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提醒!国家卫健委最新发文:生肉别用水龙头直接冲洗
最新!
今天,国家卫健委发布
低风险地区夏季相关防护指南!
今日(1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场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其中增加了食品消费者、食品从业人员等人群的防护要求,特别提出食品消费者在处理生的肉、禽、水产品等之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导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做好防护,结合当前夏季来临、天气变热等实际情况,国家卫健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对《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防控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调整,形成了《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
修改后的防护指南,适用于低风险地区,从整体上对公众日常防护、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员防护措施提出指导意见。类别由原来的50类增加到65类,增加了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健身运动场所、旅游景点、游泳场所、公共浴室、进口物资转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等场所,以及影剧院、游艺厅、歌舞厅(KTV)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的防护要求,另增加了售货员、食品消费者、食品从业人员、伤残人士、教师的个人防护指南。
例如,食品从业人员(加工、销售、服务等)要持健康证上岗。食品企业必须加强员工卫生培训,向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和洗手设施等。加强自律,少聚餐、少聚会。从业人员主动自我监测。每日通过电话、微信等报告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立即离岗并报告、就医。
再如,食品消费者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购物或就餐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咳嗽或打喷嚏时掩盖口鼻,购物回家要洗手。使用清洁的水和食材。
购买食用新鲜的肉、水产品等食材,清洗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均应要使用清洁的水。
家庭制备食物注意关键环节卫生。特别是处理生的肉、禽、水产品等之后,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
购买、制作过程接触生鲜食材时避免用手直接揉眼鼻。生熟食品分开加工和存放,尤其在处理生肉、生水产品等食品时应格外小心,避免交叉污染。
尽量不吃生的水产品等。煮熟烧透食物。加工肉、水产品等食物时要煮熟、烧透。分别包装、分层存放食物。生的肉、水产品等食物在放入冷冻层之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块、单独包装,包装袋要完整无破损,生、熟食物分层存放。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防护措施上,指南根据季节、场所等差异化特点,完善了夏季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细化了合理使用空调的方法,按照不同场景、不同场所和不同人群调整了体温检测和戴口罩、戴手套等具体防护措施。提出坚持做好日常卫生防护措施,如通风换气、环境卫生与消毒、减少人员聚集、手卫生、分餐制、一米线等措施。同时要求重点场所从业人员要佩戴手套等。
在戴口罩的问题上,指南进行了分类指导,提出居家、运动、户外、公园、旅游景点,无需戴口罩;超市商场、餐厅、写字楼、会议室、车间、校园内等,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可不戴口罩;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内人员,无需戴口罩,工作人员、外来人员戴口罩;影剧院、游艺厅和网吧、交通工具等相对密闭空间,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医院就医人员、职业暴露人员,戴口罩;新冠肺炎确诊、密接、疑似和无症状感染者、入境、隔离、发热咳嗽等人员,戴口罩。
2020年6月15日,深圳东门步行街,烈日下的行人。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此外,指南要求部分场所坚持体温检测,其中社区、公园、商场超市、旅游景点、餐厅、银行、理发店等可不做体温检测;宾馆、影剧院、游艺厅和网吧(咖)等空间相对密闭场所,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单位以及交通客运场站、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要坚持体温检测,强化环境卫生与消毒等措施。
歌舞厅(KTV)、道路、水路客运和民航等要坚持“健康码”检查。此外,考虑到网吧、游艺厅、博物馆、公共浴室、游泳场所等相对密闭、通风不良的场所,在人员聚集时存在较高传播风险,建议顾客缩短停留时间。同时,还提出餐厅推广分餐制,餐厅(馆)提供公筷公勺。就餐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此外,在通知的正文中强调要有效应对风险等级调,一旦从低风险调整为中高风险地区,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
在划定防控区域范围内,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要从严从紧落实防控措施,及时调整转换相应的卫生防护要求。
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建议暂停营业;生活服务类场所,应缩短营业时间、限制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减少人群聚集;开放式活动场所,在做好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健康监测、减少人群聚集的前提下正常营业;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要严格落实体温测量、戴口罩、通风消毒、隔位而坐等措施。
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方式,实施分区作业、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尽量减少人员聚集。监狱、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等特殊单位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落实体温测量和健康监测等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禁止外来人员探视。
学校建议暂时停课。重点人群要强化卫生防护措施,减少外出,做好健康监测、科学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场所等。
近日来
北京出现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
不少人有这样的提问
▽
官方答复来了!
01.现在还能从北京来广东或者能从广东去北京吗?
在京的各位居民朋友们请自觉遵守北京疫情防控各项要求,随时关注北京的防控策略,了解当地的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信息(如目前高风险街区人员只进不出),全力配合各项防控措施。
据6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6月16日,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已由三级提升至二级。高风险街乡、新发地市场相关人员严禁离京,其他人员坚持非必要不出京。
在广东的朋友们如非必要,近期请尽量避免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
▲首都机场T2航站楼
02.之前到过北京,目前已返粤的人怎么办?
2020年6月17日下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情况,其中,对于中高风险地区来粤返粤人员有如下要求:
对近14天内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粤返粤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重点加大对5月30日以来有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活动史的高风险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协查追踪力度,并在第1、第14天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确保排查管控到位。
对近14天内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粤返粤人员落实社区健康管理,做到“三个一”:发放一份健康告知书,开展一次健康问诊,查验一次健康通行码,并在抵粤当日进行核酸检测,视具体情况实行居家隔离。纳入社区管理的要求减少人群聚集活动,密切留意自身健康状况,自我开展体温监测。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症状,可直接报当地疾控中心或拨打120就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深圳疾控系统咨询热线
深圳市疾控中心 88812320
罗湖区疾控中心 25537302
福田区疾控中心 18923715956
南山区疾控中心 18813864030
盐田区疾控中心 25552177
宝安区疾控中心 27785794
龙岗区疾控中心 28932299
光明区疾控中心 18124723110、81733032(白天)
坪山区疾控中心 28829230
龙华区疾控中心 27708310(白天)
大鹏新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 84209061
✎从中、高风险地区返粤
如果您是近14天内从北京中、高风险地区返粤的,请第一时间和辖区疾控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联系,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依具体情况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
✎从非中、高风险区域返粤
如果您是近14天内从北京非中、高风险区域返粤的,建议您按要求申报健康码,主动向单位或社区报备,并做好自身健康防护以及自我健康监测,14天内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聚会,尽量不去空间密闭和人员密集的地方。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立即向单位或社区报告,戴上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到就近发热门诊就医,并如实向医生告知自己的北京旅居史。
近期曾到往北京的人近期要密切关注当地疫情风险等级变化。
如需查询各地区的风险等级,可通过国务院“疫情风险等级查询”小程序进行查询。目前,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地区为高风险地区,有32个街道(乡镇)为中风险地区。
▲扫描以上二维码
输入相应地区即可查询当地风险等级
最后,再次呼吁广大市民——
01.做好个人防护,不松懈
时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勤洗手、常通风、注意咳嗽礼仪、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不扎堆、不聚会。
02.科学佩戴口罩,不含糊
在户外、没有人员聚集、通风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的情况下,是无需佩戴口罩的。
乘坐交通工具、托幼机构等学校的教职员工、食品从业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医疗机构就诊人员和工作人员等需佩戴口罩。
对于咳嗽和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还是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如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在和他人近距离接触时需要佩戴口罩。
在高风险地区,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03.出现症状早就医,不麻痹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与家人朋友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或减少交谈,并及时就医,就医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要带病上班或上学,看病先在网上预约。
04.关注官方疫情信息,不恐慌
请广大市民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身在北京的朋友,应时刻关注最新北京疫情动态,了解最新防控策略。另外,近期需要前往外地的朋友,应提早了解当地相关隔离政策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深圳卫健委、广东疾控
编辑:唐泽苗
✪北京封城?官方刚刚回应!✪ 发烧腹泻!深圳10余个孩子接连送医,医生:都是吃进去的,这些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