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圳人注意!多地学生查个税APP发现自己有工资?工作人员:这情况全国都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隐私护卫队 Author 蒋琳 李慧琪
此外,有类似遭遇的还包括湖北武汉、山东青岛、安徽滁州等多地的高校学生。企业冒用大学生信息偷税俨然成为行业潜规则,而受害的大学生因无就业经验,往往对此难以察觉,维权更是困难重重。
学生信息是如何大规模落入企业手中的?
为什么大学生个人信息
成为企业偷税的“首选”?
这段经历是否会影响未来就业?
重庆高校千余学生
“被入职”外地公司
4月初,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小朱(化名)听说,有一位学姐班上的辅导员让他们查一下自己的个人所得税,看看有没有泄露的情况,结果发现班里不少人名下都有在陌生公司的就职记录,有的还显示发放了工资。
小朱赶紧查看了自己的记录,从未工作过的她也“被入职”了山东国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宁波众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于2019年9月和12月发放过两笔工资,分别为6000元和4948元。
口口相传之下,被卷入的学生越来越多。小朱提供的截图显示,学生们自发组织的一个维权群成员已经达到800余人。“可能有些学院是个例,但是的确是所有学院都有(学生信息被冒用)”,她告诉南都记者。
4月3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在官博发文称,已成立由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联动工作组,一方面抓紧排查相关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已向属地公安机关报警,并已与重庆市税务局沟通报备。
据了解,被冒用信息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都有,有些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被入职到同一家公司。小朱给出的聊天截图显示,当地派出所已经确定有千余学生信息被盗用。
根据该校学生提交的个税App截图统计,盗用信息的公司主要有五家,其中宁波三家,山东一家,安徽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位于宁波的公司中,宁波众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和宁波市镇海区惠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法人均为叶喜友,且三家公司的地址为同一地点同一楼层的不同房间,并共用一个电话号码。
南都记者拨打上述电话号码,对方自称是专门帮小公司做账的代理记账公司,并表示因为学校报了案,“重庆那边已经派人过来了”,还做了笔录,技术部门正在忙着撤销学生的相关信息。
不过,该代理公司负责人拒绝透露是如何拿到学生信息的。但她表示,公司因为这件事“肯定会被处罚”。
河南西安等多地高校
学生信息被冒用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生的遭遇并非个例。
仅4月份,就已经陆续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的学生曝出,有多名未参与过实习、工作的学生发现自己在个税App上“被就业”的情况。
4月12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大数据学院的学生称,学院的一名岳姓老师以提供兼职为名义,“盗用”他们的个人信息,并用于公司偷税,共涉及一百多名学生。
学生提供的截图显示,该名老师在收集信息时称,填写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是兼职“发放工资需要”,并强调相关公司是同校毕业生所开,之前已经合作过多次,“大家的信息保证不会泄露”。
事发后,岳姓老师回应称,当时的兼职是一个教学实践项目,因为赶上期末就没有如期进行,她也不清楚为什么工资会打到学生的个人账户上,并为此致歉,称“确实没有经过大家同意在大家名下走账了”。
此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大数据学院曾就此事发出通报称,前期对学生反映的情况并不知情,已经第一时间调查处理,除了与学生保持沟通,同时也在积极联络涉事公司,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4月17日,据媒体报道,有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的大四学生在使用个税App时发现,有非实习单位在给自己“发”工资,于是也让低年级学生查了一下,没想到不少人都有同一个公司的工资记录。
“信息工程学院有两个系,其中一个系有几个班级的学生,就是整个班整个班的人都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涉及人数的话,应该在四五个班左右,一个班四十到五十人之间吧”,爆料学生说。
对此,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表示,经排查,涉事公司冒用的多为大三学生信息。学校与涉事企业没有任何性质合作,也没有学生在涉事企业就业或签订任何协议。
22日,该校再次发表声明,经初步查明,截至4月17日17时,该校大一到大四年级共有614名学生纳税记录异常,涉及83家企业。其中,涉及3人以上的企业22家,可能存在冒用信息、虚发工资的情形。
因事件发生后,在网络媒体上出现了该校“学校就业数据造假”“学生和企业以发工资名义转移款项”“学校和企业涉嫌偷税漏税”等帖子。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对此做出了专门澄清,83家涉事企业“均非我校学生就业单位”,不存在学生“被就业”的问题。
同时,该校还强调,会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就业签约“四不准”要求,确保毕业生就业签约和就业统计数据客观、准确。
该校还表示,目前已就上述情况向辖区公安、税务部门报案,公安和税务部门已介入调查。
南都记者搜索发现,还有湖北、山东青岛、安徽滁州等多地的高校学生在上述三所高校相关报道下留言称,也遭遇了类似信息被冒用的情况。
或为老师同学泄露
税务机关无调查权限
基于收集信息齐全、便捷,而且大部分从未就业、极少使用个税App,不容易发现自己的信息被盗用等原因,高校学生成了公司偷税的目标“大户”,而大规模信息泄露的源头往往跟学校脱不了干系。
比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岳姓老师就以兼职的名义,与涉事公司共享了一百余名学生的个人信息。另一所发生类似事件的高校员工则听说,是学生从QQ群里下载同学资料后交给了开公司的亲戚,目的是为了偷税。
其实受害学生的诉求很简单:查明信息泄露途径,严惩盗用信息的企业,撤销虚假记录且保证不会影响未来就业。但目前能做的除了在个税App上申诉之外,维权之路并不明朗。
南都记者从重庆市税务局了解到,个税汇算清缴期间,通过个税App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冒用的情况非常多。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一名老师也提到,税务局工作人员称个人信息被冒用的情况很普遍,“不是哪一个学校哪一个企业,到处全国都是这种情况”。
上述老师告诉南都记者,因为警方的调查还没结束,所以没有办法给出反馈。该校还有学生称曾以个人名义报案,但警方认为其未受实质损害,没有受理。
“我们也在反复地咨询税务总局……有没有什么办法遏制一下这种情形”,但她得到的答复只有“在App上申诉”这一个办法。“我们想知道(学生信息)从什么渠道进入到这个公司里面去的,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就说他们没有这个权限。”
重庆市税务局也表示,比如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坐落在重庆,但冒用学生信息的公司在宁波,就需要联系宁波当地的税务机关去做调查,涉及跨地合作,重庆的税务机关没有权限查询。
“税务机关的权限主要是查涉事公司的税款问题,当然也有可能通过这些公司把信息怎么来的查清,但是没有处罚权……权限在公安机关那边,所以这些学生也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 北京都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晓霞说。
常用于公司偷税
不影响学生未来就业
根据上述多所高校学生提供的工资记录截图,单月工资绝大多数在5000元以下,低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最高的为6000元,仅需纳税30元。在多名税务律师看来,这几乎坐实了公司将学生信息用于偷税的罪名。
事实上,南都记者2018年采访个人信息同样被冒用的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学生时,他们曾转述过涉事公司负责人的说法。该负责人承认,是为了用学生信息抵扣用工成本,如果“冲账”成功,公司“年底就可以少缴税”。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胡苑指出,企业盗用他人信息虚开工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属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所规范的“在账簿上多列支出”,应当界定为偷税。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泄露学生信息者和盗用信息的公司均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或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最高可能面临七年有期徒刑。
“学生信息被冒用属于身份盗用,和税收法规本身没有关系”,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新锐表示,因为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学生可以报警,但警方是否受理要看情节的严重程度。
针对学生对于自己的信息被二次盗用的担心,他建议,可以发函给这些涉事公司,要求他们删除全部信息,否则就去税务机关举报或者投诉。
那么,这些虚假的就职记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就业呢?
税务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如果查实是公司冒用了学生的个人信息,对学生的未来就业不会产生影响,只对企业有影响。高晓霞也表示,如果不是学生个人的违法行为,一般不会受到影响。
高晓霞建议,学生可以向公安部门举报,查实涉事公司的违法行为以及如何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一旦涉及到犯罪,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相关判决和立案通知都可以作为证据,以防对学生权益造成损害。
如果您遇到个人信息泄露或被冒用的情况,请发邮件到ppa_nandu01@163.com.
南都记者 蒋琳 李慧琪
封面图据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