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8年筑梦 ▎透过深圳见证时代洪荒,十几亿人命运被改变

傅静怡 深圳大件事 2018-09-13


南都记者 胡可 摄


小者,弹丸陬隅;大者,时代风标。


这句话被印在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的墙上,任由岁月打下一片光影,来来往往的过客伫立在这面墙下,寻找深圳奇迹的注脚,最终被这句话紧紧抓住胸口。


推开深圳的这扇窗,看见的是时代的洪荒,数以千万计的人来到这里,留下青春与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


但是,深圳的价值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了来深人群的命运,她对于全中国的十几亿人口来说,才是一扇真正的窗口,从这里生发的改革,改变了全中国的命运与方向。从这一点上来说,深圳这扇窗口,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风起蛇口,

老地图上五角星标下时代注脚


1979年1月,袁庚向李先念汇报建立工业区的设想时使用的《香港明细全图》,如今就静静躺在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里,明黄色的图纸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后,上面用铅笔标注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


这两个人,前者是是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主要缔造者、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后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常委。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这张明细图实际上以香港为主,之所以被袁庚选出来做讲解样本,是因为当时的宝安县地图上看不到蛇口,只好选了香港的地图。而这一张图左上角,蛇口距离香港的地理位置清晰可见,袁庚在蛇口的位置上打上了红色的五角星,从此也画出了时代的注脚。


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主要缔造者、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袁庚


蛇口工业区原总工程师孙绍先在谈到1979年7月2日,那改革开放的第一炮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没有想到当初那平凡的一炮,会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一炮,被后人反复提及。


那时的蛇口,五湾和六湾之间无路可通,必须要砸开黄土和石头,开辟出一块平整的滩涂,再然后,前面要填600米的码头。


炸响的这一声炮,是所谓蛇口工业区开山的第一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著名的第一炮。1998年,袁庚在演讲中回首蛇口改革二十年时,把蛇口比作“爱迪生的灯”。


袁庚

1878年,爱迪生门罗帕克实验室最初点亮的白炽灯只带来八分钟的光明,但是这短暂的八分钟却宣告了质的飞跃,世界因而很快变得一片辉煌。最初那盏古拙的灯泡,它的纤弱的灯丝何时烧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真确确留给了人们对不足的思索,和对未来的希望。


鞭炮声中,

特区成立划出改革开放分水岭


1980年8月26日,南中国海边,响起了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这是深圳在庆祝,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在这一天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这一天,被历史称作“深圳生日”。这注定是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也是划出分水岭的一天。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


  • 1978年,西德一个年产5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 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 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全国平均每两户有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连农民都穿毛料子,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的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中国城市职工20多年没涨工资,人均住房面积3.6 平方米,拥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还是大多数家庭的追求,农村仍有2亿人没解决温饱。


在深圳,表现出来的则是严重的偷渡逃港风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近百万内地居民从广东偷渡到香港。广东沿海一带和中国内地一样贫穷落后,而隔海相望的香港经济繁荣发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尖锐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而这一天过后,秉持着邓小平所说“划一块地方搞特区,杀出一条血路。中国经济之大鹏正式腾飞,改革和开放这两翼缓缓张开,并以席卷之势迅速在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带来了第一次举行土地有偿拍卖,第一次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第一次制定股票发行及交易管理办法等有益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



稀罕物品,

记录来深奋斗青年的青葱岁月


今年73岁的谭筑熙,来到深圳那一年还是个青壮年,1981年的他才36岁,被报纸上一则“企业管理培训班招考启示”吸引,一个人从广州来到了深圳,一待就是37年时间。


▲1980年的蛇口


回忆起初来深圳的印象,谭筑熙说,蛇口是一片大工地,而整个深圳也处于待开发建设中。来到这里的他,进行了一年的脱产培训,就被分配到管理岗位,在旅游公司、贸易公司、工业区总部、南海公司等蛇口招商局旗下的单位来回转,一面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一面和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并肩作战。


“那个时候,来到深圳的人,抱着干一番事业的心情更多,比起赚钱,大家更在意的是为国出力这件事。工作关系也非常单纯,几十年时间,我从没递过一根烟,从没送过一袋水果,也没有领导去在乎这事,大家拧成一股绳,要开创一个时代。”


回到那个时代,80、90年代初的深圳,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成为了人人艳羡的地方。在最早来深务工的那批人家里,双卡收录机、电话记事本、卷尺钥匙扣、三洋扬声器、复读机、电子钟、手摇发电收音机、佳丽彩25寸彩色电视机、计算器……这些带有时代感的物品,当初可是稀罕玩意。


如果说,改革开放还是太抽象的词汇,而这一样样新鲜玩意,对于国人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力证,证明深圳迈出了成功关键的一步,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甘甜果实。今年46岁的何丽芬说,从小学来到深圳,感到2000年前后,是深圳变化最快的时候,从外表看深圳一天一个样,从内在看深圳人们日子富裕起来了。



首次南巡,

邓小平为深圳写下“四个窗口”定位



“我要来看看”,1984年1月24日,距离农历春节还有7天时间,邓小平南下来到深圳,检验改革开放的成果。


南国的冬季依旧温暖,那一年道路两旁紫荆花开的茂盛,广东人摆上了过年必备品——金桔,邓小平的车缓缓驶入深圳。根据当年的记载,邓小平几次在路上拨开车窗的纱帘,沿路看着楼群、工地和人流,对身边的人说:“经济特区是我的提议、中央的决定,5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


下午,在迎宾馆6号楼会议室,邓小平听取深圳市委的工作汇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梁湘汇报,几年来特区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增长很快,1982年工业产值为3亿6千万元,1983年达7亿2千万元。


“那就是一年翻了一番咯?”邓小平问。梁湘答:“是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了10倍多。财政收入也比4年前增长了10倍,去年达到3亿多。”邓小平满意的点点头。


而后的黄昏时分,邓小平登上深圳国际商业大厦22层顶楼天台,俯瞰夕阳下的吊机在工地上忙碌,扭头对梁湘意味深长地说:“看到了,都看清楚了。”第二天,邓小平来到渔民村,和当地居民聊天,听说家家都是万元户,女儿邓榕告诉邓小平:“老爷子,比你工资还高呢!”


几天的考察结束,邓小平欣然提笔,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特区是个窗口。”他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至此,四个窗口也成为了深圳的方向与定位。对内,深圳作为窗口承载的是排头兵的殷切期待;对外,深圳作为窗口向全世界展示。透过深圳这个窗口看中国,能看到真实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奇迹。


经济起伏,

深圳转变路线发展“外向型经济”


有人说,深圳的成功在于她的先行先试,正因为她是第一批特区,赶上了浪潮,赶上了好政策,所以才能迅速崛起。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全面,也不能完全回答深圳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反而是深圳用历史在书写,自己到底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从1985年到1989年,被称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起伏期。


1984年经济过热造成的波动;1985年下半年以后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工业生产下滑、经济效益下降;1986年国家实施了松动银根、扩大财政支出的双松政策,促使经济效益回升,但总供求矛盾依然没能彻底缓和;1987年国家被迫实施“双紧”政策,效果亦不明显;到了1988年,高通膨胀预期形成;1989年规模投资、工业生产率双双下降。


而1985年以后的深圳,在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过热、效益偏低等问题似退潮后的礁石,显露出来。适逢全国进行信贷、基建压缩,深圳的一些建设项目因资金拮据不得不中途刹车。一些外商以为中国特区政策要变,相继抽走投资。


彼时的深圳面临着沉重的压力,从上到下都在做痛苦的反思,反思过后还要提出新的尝试,可是在面对新尝试面前,谁都没有勇气保证这一条路一定是正确的。而这个时候,深圳独一无二的地方就显现出来了,深圳没有后路可退,她决定: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根据资料记载,初期兴办的“三来一补”企业的局限性很明显,如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劳动强度大,水电消耗高,有的还污染环境。80年代中期,深圳推动“三来一补”企业逐步向“三资”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吸收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利用外商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出口。


思想浪潮,

批评与自我批评让深圳“自我完善”


在莲花山公园里,有一尊名为“自我完善”的雕塑:大力士用力挥舞着锤头凿子,不停地开山劈石、雕刻自身。对于深圳来说,这又是独一无二的另一个密码。



1988年1月13日晚上,在蛇口招商大厦举行了“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一场全国闻名的“蛇口风波”就在这个晚上发生。当晚有专家指出,有个别人来深圳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别人创造的财富中捞一把,这就是极少数淘金者,特区不欢迎这样的淘金者。而蛇口青年认为,“淘金者”赚钱,没有触犯法律,无所谓过错,“淘金者”来蛇口的直接动机是赚钱,但客观上也为蛇口建设出了力,“淘金者”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一场对话,被媒体记录了下来,《人民日报》在1988年8月6日时刊发了《“蛇口风波”答问录》,个中是非曲直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将时代里的新旧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摆上了台面。最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市场才是最后的赢家。


但是,有意义的是,这样的对话,在深圳才有可能发生,深圳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完善。


2005年,此时57岁的企业行政人员曹景官,面对着“自我完善”的雕塑曾告诉过记者,他觉得自我完善其实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应该在深圳大力提倡,“深圳应该自我找差距,要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完善,才能优化深圳的发展。”


深圳有千千万万个曹景官,作为普通市民,作为城市建设者和主人翁,他们心系这座城市的最佳佐证,就是不断警醒自我、警醒城市。



试验窗口,

如今香港人眼中深圳都有无限商机


2015年,香港青年陈升来到深圳前海,他的团队成为了第一批在前海创业的香港团队,创业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正如上世纪80、90年代,内地人去香港“淘金热”一样;如今这个时代,香港人重回深圳创业,也成为一种潮流。


从香港转战内地,刚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当时判断,做互联网创业,内地是未来,也是趋势。”陈升回忆说,团队决定北上创业时之所以选择深圳,是因为这里的发展潜力巨大,自己的团队可以借着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的东风,享受诸多的便利,把握未来的发展空间。


3年时间过去了,再见陈升依然是春风得意,他说自己先后做了两个项目,都成功卖了出去,现在又把目光瞄准在新的领域,属于“再创业”的过程。在陈升看来,深圳这个城市充满了魅力,每天都处于变化当中,又滋生出经济的风口来。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这种魅力值又在增加,带来无限的商机。


前海管理局的墙上,题词依旧响亮:“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这12个字,简短有力的说明了,前海为什么被称作是“特区中的特区”,如今的深圳,已经成了一尾大船,需要派出“先头部队”来先行先试。2013年,深圳前海先行先试政策获批,成金融开放试验窗口。


5年后,2018年上半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企业营业收入首次在半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8.9%。其中,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5%。500强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344家,内地上市公司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628家,持牌金融机构累计达229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437家。


重要窗口,

增加了两个字要求更高、责任更大


深圳的改革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这一次,官方的表述,是将“窗口”作用增加了两个字,改为“重要窗口”。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


反过来看2018年8月份的深圳,频频传来好消息。


  • 8月21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推开了城市治理效率的新篇章。

  • 8月23日香港特区正式宣布,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于9月23日正式开始运营,由香港西九龙站发出,到达深圳北站。 

  • 8月24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蔡羽说,深圳不仅要携手香港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的建设,还要举全市之力建设一个光明科学城,为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


实际上,不止是8月份,深圳的快速变化每个月都在上演。躺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上“吃老本”,和深圳的一贯作风不相符。从“窗口”到“重要窗口”,使命未变,然要求更高,担当更大,而深圳的这些速度与变化,正在一点点践行者“重要窗口”的使命。


以国际化大都市为成长目标,深圳在经济发展上有更深远的打算,要做全中国最健康、最良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可持续发展为成长路径,深圳在城市建设上有更厚重的目标,要还清历史欠账、补齐核心竞争力短板。


下一个十年,深圳还将继续发挥窗口的重要作用,继续改变全中国人民的命运,风从这里吹起,梦想和希望也在这里扬帆远行。


你还没发现的美在这里!


🏃🏃🏃

你因为什么留在深圳,想要陪伴深圳多久?

欢迎给本君留言

👀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编辑:陈璐璐


快点击一起看深圳

这38年

看今日大件事特选!


电动车充电又酿惨剧!深圳一出租屋着火致母女死亡,女儿仅7月大


深圳男子狂吃暴肥至380斤,1年光吃花费超50万!警惕,“胖”可能是病


6岁女童深圳公园走失,19年后终于找到爸妈!她用记忆战胜了时间


点左下角看更多深圳这38年

祝深圳生日快乐↓↓↓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