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阿米尔·汗,一个演员如何改变了一个国家

2017-05-10 案例精选




演员也许只是他的职业之一。



如果说正在热映的《摔跤吧,爸爸》(以下简称《爸爸》)是一部有争议的电影,实在是太看得起一些恶评。争议是什么?至少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站在不同的视角看,每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对《爸爸》的争议,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并没有到齐。


在豆瓣《爸爸》影评页的首页有两条驳斥说《爸爸》恶心的长评,短评前排则有三位大肆从价值观方面否定《爸爸》的网友。如果较早地关注该片,就知道它们都源自某电影公众号的早期的一篇雄文,几位中华男儿远赴一线观影归来得出了《爸爸》恶心的一致结论;雄文从男权、长辈意识、运动观等多个角度对《爸爸》展开了全面批斗。


两个女儿轻易地打败了邻居的男孩子,父亲说的先让她们尝试一下,两个女儿的同龄人被迫成为娃娃新娘后的倾诉……如果认真观看影片,即便不论过多的社会背景,从细节上就能很轻易地反驳伪女权主义者高高举起的道德大旗。


所以识得几个大字的超凡脱俗青年追求的自由似乎是这样的:自己本来喜欢吃苹果,如果父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建议他多吃点苹果,为了摆脱“父权的控制”,他发誓再不吃苹果,还要打出标语“打倒俺爹”到街上游行一番。


所以这部分批评的不是不好,而是根本的可笑。


在2015年,BBC发行了一部《印度的女儿》,影片围绕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纪录片制作者回访了其中一位强奸者,即便被治罪,他还是依然天经地义地认为在一个强奸案中女性要比男性负更多的责任。



这样认为的,还有“文化水平”很高的官员。



Jyoti案发生后4个月,面对舆论压力,印度刑法中的性暴力内容里才删去了“羞耻”、“穿着得体”一类的用词。印度近一半的女性在18岁之前结婚,娃娃新娘等是很普遍的行为。于是乎,还有一半以上的女性认为家庭暴力是合理的。


这就是印度难解的女权现状,也是《爸爸》出现的意义,和三观太正的言论所以让人恶心的原因。影片中束缚在两个女儿身上的可不止有真正男权势力的压迫,甚至还有她们自身的观念,以至于她们赢得金牌的意义也在于让自己相信,让更多的女孩相信:女孩也能够做到某件事,她们未必比男生差。


正如阿米尔-汗在豆瓣的《瓣嘴》栏目里所说:



在这部电影里,52岁的阿米尔·汗扮演不同年龄段的一个人,完成了令人诧异的健身和增肥,而拒绝在影片中适用特效。



为了影片质量,他出作品的频次并不高,而且常常自导自演,声誉很早地不再局限于国内,2002年《印度往事》也是印度影史上首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2010年,阿米尔·汗因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印度公民最高荣誉之一的莲花装勋章。


他的太多作品又是如此贴近并反思着现实,恰如他的作品在印度的一次次巨大反响,拷问着古老的印度土地种种顽疾。阿米尔·汗,这个名字几乎就确立了多数国人对印度电影的相当重要的印象。


在《爸爸》之前,上一部在中国上映的阿米尔·汗作品是《我的个神啊》,借外星人pk讽刺人间对宗教近乎死板的信仰和利用宗教坑蒙拐骗的人。


当然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还是关于教育的《地球上的星星》和《三傻大闹宝莱坞》。



一个个性鲜明的儿童在均一划等的教育体系里,如同遗留在地球上的星星,没有伯乐便要惨遭蒙尘,比多数庸众得到更低的评价。


《地球上的星星》用温情的镜头讲述了一个更可能被遗忘的星星未被体制吞没诋毁的故事。



对教育制度反思讽刺的神作《三傻大闹宝莱坞》想必不必多说,它带着喜剧的外壳探讨着颇为沉重的教育问题。我觉得《三傻大闹宝莱坞》最妙的设定是兰彻的特殊身份,他并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而进入大学的,于是他自由地听自己想听的课、有用的课,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了一名最独一无二的优秀大学生。


时而残忍——优秀学生的自杀;时而啼笑皆非——被替换演讲稿还声情并茂的优秀学生。



然后中国学生看了,一个个往里面代入。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纠结后的烂摊子,像家庭极端穷困的拉朱,对他来说追求个性太过奢侈。影片没有把问题一股脑推给制度,更可贵地开辟了另一种可能,个人可以努力地在高墙中开辟出一道门。


8岁时他便出演一部轰动印度全国的电影,通过出演《印度往事》等历史影片,又成了印度民族英雄的形象之一,近些年的影片也一部部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身为演员,阿米尔无疑是成功的。


但“阿米尔”这个角色,他的演出也是精彩异常的。


从儿时的童星出逃,打过网球,而且拿过冠军;21岁还上着学的时候爱上了邻居家的女孩,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遭到反对,于是像阿米尔在电影里一幕一样,阿米尔和这位女孩通过公交车私奔了。


Aamir Khan And Reena Dutta


而近来他越来越多地突破自身的某种定位,成为了“印度社会的良心”,除了通过电影艺术来影响印度社会,不得不提他充当主持人的电视节目《真相访谈》(Satyamev Jayate)。


这在中国恐怕是很多出名的记者、新闻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更不要说一名演员了(当然也可能和中国的政治现实有些关系)。


该节目的探讨重点一直是印度社会的流行病——女权问题:非法堕胎、强奸、性骚扰、家庭暴力;以及医疗不公、不公正的种姓制度等等。


《真相访谈》片头:这个节目是为了娱乐而且

也意图引起观众对印度社会各种各样社会恶疾的意识……


当讲述到一起死亡时

阿米尔汗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档节目似乎格外注意它能否被更多人看到,阿米尔汗说:“我不想谈论这个节目的形式,以及它的格式,我希望大家直接在电视上看到。 ”


节目的主要语言是印地语,但它是以孟加拉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拉地语,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等八种语言的同时播放,并以英文翻译,如在YouTube上传播,以保证被更多人看到。STAR印度的Gayatri Yadav则说:“印度正在全力以赴,以确保这个节目能够覆盖所有印度人,甚至在有限或没有电视连接的地方。”


《时代杂志》将阿米尔·汗选为2013年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但他并没有被列入“艺术家”类别,而是被归入了“先驱者”。


他为自己的国家所做的工作看来已经超过了其电影事业的影响力,抑或是电影也成为了他为印度社会所做的一部分。《时代》还以“印度的良心”为阿米尔做出专题:一个演员能否改变一个国家?



事实是,这位演员真的多少改变了自己的国家:在相关节目播出后,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印度相关长官曾公开承诺采取相关措施来帮助解决反映出的问题,如尽速判决违法堕胎的案件,促成儿童性侵法在印度下议院的通过。很多场合都邀请了阿米尔汗出席。


但他自己却曾经说:“通过这个节目,我们了解到人民的问题,我们不是在这里做出改变,我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但我觉得理解一个问题,感觉或握着一只手也很重要,我可能没有解决方案,但至少我可以听到和理解。”


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演员呢?


考虑到中国艺术和政治微妙的关系,扮演着众多如此这般社会角色的阿米尔也许很难出现,但即便回到电影,我们同样太缺少这种演员。


阿米尔的那些电影并没有太多和政治高墙的对抗,更像是借人物的行动不声不响地和庸见对抗。能够发现一个“差劲”儿童的伯乐老师,在一个美丽的角落建立一个真正有教无类学校的兰彻,大胆带着女儿走上擂台的父亲……阿米尔的这些角色,看到了一个人身上所能承载、真正的可能。


电影艺术和政治、责任不应挂钩,如果真的是好的艺术的话,但这话放在中国国情里说着都语气孱弱。


对阿米尔的喜爱,是我们真的太缺几位不以艺术的名义被金钱和权势圈养,乃至长期脱离了现实的“电影艺术创造者”了吧。


*本文作者刘小流,原刊于微信号一晌贪欢

《摔跤吧,爸爸》: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无论何时,每个人都确实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焦虑,或者担心,或者困苦,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舱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



作者丨衷曲无闻



01

 

这个周六,我一个人连续看了两场电影。

 

15:45场5排6座《银河护卫队2》,19:10场3排6座《摔跤吧,爸爸》。

 

两部电影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一部是讲别听爸爸的话,他说得天花乱坠,也是别有用心;一部是讲要听爸爸的话,哪怕再苦再累,也是为了你好。

 

结尾,前者打了两小时,把老爸干掉了;后者打了两小时,和老爸和解了。

 

《银河护卫队2》虽然看得刺激,我更喜欢的却是《摔跤吧,爸爸》。

 


02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兰彻化身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一直都有一个为印度赢得一枚世界级金牌的梦想,迫于形势和生存压力放弃摔跤之后,寄希望于生个儿子帮他达成心愿。

 

不料命运捉弄,哪怕是用了不少民间偏方,辛格还是连续生了四个女儿,就在他已经准备坦然接受现实的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发现吉塔、巴比塔姐妹有摔跤天赋——生为女子,把男生打得鼻青脸肿。

 

于是,辛格逼迫姐妹俩练习摔跤,日复一日从早上五点练到太阳落,不准她们吃喜欢的零食,狠心剥夺了她们的童年。为了让姐妹俩能够更好地完成训练,不顾她们的苦苦哀求,把她们的头发剪成了板寸。

 

这看起来,像极了那些怕孩子输在起跑线,逼他们去少年宫,奥数班,舞蹈室的中国家长。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做出决定,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

 

连“生儿子”也只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辛格的想法,与中国传统思维糟粕中的“指望下一代”,简直一模一样。

 

面对独裁专横的父亲,姐妹俩也做出了反抗,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辛苦地训练,在辛格的闹钟上动手脚,跑步时假装摔倒。

 

费尽功夫,姐妹俩终于如愿逃出辛格的魔掌,偷偷参加了好友的婚礼。在和新娘子诉苦时,之前一言不发的新娘,却哭着说很羡慕她们能拥有这样的父亲。

 

因为她的父亲从小就只让她做家务和烧饭,当她一满14岁就匆匆将她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她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她就要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

 


03

 

直到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姐妹俩不是在医生、教师、公务员这些前途中被父亲逼着去摔跤,而是在成为童养媳前被父亲拯救。

 

无论是现实中的印度农村,还是影片中的印度农村,女性的地位普遍都不高。她们被简化成子宫,作用只是生殖,为了给家人减负,初潮刚过就得嫁人生子。

 

在全村人把女儿当成移动子宫来养的时候,辛格想让吉塔、巴比塔姐妹逃脱这种命运,甚至不惜为她们对抗整个世界。

 

姐妹俩的态度,由抗拒变成了衷心地接纳。与其说是为了夺得冠军,倒不如说是为了与这注定的宿命抗争。

 

虽然说摔跤地训练艰辛而漫长,但是这是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这是能够让那些女孩们逃离死神的解药。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满汉全席,父母只让你吃馒头,这叫独裁,叫不尊重子女的个人选择。

 

如果你家里只有有毒的棒子面粥,父母努力给你弄了俩馒头,虽然馒头也很难吃,还可能划伤嗓子,但这样的父母也称得上伟大。



04

 

和一个女性朋友谈起这部电影,她说她也有类似的家人。

 

年幼不知套路她,被一条花裙子骗到练舞房,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鬼哭狼嚎,意识到不对劲想跑已经来不及了。

 

开背、下腰、压腿、劈叉,她的舞蹈老师是父母的故友,对她无比严格,别人开腿180度,她就要多开10度。

 

脱落的指甲,立脚尖的动作,脚趾磨下的老皮,一度让她恨自己的父母恨得牙痒痒。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练舞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更关键的是,练舞吃过的苦,把她的性格磨砺得很坚韧。

 

这是许多中国孩子学艺的过程,连哄带骗威逼利诱去了,吃苦受累看着别的孩子玩,心理难受埋怨父母。但当他们长大后因为身有一技之长拥有了更多选择,又会很感激这段经历。

 

我们像是刚刚被开采的原矿,下一秒能成为什么,完全看选择如何打磨。好的教育真正的意义,是有个人告诉你,指引你选择某条路,即便最终不会成功,但也不会比以前更糟。

 

而且人大都懒惰,靠自己的自制力一步一步追求理想别说在十几岁,就是二十几、三十几岁的人也不太容易做到。因此,一段不断被施加压力以及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的时光,在年轻时就显得极为必要。而其中收获到的,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

 

需要童年开始的技艺,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是不会自己去主动选择的,连草履虫都知道躲避盐水,人天性爱安逸。

 


05

 

回到电影,辛格作为教练是非常无情的,但他作为父亲的时候又极其温柔。

 

素食主义的母亲不愿意触碰任何荤腥,不会烹饪的辛格按照说明书为女儿制作鸡肉;村里的训练场不允许女性进入,辛格便在自家农田里亲手开辟出一块训练场;在姐妹俩即将被学校开除的时候,辛格含着泪水地哀求,已经是他的全部。

 

所有的一切,辛格只是希望女儿们能有一条更好的出路,这些无情和温柔,其实殊途同归。

 

半决赛后,吉塔在发布会上,将功劳归功于父亲,引起教练不满。所以最后的决赛,教练策划了父亲的缺席,将父亲骗至小黑屋里,禁闭起来。

 

在我看来,父亲的缺席意义非凡。吉塔在父亲的教导下,走向冠军。但是,正如父亲很早就教她们的,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爸爸只负责教你战斗,最后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我拯救。

 

这也是教育的经义所在。你必将自己独自战斗,战胜自我,方得自救。

 

最后的关键时刻,吉塔靠着父亲教她的假动作,然后一个神走位,惊天的过肩摔,完成自后的绝杀。在黑屋子里的父亲,听到印度国歌奏起,他知道,吉塔做到了。

 


母爱是,只要我有,只要你要,我什么都可以给你。而父爱是,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世界,你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

 

父爱是隐晦而不露声色的,它没有母爱那么明显和张扬,但会多一份深沉和宽厚。父爱的含蓄和隐忍,当我们能够理解的时候,总会觉得热泪盈眶。

 

06

 

影片的插曲有句歌词: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观影的过程,我总是联想到自己。我从小就是一个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的人,父亲一直都嫌弃我枉为男子汉,却也是变向磨我的性格。父亲不希望我成为他那种人,一直都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最终,虽然我也没有上一个特别好的大学,但至少比起家里那边很多同龄人,有了见识更广阔天地的可能。虽然他们也过得衣食无忧,但至少我可以不囿于狭隘的视野,而去了解这个世界更加真实的存在。

 


我深夜痛哭过,酩酊大醉过,烂摊子自己收拾过。我有时也会想,如果年少时再稍微逼自己一下,也许我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伤口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只要没被弄死,总有一天能翻身。

 

最后,以叔本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无论何时,每个人都确实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焦虑,或者担心,或者困苦,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舱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



案例精选  篇篇经典(精选的,才是更好的!)

【①《稻盛和夫的管理真经:阿米巴模式》方案设计特训营,稻盛和夫嫡系全景解密正宗阿米巴经营模式②《华为管理之道》特训营,华为高管、顾问解密华为,滚动开班中】


案例精选 专辑 目录(请准确逐一回复各关键词蓝色为已激活,各专辑正在完善中,最新目录请回复“目录”查看):

1.研究篇专辑:

科技创新专辑,请回复“科技”;管理智慧专辑,请回复“管理”;商业模式专辑,请回复“商业模式”;设计创新专辑,请回复“创新”;

2.人物篇专辑:

稻盛和夫、曾国藩、任正非;另外可回复“人物”查看其他商业人物专辑;

3.企业篇专辑:

特斯拉、华为海尔、万达、滴滴;德胜洋楼、海底捞;google专辑,请回复“谷歌”;三星、优衣库、星巴克、杜蕾斯;日本企业专辑,请回复“日本”,学习德国专辑,请回复“德国”;

4.行业篇专辑:

房地产、金融、餐饮、零售;

5.专业领域篇专辑:

营销专辑,请回复“营销”;国学传统文化专辑,请回复“国学”;

6.身心灵成长篇专辑:

心灵管理专辑,请回复“心灵”;拒绝平庸专辑,请回复“拒绝平庸”;努力奋斗专辑,请回复“努力奋斗”;人生/职业规划专辑,请回复“规划”: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专辑,请回复“一万小时”;人际关系专辑,请回复“人际关系”;

爱情专辑,请回复“爱情”;婚姻专辑,请回复“婚姻”;女性成长专辑,请回复“女性成长”;防忽悠专辑,请回复“忽悠”;

7.其他案例专辑:

教育专辑,请回复“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