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检测800多万人,官方回应结果权威性!这些抗疫“神器”深圳也在用
近日,青岛三天内
完成800多万人核酸检测的消息
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据报道,截至昨天(15日)
青岛主城区已基本完成全员核酸检测
已出结果884万多份
△《新闻联播》:青岛通报疫情最新情况
这次大规模检测
采取了十合一混采检测技术
是把10个人的样本混在一起检测
这样检测符合规定吗?
结果能准确吗?
10月14日,青岛市政府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华强在会上解释了十合一混合检测技术。
他表示,若在样本中发现阳性,会第一时间通知10份样本的每一个人立即进行单独隔离,再对10个人分别进行单采单检,确定10人中哪个为阳性。
实际上
混采检测技术此前已经在深圳应用
▼
据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主任、主任技师、值班组长陈辉介绍,面对大规模的待检人群,混采检测是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
除了混采检测技术外
在深圳的抗疫过程中
还出现了不少“神器”
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
三样抗疫“神器”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负责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
是如何火眼金睛逮病毒的吗?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
是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病毒捕捉者”小分队的成员
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副主任、主任技师、值班组长陈辉表示,南山区是深圳市各区样本检验压力较为突出的区。
今年2月检测压力较大的时候,每天要完成4批样品的检测,最晚一批在凌晨3点送达,而检测一批样本则要花费五六个小时。
自今年1月23日
接到了24小时值班检测样本的通知
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19名检验员就分为三组
24小时轮流战斗
▼
在疫情爆发初期,作为辖区内唯一开展核算检测的机构,由于样本检测量大,陈辉和搭档——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主管技师刘楚云,有时一天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面对一千多份检测样本,中间仅有一次用餐、上洗手间的短暂休息时间。
左图:陈辉 右图:刘楚云
刘楚云表示,直面未知的病毒是一场胆量考验,各个环节不容一丝懈怠是耐心与耐力的挑战,长期超负荷工作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封闭的工作环境对于检测人员的心理也是很大的挑战。
不仅如此,由于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在检测和后续的处理过程都需要小心再小心,而她们也成为了人们眼中“高危”人群。但这些都不能阻止这些“病毒捕捉者”前进的步伐。
据了解,深圳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的初检就是由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完成。
今天小编要介绍的第二样“神器”
是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中最常见的
佩戴的口罩与护目镜
但TA们的长相却与众不同
在疫情来临初期
全国多地医疗防护物资各种紧缺
医用口罩、护目镜等纷纷告急
在深圳,有人发现
部分发热门诊医生们
佩戴的口罩与护目镜长相“很特别”
实际上
他们来自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
这些乍一看“像防毒面罩”的装备
竟是3D打印出来的
新冠疫情发生初期,全国多地医疗防护物资各种紧缺,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蛇口人民医院)医学创新分中心充分发挥3D打印小批量、分布式、快速制造等技术优势,研发生产3D打印防护面罩,3月4日上午,第一批个体化3D打印防护面罩成品测试合格后投入抗疫一线使用!
除了黑科技的3D打印面罩,作为抗击疫情的最末端,面对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也从未停下大刀阔斧改革。
持续奋战的步伐,2天内完成发热门诊规范调整,春节前夕便开始24小时运行,1月19到10月15日17时就诊人数累计4万多人,无一例漏诊及误诊,实现了院内交叉感染“零感染”的目标。
大年三十,蛇口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还坚守在第一线。
另外,作为口岸城区,南山区是一个重点疫区和外籍人士密度较大的城区,防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1月26日凌晨,搭载6222人(包含湖北籍旅客414名,148名重点人员,9名发热旅客)的“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驶近深圳蛇口太子港。
蛇口人民医院临危受命,成立邮轮保障应急小组前往驻点酒店做好人员调配、物资安排、转运联络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将邮轮上的4位高危发热患者第一时间接到发热门诊留观病房进行隔离观察。2月3日,蛇口人民医院圆满完成148位重点人员的集中观察与医疗保障任务,助力深圳圆满打赢这场突发“阻击战”。
再后来,包括香港艺人袁咏仪、蔡少芬、郑希怡等等在深圳入住的隔离酒店内,也有该院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就像星星,我无法始终看见他们,但是我知道他们永远在那里。”正如袁咏仪的“毕业感言”,他们的静静守护的是每一个人的健康平安。
最后要介绍的这样“神器”
在此次疫情中
因一次次成功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而走入大众视野
没错,就是被称为“救命神器”的
ECMO
“重症新冠肺炎救命神器”
"最后的救命稻草”
“全国仅四百余台”
“一台售价上百万”
……
这一系列的标签更是给ECMO增添了神秘色彩
它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器?
在深圳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深圳新冠肺炎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重症医学党支部书记张海钢医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ECMO,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工肺”,是一种造价和使用都很高昂的急救设备,在心肺手术时能给病人进行体外呼吸和循环。
ECMO除了能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患者心肺负担意外,还能给医疗人员争取很多时间出来,被称为ICU的终极武器。
“简单说来,就是从患者的静脉系统中抽取非氧合血,经过氧合处理成氧合血之后,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
张海钢医生介绍,目前市面上的ECMO及相关耗材的采购全部依赖进口,一台ECMO的价格在180万元作用,开机费用大约4万元,穿刺管路的费用需要2万元,加上操作和药物费用,使用一次至少要7万元,而具体的的耗费与使用时长也相关。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ECMO团队
然而,撇开经济因素
ECMO也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它的操作和管理
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专业医护团队
据了解,在新冠疫情发生初期,深圳并非每家医院都有ECMO设备,而全市能独立操作ECMO的医疗机构只有4家,其中包括位于南山区的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孙逸仙心血管医院)。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引入该项引入该项技术以来,以ECMO治疗患者的病例共有27例。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共有7位患者接受过ECMO治疗,张海钢都全部参与其中,更将深圳西部的危重症救治中心、ECMO救治中心的诊治技术带到了更多地方。
在驰援三院期间,张海钢和好转的危重症患者们一起看夕阳和煦。
截至10月14日
南山区累计确诊病例87例
自2月16日以来242天零增长
现存无症状感染者0例
来自南山区医疗卫生健康系统的
一批批“最美逆行者”前仆后继
筑起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堤坝”
感谢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
也感谢每一个坚守在岗位的人
让我们为他们点赞!
统筹、文/陈紫嫣
编辑/余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