:乔治·巴塔耶的泪水书写/尉光吉

内在性的“道成肉身”:论德勒兹“新基督”的谱系和意涵/石  绘

半透明与准时间

——技术论视角下的文学“意外”/张执中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意象”范畴现代嬗变新探

——兼论与“意境”的理论纠葛及其现代建构/姜荣刚

论黄庭坚的文法与南宋文章学理论的兴起/乐进进

公安派的奇人观及其文学姿态之生成研究/陈  刚

转向与超越:北宋诗学语言观念下的“换骨夺胎” /方舒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艺学”的理论建构

付建舟


摘  要: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见成效,社会主义中国为世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在文艺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艺学”。这种“政治文艺学”基于政治和文艺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拥有“小政治文艺学”的“阶级”视野和“大政治文艺学”的“人类”视野,突出党性、人民、实践这三种基本品格,追求三种理想原则即“文学与政治相互想象”“傲慢与偏见”的双重克服、“文艺的政治化”“文艺的政治色彩”“文艺的政治契合”三境界,并以“‘人民’文学主题”“人民中国”“社会形态”“原动力” 四个关键词建构理论框架。这样的“政治文艺学”是“审美文艺学”的有益补充,使现有的文艺学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文艺学; 理论建构



专题:美学研究

论法国现代美学的缘起与体系性

——基于文献的再整理 

张  颖


摘 要:法国现代美学属于一种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在17世纪的现代民族国家法兰西大力发展古典主义文化中成型,牢据现代欧洲普通知识核心区。鲍姆嘉通提出“埃斯特惕卡”学科设想后,美学学科在至少半个世纪里遭到法国知识界整体抵制。在德国美学成就的强大压力下,法国美学从19世纪开始自觉展开学科化探索,既吸纳德国古典美学,又回归并发扬自身的“美之学”传统。这一学科化进程经实证主义渗透后发生质变,专注于艺术“事实”的科学实证美学越来越远离形而上的“美之学”,古典主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通过整理此期主要美学家及其代表性文献名目,呈现其彼此之间层累与呼应的密切相关性,可以看到,法国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呈现出起源、成熟与衰朽的生命历程。拜泽尔力主后康德时代的美学回归从莱布尼茨到莱辛的审美理性主义传统;我们发现,法国古典主义现代美学与这一传统之间有亲缘关系。这提示我们,“民族美学”视角的引入,或许能够给美学通史增补新观念,灌注新活力。

关键词:法国美学;古典主义;美之学



瓦格纳美学与象征主义的音乐转向 

李国辉


摘  要:瓦格纳的音乐美学因为对梦幻的关注,吸引了自波德莱尔以降的象征主义诗人,这种音乐美学推动了象征主义的音乐转向。瓦格纳的音乐的立脚点在乐音及其组织,而象征主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对感应世界的强调,对理性语言的运用,对形象组织的创造,使象征主义诗人无法真正采用音乐的做法,而不得不创造新路。象征主义诗人将音乐的概念抽象化,发展出象征的音乐、情感的节奏的理论,具体来看,这分别表现为形象的暗示作用,以及形象、印象的自然流动。虽然象征主义的音乐转向不同于瓦格纳的模式,但是瓦格纳的理论仍旧是它的主要参照。

关键词:瓦格纳;象征主义;音乐转向;情感的音乐



《花间集》的现代审美症候与福瑟克的对等译介诗学 

涂  慧


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传播过程中,美国汉学家罗伊斯·福瑟克译介的《花间集》具有不可忽视的阐释价值和诗学启示。就阐释角度而言,福瑟克从普遍审美意识和现代性理念出发,对中国花间词予以现代性体验和创造性阐释,认为它具有现实超越性、文本自律性、人工技艺性、创造想象力、主题多义性等特点,契合并遥指19世纪晚近西方兴起的现代审美症候。就译介诗学而言,福瑟克从跨语际译介和跨文化诗学出发,重视词作的结构布局与意象安排,关注词体形式的诗学维度及其与主题的关联,以“结构对等翻译法”赋予译文结构形式以审美意义和诗学价值。《花间集》的现代审美症候与福瑟克的对等译介诗学密切关联,呈现出既彼此呼应又相互彰显的张力关系。它植根于西方主体性与现代价值观的“自我想象”与“中国想象”,是现代性价值与民族性诉求之间互动的变异呈现。

关键词:罗伊斯·福瑟克;《花间集》;现代审美症候;结构对等翻译;译介诗学



从“崇高”的翻译说起

——兼论中西山峦意象的差异 

陈  佳


摘  要:在“sublime”输入漫长的汉译史中,汉语固有的“崇高”一词得以从众译语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匹配,“崇”与“sublime”所包含的山峦意象暗通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但中西自然观的差异又导致山峦意象在两种文化中所唤起的情感存在巨大差异,从而造成“sublime”在西方历史语境下形成的激烈对抗色彩在中文语境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

关键词:崇高;翻译;恐怖;山



审美想象的媒介转折与文学独立性复归

——从地方“文艺”期刊改名说起 

尹  林


摘  要:1978年前后,新中国文学期刊经历了第三次改名热潮。这次改名潮是“新时期”文学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它昭示着“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的渴望,且与“十七年”文艺主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它也深刻地体现了期刊办刊理念及审美想象的转折。此后,文学渐渐从“文艺”中独立出来,逐渐淡化工具性,洞悉“改革”难题,关注知识分子。文学界对于民族性的理解,也渐渐由利用民族形式转化为剖析民族伦理。在从动员功能慢慢到启蒙面向的转化之中,以文学期刊为主要媒介的“新时期”文学得以复苏并转型。

关键词:期刊改名;审美想象;动员;传承;启蒙



专题:近代教育与文学

近代中学国文教育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 

刘晓军


摘  要:考察近代西学东渐的传播路径,学校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教育宗旨的确立、课程标准的设置、教科书的编纂,乃至课程练习与考试等环节,都将影响学生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学国文教育在最基本、最庞大的学生层面树立了国人的新文学观念,文学成为表现人类情感与想象、反映社会现实与表达人生理想的艺术,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散体叙事文学。国文教科书选录课文时有意偏重代表现代小说观念的翻译小说、自创小说和小说理论,给学生营造了接触、亲近现代小说的文本空间。经过小说作品的讲解、小说理论的阐释以及创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从思想上接纳了现代小说,并以小说习作的方式进行文体实践,最终形成现代小说观念。

关键词:近代中学; 国文教育; 现代文学; 小说观念



西方文学教育与近代中国新文学

——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教育为例 

余来明 严  欢


摘 要:上海圣约翰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全英文授课的教会学校,创设之初就非常重视西方人文思想。该校自19世纪末以来开展的全英文与通识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学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方面,西方文学相关课程注重元典阅读,促使学生广泛涉猎西方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入学考试对英文名著的重视在社会上形成了英语学习的“倒逼”机制,使学生学习英文和西方文学作品不断小龄化、深入化。与此同时,“五四”前学校刊物上学生创作的小说及诗歌,在思想和创作手法上均显现出西方文学影响下的新文学印记;学生表演莎剧与中文剧,开国内新剧表演之先,是现代戏剧运动史上不可忽视的部分。

关键词: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教育;近代中国;西方文学;新文学



“实用”与“虚文”之间

——清季民初新编尺牍教本源流考 

陆  胤


摘要:晚清西学涌入,伴随着学堂教育和铅石印出版机构的繁兴,涌现了一批新编尺牍教本。先是在教科书体例和英文尺牍范本启发下,尺牍被新式文学教育接纳,成为蒙学读本和国文教科书的一部分;继而出现专门的“尺牍教科书”,并带来学生尺牍、女子尺牍、白话尺牍等新类型。这些新编教本无不将关注点放在尺牍程式的传授上。作为一种“应用文”,尺牍适应了近代以来日趋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但伦常秩序与身份礼俗的震荡,也使尺牍程式在“实用”与“虚文”之间的张力逐渐凸显,最终导出了改良尺牍的方案。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旧程式与新内容、新语体之间,仍有一段共存时期。

关键词:尺牍;尺牍教本;尺牍程式;尺牍改良



民国初年初等学校教育的“文学”纠葛 

李  敏


摘 要:民初新式学校教育延续清末以日为师的整体趋势,“文学”观念受知识资源与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呈现复杂的纠葛状态。小、中、师范等初等学校,定位于普通国民教育,不同人对“文学”的意涵、性质及取舍态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新学制虽确定小学以上国文科以“涵养文学之兴趣”为要旨,但在实际教学中,国文科与“文学”发生关联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国民教育中“文学”的适用性。受西学影响而出现的《中国文学史》,在编撰体例、材料取舍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些问题正是19世纪以来,“文学”概念受不同知识资源影响,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在教科中的表现,影响着教育与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壬子学制;初等教育;国文科;文学;《中国文学史》



现当代文论与文化研究

Where Are We and What to Writ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Ha Jin

Li Zhenling Ha Jin


Abstract: In this interview, Professor Ha Jin not only shares his thoughts on such key terms related to overseas Chinese writing as cultural position,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tradition by looking back on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writing career, but also unfolds his writing concerns and strategies by examining his early writing on China and later works on immigration. Jin distinguishes exile from immigration, emphasizing the dynamic shifting between the two; he emphasizes the transcendental, inclusive and metaphysical aspects of migration, holding that migration is the universal condition of human life. Jin insists on the translatability of language, thinking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migrant writers to make use of their “defect”, i.e. to build their mistaken or flawed English as their style, and being willing to exis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raditions. Jin believes in the universal aspects of his stories but argues that literature is by no means about type, but about individuality and peculiarity. Jin points out that overseas writers should give more attention to the frustrating experience of the new arrivals and gender issues among them rather than the obsolete theme of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acism.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writing; migration; translatability;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e new arrivals and gender



从“政治人”到“自由人”:王蒙小说中“人”的变迁及其危机 

沈杏培


摘  要:王蒙《青春万岁》(1953年)至《笑的风》(2020年)之间的小说写作,清晰地存在着一个关于人的“被缚”与“脱缚”的精神脉络,由郑波、林震、钟亦成、张思远、钱文、倪吾诚、青狐、苏尔葆、傅大成等构成的人物形象序列,隐含着由“政治人”到“自由人”的形象谱系历时性变迁,而在价值层面体现了由革命伦理和政治伦理本位向个体伦理和自由伦理的转化。王蒙式的“政治人”是一种单向度的人格类型,隐含了政治同化与自由冲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尖锐对立。近作《生死恋》和《笑的风》中的苏尔葆、傅大成所代表的对自由执倔渴望并决绝行动的“自由人”,建构出了新的“人学”话语和新的价值向度。通过“自由人”的婚姻变故和人生悲喜剧,王蒙探讨了自由的代价、边界和困境。论文重在考察“政治人”到“自由人”的历时性转变过程,以及两类人格各自的文化特征与内在危机。

关键词:王蒙;政治人;自由人;主体



“转折”之际与“经典”之前:1946—1949年的《围城》批评及其文学史意义 

谢力哲


摘 要:通过考察《围城》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受到“左中右”臧否的时代际遇,本文旨在揭示1946—1949年的《围城》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转折”时期及小说经典化历程上的独特文学史意义。以自由主义文学观为基调的中间派与右翼方面虽初步概括了该作的成就与瑕疵,却未取得较高的理论建树;左翼作家的相关评说则既有偏激过火的批判,也有自成一家之言的创见。这既为后世“立此存照”般地展示了现代—当代文学转型之际自由主义与左翼文学批评范式的对峙情形,又作为《围城》批评的“起点”而映照出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追认”相当程度上正是对此前自由主义文学价值观的接续与重拾。

关键词:《围城》;批评;1946—1949年;经典化;自由主义



新媒介文学景观与文学的物质性 

周才庶


摘  要:新媒介文学以文字、影像、网络语言为媒介,突破以文字为本的传统文学形式,形成文字、声音和图像相互关联的文学形态,其逻辑起点是以媒介为基点来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和表意符号。文学具有物质性,媒介的物质基础决定语言的符号系统,以及文学创作和接受的社会情境。超文本、遍历文学、数字文学、电子文学是新媒介文学的诸种理论表述,新媒介文学形成了印刷文本、影像文本和网络文本交叉融合的复合文本形态。数字文学情境出现了三种明显的倾向,其一为商业化、产业化,其二为社交化、社群化,其三为文学的审美特性从语言文字向画面影像层面渗透。

关键词:新媒介文学;物质性;文本形态;文学情境



专题:法国理论研究

加缪的永恒回归 

菲利普·罗杰/文  郭真珍 卓悦/译


摘  要:阿尔贝·加缪在法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却受到了几乎所有同时代法国哲学家的批评和排挤。然而,加缪对反抗与暴力、自由与正义之间关系的思考,却依然是当今法国知识界及时事辩论不断参考和讨论的对象。本文首先通过介绍加缪的个人经历、他与萨特在二战后的论战,以及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加缪思想的接受,来强调加缪在20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随后,文章将重点讨论加缪在《反抗者》中提出的“正午思想”的两个核心要素:自主原则与节制。“正午思想”如何通过对希腊文化的借鉴和对“地中海”的想象成为一种“思辨的地理”?这一融合了政治、伦理和美学的沉思对以德国历史哲学和辩证法为主导的现代欧洲思想又提出了怎样的批判?

关键词:加缪;萨特;《反抗者》;正午思想;自主性;辩证法



文学文体与他人的显现

——兼论梅洛-庞蒂对于文学介入论的深化 

贾  玮


摘  要:作为双方人道主义争论的延续,萨特的“文学介入论”以“为了他人的自由”与海德格尔“诗论”对于“自我学”的维护,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但是以绝对自由为支点的“文学介入论”,最终还是将他人进行了同一化,因此未能真正走出唯我论,进而触及文学的处身于世性。梅洛-庞蒂将文体还原为“风格-制度”,不仅超越了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文体之争,而且表明作为“身体-姿势”的延伸,“文学-文体”更为彻底地显现出自我言说的他人性,展示出“我在”的真实,即自我与他人的根本性联系,从而彻底突围我思对于自我的自足性假设。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学肩负起了对于他人的责任。 

关键词:文体;文学介入论;梅洛-庞蒂;他人



哀悼、幻视与流泻:乔治·巴塔耶的泪水书写

尉光吉


摘  要:泪水的体验贯穿着法国作家乔治·巴塔耶的作品。在其最后的图册《爱神的眼泪》里,泪水体现了情色和死亡的同一性,并把激情的表达赋予了哀悼。而在第一部小说《眼睛的故事》里,泪水既是欲望叙事的基本元素,也是幻视生成的根本动力。根据巴塔耶的社会学研究,泪水还和笑声一起揭示了社会结构的神圣内核。作为非知的重要形式,泪水反映了人的至尊价值,它代表着存在的流泻,以及存在向外展露的维度。由此,泪水成了存在的边界,以及思想和书写的边界。巴塔耶总在泪水的边界上书写。

关键词:巴塔耶; 泪水; 至尊性; 界限; 书写



内在性的“道成肉身”:论德勒兹“新基督”的谱系和意涵 

石  绘


摘  要:作为一名坚定的反神学逻辑的哲学家,德勒兹在分析梅尔维尔小说《抄写员巴特比》时悖论性地征用了诸多神学表述,甚至将巴特比视为我们时代的“新基督”,这似乎与其一以贯之的内在性原理相互抵牾。但事实上,德勒兹将巴特比纳入斯宾诺莎-尼采-劳伦斯的基督论谱系中进行阐发,通过对句式“我宁愿不”的读解,将其塑造成以“意志的虚无”消解超越性并契合内在性的“新基督”;他的生命形象在培根笔下的基督受难画中获得了视觉表达;并且,按照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新基督”传播的福音正是引导人类从被动朝向主动的“超善恶”的伦理学。由此,贯穿德勒兹哲学、文学、绘画论著的“新基督”成为其哲学的“道成肉身”,此“道”乃内在性之道,此“身”实为“无器官的身体”。

关键词:巴特比;新基督;内在性;无器官的身体



半透明与准时间

——技术论视角下的文学“意外” 

张执中


摘  要:维利里奥的“意外/事故”指向“必然是别样”的激进姿态。技术“事故”中断人类经验中的既定幻象,而艺术“意外”则重塑主体观照世界的视线。文学作为书写技术,其“意外”关涉多重维度的知觉更迭。从外部效应看,文学技术的半透明性以技术世界的调解路径取代自然世界的对立模式,文学“意外”生成于知觉系统的更迭之际。而在内部机制上,文学技术的准时间性调适读者的理解立场,解构时空对立的范式分野,揭示情节与意图的“均势妥协”,在时间与反时间的悖立中,文学的“意外”得以显现。

关键词:意外;维利里奥;半透明性;准时间性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意象”范畴现代嬗变新探

——兼论与“意境”的理论纠葛及其现代建构

姜荣刚


摘  要:“意象”范畴的现代嬗变,以往认为主要受西方意象派范畴的影响,而意象派范畴又先于此受到中国传统意象思维或范畴的影响,这种看法有悖实际。事实上,在此之前“意象”就以格义的方式开启了与西学的对接,这一过程才是“意象”范畴现代嬗变的关键,意象派范畴的影响只是这一大河中汇入的一条支流。同时,由于“意象”的现代建构又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其极相近的“意境”概念,从而造成了二者长期以来的理论纠葛。理清这一点,不仅可以清晰地见出传统“意象”“意境”概念如何在西学渗入下裂变的整个过程,同时对于认识二者理论现代建构的得失以及当下的理论重构来说,均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意象;意境;现代嬗变;意象派



论黄庭坚的文法与南宋文章学理论的兴起 

乐进进


摘  要:黄庭坚文名不显,他的文法随之湮没无闻。实际上,他的作文理论对南宋文章学的成立影响深远。伴随着古文运动的发展,黄庭坚从作品典范中䌷绎出文章法度,用来指授后学,开时代风气之先。他的文法涵盖双重面向,针对入门的初阶技法与引领自成一家的终端旨趣。基于对科举作为仕进之阶的体认,黄庭坚教导士子通过修习古文法获取时文写作技能,是为南宋借由剖析古文来充当时文教科书的先声。同时,黄庭坚以法则为门径却极力摆脱前人窠臼的尝试,衍化为吕本中的活法理论。以之为媒介,黄庭坚从有定法到无定法的作文旨趣辗转生成南宋文章程式化的救弊之资。

关键词:黄庭坚;文法;诗法;文章学;活法



公安派的奇人观及其文学姿态之生成研究 

陈  刚


摘 要:受心学思潮影响,公安派文人认为常和奇并非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属性,而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性概念,由此得出不能以一己见闻来定义、衡量整个世界的观点。为了达到“视奇为常”的精神境界,公安派文人往往对奇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并在常、奇二者之间以奇自居,由此对常发起一股猛烈的撼动与冲击。具体到人格领域,公安派所谓的奇人有以下三种类型——遗世独立的宗教奇人、经世致用的豪杰之士、骨趣兼备的文人才士,而独立性是三者的共同特征。公安派正是将独立自主的奇人品格灌注到文学创作之中,通过与复古派在古今、学古等问题上的诸多龃龉,构建了自身在晚明文坛上奇人的文学姿态。

关键词:公安派;奇人;袁宏道;江盈科



转向与超越:北宋诗学语言观念下的“换骨夺胎” 

方舒雅


摘  要:“换骨夺胎”作为北宋诗学语言学转向下的写作策略,相比梅尧臣“意新语工”式的创作追求,“换骨”“夺胎”二法淡化对“意新”的自创,关注诗歌语言本体。以“造语”与“形容”的表达艺术,或改变诗句的语言风格,或增强对诗意的修饰,最终实现诗句由“言”及“意”的提升。而句法层面之超越,既是“换骨夺胎”生成时的内在规范,亦成为接受语境中绝大多数宋人认可此诗法的内在标准。由此,从北宋诗学语言观念的视域观照“换骨夺胎”,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解释“意”或“语”因袭的新貌,这同时构成回归历史语境探究二法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北宋诗学; 换骨;夺胎;语言




欢迎订阅2022年度

《文艺理论研究》

订阅方式:

一、邮局订阅

国内发行:上海邮政局报刊发行处 

国内邮发代号:4-32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10004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0257-0254  

国外邮发代号:BM375


二、邮局汇款

汇款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200062

收款人:《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


三、编辑部邮购

联系方式:tsla@vip.126.com

电话:021-62232881

(支持邮购过刊)


《文艺理论研究》热忱欢迎海内外学者惠赐稿件,以推动交流,促进学术。本刊实行在线投稿。

在线投稿网址:https://wyll.cbpt.cnki.net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半年内只接受同一作者一篇投稿。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刊物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学术期刊”,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23家考核优秀期刊之一。刊物多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于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刊物文种为汉英文,每期刊发英文文章,并与以下国际刊物签有交换出版文章协议:
      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 Neohelicon
      欢迎关注本刊主页:
      https://wyll.cbpt.cnki.net


进入本公众号,于对话框中输入数字“1”并发送,

可查看《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

输入数字“2”并发送,可查看2014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3”并发送,可查看2015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4”并发送,可查看2016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5”并发送,可查看2017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6”并发送,可查看2018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7”并发送,可查看2019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8”并发送,可查看2020年总目录;

输入数字“9”并发送,可查看2021年总目录。


点击公众号菜单栏“关键词检索”并阅读原文,可进入号内搜,输入您感兴趣的关键词即可检索历史推送内容。


加关注方法:

1. 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tsla101” 或“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并关注;

2. 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关注。


排版:魏正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