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内抢救7位心梗病人!深圳医生提醒:这些生活方式赶紧改
“月亮不睡我不睡”
对于不少打工人来说
唯一的心动
大概就是熬夜后的心律不齐
熬着、熬着、熬着...
突然,心脏咯噔一下
仿佛在停跳的边缘试探
但是等我们缓过神来
却会觉得万幸又后怕
虽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大多数人害怕却也不以为意
不过大件事君要提醒大家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近日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官方公众号
就公布了几起案例
6月13日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一天半接诊了7例心梗患者
医生提醒:有这些特点的要注意了
赶紧来看看怎么回事
6月13日,30岁徐先生(化名)周一到单位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处理各项工作,到了下午3点,他突然感到胸闷胸痛,本想熬过去,没想到却是一阵强过一阵的剧烈胸痛,痛得他大汗淋漓。
同事见不对劲,立刻帮忙打了120,送到急诊科检查后,明确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血管堵住了,病情十分危急,必须尽快行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血管。
手术中,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副主任医师吴佳逢团队发现,徐先生年纪轻轻,心脏最大的一根血管——前降支开口处被完全堵死,以致心肌大面积梗死,心功能非常差,病情危重。
术后追问发现,徐先生平常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因为失眠近期平均每天只睡了4~5小时,长期的“熬夜+吸烟+喝酒”生活方式,再加上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早已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才为徐先生开通了血管
没想到一天半内陆陆续续又来了
6名急性心梗患者
▼
病例1,41岁男性,既往缺血性脑梗塞病史。6月13日21:30于步行过程中突发胸闷。
病例2,60岁男性,既往脑梗死病史,遗留右上肢无力;高血压、糖尿病病史。6月13日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住院治疗过程中突发室颤。
病例3,51岁女。家住龙岗区, 6月14日早上6:30突发胸前区痛,伴大汗、面色苍白。
病例4,39岁男性,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病史。有吸烟、饮酒史。一日前就开始出现反复胸痛,6月14日9:21至急诊科。
病例5,60岁女性,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6月13日23:00突发胸闷及呼吸困难。
病例6,70岁女性,6月14日15:00于睡梦中突发剧烈胸背痛,伴大汗。
图源:IC PHOTO
目前以上患者情况稳定
经过一段时间住院观察后
已经全康复出院
医生回顾
这些患者都有这些特点
在短短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抢救了7位心梗患者,另外还有2名心绞痛患者,仔细追问下,发现他们有以下几个共同的高危因素——
① 长期吸烟
② 长期饮酒
③ 长期熬夜
④ 肥胖
⑤ 高血脂
⑥ 高血压
⑦ 糖尿病
⑧ 有既往心脏疾病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介绍说,心梗等冠心病属于多重危险因素相关的疾病,它其实是慢性的疾病,它最终出现血管堵塞的情况,往往是长期的;
比如像高脂血症、高血压或是有代谢的异常症状,慢慢累积下来才会导致血管慢慢堵塞,最终出现心肌梗死的情况。
患者“自身的因素”遇到“极端天气”+“星期一”的时间节点,多个危险因素叠满,诱发了他们的心梗发作。
看到这里不少小伙伴就想问
心梗发作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医生介绍说
心梗的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心梗发作的三个“魔鬼时段”
凌晨、冬季、星期一
医生表示,心肌梗死的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凌晨、冬季、星期一。
许多心梗往往发生在
这三个“魔鬼时间段”
▼
✎凌晨
由于凌晨到上午十点,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律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的压力增加,极其容易引发心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冬季
心肌梗死跟极端天气的变化是非常密切的,当气温骤然大幅度下降的时候血管会收缩,血压会上升,心脏的负担会增加,其实也容易触发血管里头斑块的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它就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
✎星期一
同理,在一周之中,周一的发病率最高,因为经过了周末的放松,到了周一,精神极度紧绷,血管压力增大,从而引发心梗。
英国医学杂志的一篇报告建议道,在经过周末的休闲之后,再要返回工作会产生压力,因此会产生星期一心肌梗死多的现象。
医生建议,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少酒、适度运动、减轻体重,监测血压血脂等,有助于降低这部分人群的心梗发生率。
一旦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应立即就医,严重时拨打120;若是心肌梗死,及时血运重建可以挽救更多的心肌,减少严重并发症,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
图源:IC PHOTO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什么是心梗?
应该如何预防?
*上下滑动查看*
此外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
“要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工作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最后,大件事君想说
爱自己
才更有余力去爱身边的人
所以,日子再忙
也请照顾好自己
别让你爱的和爱你的人担心哦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部分内容综合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央视新闻、健康时报
见习编辑:欧阳彤欣
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