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学那些事丨“盲人摸象”真的有错吗?

刘润清 外研社英语学习 2022-06-09


语言学那些事



这里有语言学研究者的真知灼见,

这里有语言学爱好者的群言己见,

这是一个可以交流语言学心得的专栏。



语言,有自己的韵律和美感,

语言,也有自己的规律和秘密。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却对它知之有限,

抽丝剥茧后,依然无法揭开语言背后的秘密,

它总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既有趣又深刻的问题。

从本期起,本专栏每月连载北外刘润清教授

关于语言学问题的一些讨论,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示。


关于语言的宏观与微观


不论观察什么事物,都有个角度问题。最大的角度划分可能就是宏观与微观。比如我观察动物,一只比另一只有很大区别;一个种群与另一个种群又有很大的区别。等到观察到无数个种群的各种行为,可能一句话就概括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察语言也是一样。如果你只懂一种语言,你只能用微观视角去看它。当你接触第二种语言时,你会感到吃惊,为什么它与第一种非常不同。当你接触了50种语言时,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你会开始感到人类的语言竟如此相似。


据说,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但是能掌握几十种语言的人非常之少,更不用说掌握几百种、几千种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概括人类语言的共享特征十分困难。换句话说,在观察语言时,我们的视野受到很大限制,往往不够宏观,反而很容易微观。这两种角度带来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越是宏观,就越是容易看到普遍性、相似性、规则性,也就越是趋向简约主义(reductionism),即把人类语言归纳为几条或十几条原则性特征。我们越是微观,就越容易看到变异性、特殊性、不规则性,也就越趋向于相对主义。


不同语言学流派之间的区别有时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当然也有事物多面性特征的原因。“盲人摸象”的故事常被人们用来笑话那些看问题片面的人。可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盲人的立场上,他对大象的描写并没有错。他们与我们的区别很像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看问题的差别。当我们只接触一两种语言或部分语言事实时,所作的观察与盲人摸象又有多大区别呢?


本文选自北外刘润清教授的著作《西方语言学流派》若大家对这本书有什么问题,或者对语言的宏观与微观有什么想法,可以通过“菜单栏—互动—读者反馈”给我们留言,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位读者的留言!




若大家对本文意犹未尽,还请点击下图封面:

↓↓↓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