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4


常关注深圳教育的人

应该对这些字眼不陌生

注意


2018年

注定是课改大年




这次始于1997年,由一批草根教育者发起的课堂变革,终于有了来自教育行政最高层吹响的“集结号”



而深圳的课堂革命

首站就从中心区福田出发


要说5月的深圳教育大事件,莫过于5月17日至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教育界同行齐聚福田区,参加为期4天的“课堂革命 • 福田表达 | 深圳福田课堂变革新生态全国展示活动(中学语文专场)”。


福田区的中学语文名师、校长和教研员们联袂国内教育大咖,为大家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学语文课和报告。


现场可谓是精彩连连

相信关注深圳教育的你

可是一刻也不想错过吧

别着急,小编这就把亮点一一奉上



值得关注的是

现场有两位老师都提到了

“生长”这一共同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

好的课堂应该有生长感,教学要不断地去打破孩子们的认知边界,让孩子不断地在课堂上生长。


无独有偶

持相同观点的不止他一人


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郭其俊

“为了生命的成长”落地“为了生长的课堂”,要关注生长,热爱生长,从为生命奠基、生长的高度去建构课堂。


“生长”

这一宏大命题

为何同时被两位教育大咖

同时相中?其中有什么奥秘?

(往下看,答案竟在他们的发言中)


李政涛: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20年来

李政涛到目前为止

已经听了6000多节课了

听课当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引起他的思考和实践,什么才是好课?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这个标准、这个尺度是多种多样的。



李政涛进课堂听课有一个习惯,先不做什么理性的统计、观察、分析,他先凭直觉去感受这堂课给他带来的课感。


我期待的课感是什么?第一这个课要有推进感。第二,这个课要有纵深感。第三,有了推进、有了纵深,这个课堂可能就有了生长感,就有了生长的气息。我心目中的好课要给我带来这样的课感。


他认为

课堂是一个学无边界的地方

我们的教学要不断地去打破孩子们的认知边界,包括视角的边界、思维的边界、观念的边界,他才能够不断地在课堂上生长。

那么,有生长气息的课和没有生长气息到底不同在哪里?

没有生长气息感的课,叫“滑冰课”,也叫溜冰课,老师带着学生从起点滑到终点,玩不少的花样,我取名为“花样滑冰课”,但只是带着学生在滑行而已;


“漫游课”


他不仅指老师没有目标,漫无目的地带着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更有甚者带着学生在平地慢走,没有刺激,没有给学生挑战;


“转课”


还一种叫“转圈课”,也叫“打转课”,整节课上玩很多的花样转来转去,但是走出课堂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还站在原点和原地。


与之相对应的是

有生长感的课

“刨坑课”/“攀岩课”/“拔节课”


“刨坑课”


让学生在课堂上至少一课有一得;


“攀岩课”


带着学生攀岩。在我看来,教学就如同攀岩,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或冒险的旅程;


“拔节课”


要像竹节一样的一节一节地向上长,而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滑来滑去。


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

李政涛认为要重点抓两个字

一个是“清”,一个是“细”。


首先,我们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清晰,只有教学思路清晰了,才能为有生长感的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的目标要避免无所不包、面面俱到,一堂课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什么都有,变成一种“十全大补”式的补药。好的目标,他一定是单刀直入的、孤军深入的、精确打击的。


郭其俊:为了生命的成长


“为了生命的成长”

是郭其俊一贯的教育理念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怎样让校园充满成长的气息,让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郭其俊的思考和实践是

为了生命的成长,就要在激情中不断超越,超越功利、超越科研、超越道德,在超越中走向真璞、走向智慧、走向完美,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品味和教育的风范。


教育要超越功利,走向真璞,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不断扩大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教育的内涵,回复教育的本来面目,使教育成为“生活的教育”。


教育要超越科研

走向智慧


要从生命论的高度去对教育进行反思与重构,从而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达到一种“大彻大悟”,使教育成为“生命的教育”。


教育要超越道德

走向完美

在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眼前发展)、学生的主体自由和幸福(而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等道德要求之外,教育还要有完美的理想和行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更好的的自我,丰盈自己的生命质量,为自己拥有生命感到骄傲和自豪。


学生时代的生命质量将影响甚至主导他一生的成长。倘若我们把教育沦落为一种“做”的程序,那么,教育将没有心的交流,没有爱的呼唤,更没有生命的激情。


郭其俊主张


❶ 关注课堂生命意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❷ 给知识注入生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


❸ 开展心灵对话,用真情净化学生的灵魂;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践行赏识教育。



在听了李政涛的报告后

郭其俊表示

“为了生命的成长”,要落地“为了生长的课堂”,强调“关注生长,热爱生长,从为生命奠基、生长的高度去建构课堂”。


什么是一堂充满生长气息的课?怎样建构一堂充满生长气息的课?李政涛的报告让人久久回味。


听了李政涛的报告,我们有一种自觉,那是心灵的觉醒和觉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属,就是要让学生有提升感、有推进感、有纵深感、有刨坑感、有攀岩感、有拔节感、有清晰感,最终有生长感。

李政涛、郭其俊:

都是“新基础教育”的粉丝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数十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主要任务是

要形成21世纪

新基础教育观念

和创建面向21世纪

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有四个“还给”


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❷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❸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❹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2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3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教育需要思考

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

两位教育大咖对课堂革命的讨论

相信一定带给你许多崭新的思考角度

看到深圳教育有这样身体力行的大咖们

实在是

没有办法不投入课堂。好好学习,让父母安心老师放心!

文:贺如妍 编辑:雷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