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净土,美丽河北绿意浓 ——河北以新发展理念落实“三六八九”工作思路纪实
点击标题下「河北生态环境发布」可快速关注
蓝天白云下的省会水上公园。(资料图)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
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视察时,多次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美丽河北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牢记嘱托,担当尽责。河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污染防治的硬仗”列为“打好六场硬仗”之一,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质量和环境发生历史性新变化,美丽河北的生态底色愈发清新亮丽。
颗粒物2.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3.42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33.46毫克/立方米——这是10月10日11时,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球团二系列生产线烟气在线监测的实时数据。
这组数据令人震撼。它不仅符合国家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还远低于我省制定的1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50毫克/立方米超低排放标准。
工业企业是污染治理的重头,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攻方向和攻坚领域。我省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201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进钢铁、焦化、燃煤电厂、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截至今年6月底,六大行业350家企业1022个项目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完成率达94.5%。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这三个“偏重”,曾是河北生态环境不能承受之重。
深入基层密集调研、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加强扬尘治理,强化区域联动治理,深化联防联控联治,坚决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聚焦问题抓要害,找准病根开药方,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也多次指出,要千方百计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企业分类管控,把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强化顶层设计,进行全面部署,举全省之力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夯基筑台——
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为“双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双组长”的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市县领导干部包联制度。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河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污染防治政策密集出台。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我省打出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组合拳”。
突出能源结构调整。764.38万!这是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户数。我省把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和张家口全部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范围,实施气代煤、电代煤,越来越多的农村告别烟熏火燎的传统取暖方式。
去产能倒逼企业转型。2017至2019年,全省累计压减退出粗钢产能5187.4万吨、水泥908.9万吨、平板玻璃1970万重量箱、煤炭3407万吨、焦炭1644.8万吨。
交通运输“绿”潮涌动。2017至2019年,累计完成地方铁路货运量12.55亿吨、多式联运集装箱班列66.47万标箱,推广新能源汽车93811辆。
雾霾少了,群众幸福感多了。今年1至8月,我省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96,同比下降12.5%,优良天数比例为66.1%,空气质量达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金秋十月,衡水湖。
10月7日清晨,一声鸟鸣,唤醒了这片广阔水域。很快,成千上万的鸟儿醒来,扇动着翅膀,在水面盘旋。目前,衡水湖水质达Ⅲ类,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数量增至323种。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长。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县级以上政府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办法,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碧水保卫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我省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创新体制机制,多项“河北首创”在全国叫响——
从去年4月开始,我省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由之前的年度通报改为每月通报,并根据排名进行奖惩问责。“按月排名+奖惩问责”的组合机制,在全国是首例。
弄脏了下游的水,上游要补偿。厘清河流断面上下游地方责任,河北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扣缴生态补偿金机制,获得“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十三五”以来,省本级共扣缴生态补偿金7.34亿元,全部用于水污染防治。好山水、好生态成了“有价之宝”。
突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一系列专项行动让碧水清流再现燕赵大地——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我省统筹白洋淀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大力推进城镇污染治理、生态治理修复、河流综合整治等十大工程,对白洋淀流域38个县(市、区)开展专项督察和执法检查。主要入淀河流水质达到Ⅳ类,白洋淀湖心区水质达到Ⅳ类,总体水质为十年来最好水平。
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全省累计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055个,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
扎实推进渤海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入海河流监测考核体系,全面推行湾长制,严格控制新增围填海和岸线开发活动。近岸海域国考监测点位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
开展工业污水达标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发力。今年1至8月,全省74个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63.5%,比2016年同期提高17.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2.7%,比2016年同期降低28.4个百分点。
湿润的云朵,从远方款款飘来,轻拂一垄垄草、一朵朵花,画出一道美丽的草原天际线。今年55岁的康保县闫油坊乡东火房村村民张清,从来没有想到村外那片一度荒凉的土地,还能呈现如此美丽的画面。
去年12月13日,国家公布相关规划后,省政府办公厅迅速印发《〈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2019-2035年)〉实施意见》,明确到2035年,张家口要全面建成首都“两区”。
撑起环境“生态伞”,打造首都“后花园”。从今年开始,张家口坝上地区180万亩耕地统一休耕种草,建设草原公园和国家示范牧场。经过3年的巩固提升,这里将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美景。
草木植成,民之财也,国之富也。
建设美丽河北,努力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我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葱茏绿色在燕赵大地日渐扩展。
——看,河北山川林海苍翠连绵。
围绕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崇礼植树造林力度空前加大,每年造林绿化面积超过10万亩,2019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7%,冬奥核心区更是达到了80%。
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国土绿化重点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98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
——看,河北矿山“疮疤”重披绿装。
宽城山丰果园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松虎一早就到山上的果园忙活,认真查看果树的长势。曾经靠开矿富起来的刘松虎,如今种出了一座花果山。
2019年,全省共修复绿化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1024处、6.55万亩,超额完成原计划5.2万亩的治理任务目标。
——看,河北平畴沃野生机盎然。
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省突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重点,系统实施分类别、分用途管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省174个县(市、区)已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连续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干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短短一分钟,塞罕坝会发生什么?答案令人惊叹:能释放1.04吨氧气!
将莽莽荒原变成郁郁葱葱的林海,2017年,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这又是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塞罕坝林场森林经营方案通过专家论证。中国林科院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39.5倍;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目前已经达到约200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北,希望无限、活力无限、生机无限!
来源:河北日报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