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学那些事丨说话就要模糊,玩的就是心跳

学术工作室 外研社英语学习 2022-06-09

语言学那些事


这里有语言学研究者的真知灼见,

这里有语言学爱好者的群言己见,

这是一个可以交流语言学心得的专栏。


每个80后的童年记忆里,都珍藏着几部值得回味的动画片,比如《葫芦娃》《黑猫警长》《大闹天空》《舒克和贝塔》,小编最喜欢的是《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的幽默、机智始终让我记忆犹新。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大阿訇理发总不给钱。

一次,阿凡提给他刮脸时问:“你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这还用问!”“嗖嗖”几刀,阿凡提把眉毛刮下来递到阿訇手中,阿訇哭笑不得——谁叫他说“要”呢。

“你要胡子吗?”阿凡提又发问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训,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又是“嗖嗖”几刀,阿凡提将胡子刮下来扔到地上。

阿訇火了,阿凡提却说:“我不都是照您的吩咐做的吗?”


一个幽默故事却道出了语言的一个小知识——语言具有模糊性,聪明的阿凡提正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捉弄了阿訇。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只是自己未察觉而已。那语言为什么会有模糊性呢?让我们来听听刘润清教授是怎么说的。


语言的模糊性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语言的模糊性(fuzziness)。这是符合实际的,语言是有模糊现象。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描写某个女孩时我们会说:“高个儿、苗条、高鼻梁、大眼睛的青春女孩。”这个描写就足够了。当然,我们可以问:多高算“高个儿”?瘦成什么样才算“苗条”?鼻梁多么高才算“高鼻梁”?眼睛多大算“大眼睛”?这么一问,真的显得那样描写是有些模糊。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说“175.21厘米的个子、45公斤体重、鼻高3厘米、眼睛半径1.1厘米、19岁零3个月的女孩”,就显得特别啰唆,听者未必就会得到更清楚、具体的印象,也未必就觉得女孩很美。



语言的模糊是有原因的。

第一,客观事物本身就是模糊的,才导致语义范围界限不清。

“傍晚”和“黄昏”的界限就不清楚。再如,晨星和暮星,它们指的是运行在轨道上的同一颗星;早晨出现在东方的叫晨星,晚上出现在西方的叫暮星;而它们又统称为金星。

第二,语言的模糊性也来自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思维的不确定性。

客观世界无限,人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

第三,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

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是任意的,表达是线性的。

第四,语言的模糊性是交际所需要的。

语用中有时说话人必须故意含糊其词,有的语境不允许你把话讲清楚。外交官的语言就是一例。有笑话为证:When a diplomat says “yes”, he means “perhaps”; when he says“perhaps”, he means“no”; and when he says “no”, he is no diplomat. When a lady says “no”, she means “perhaps”; when she says “perhaps”, she means “yes”; and when she says “yes”, she is no lady. (如果一个外交官说“是”,那就是“可能”;说“可能”就是“不行”;如果直接说“不”,他就不配当外交官。如果一个女人说“不”,就是“可能”;说“可能”,就是“是”;如果直接说“是”,她就不配当女人。)


第五,多数语言有多义词。

多义词是减少词汇量的好办法;词汇太多,也不是好事。多义词通常都可以靠语境区别开来。英语里的bank既是“银行”也是“河边”,policy既是“政策”又是“保单”。还有更有趣的同形异义的现象。英语里的How old are you?中,old不是“老”的意思,是“岁数”的意思。汉语的“大”字,有时不是“大小”的“大”,而是“面积”或“年岁”的意思,如“你的房子多大?”和“你多大了?”而且不论孩子多小,问的时候,还是要说“你的孩子多大了?”不说“你的孩子多小?”也不问“你的房子多小?”除非有特定的上下文。


也许有人会说,语言为什么不设计得更精确呢?其实,设计任何东西都是一样,不能只考虑精确,还要顾及经济。经济原则是语言设计与运用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词太多,增加记忆负载;语法规则太多,增加生成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负载。况且,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语言那么精确;语境会帮助我们排除歧义,理性会自动排除荒唐的理解。人们常举的例子是:She cr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Ph.D. thesis. 意思是“她哭了,但还是写完博士论文了”;而Sh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Ph.D. thesis. 是说“她没有完成博士论文就去世了”。同一个结构的句子,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理性告诉我们,人哭着可以写论文;人死了就不能写字了。


最后,语言的模糊性有时是其魅力之一,这样才能让讲话人/作者表达出含蓄、深沉、优雅、意犹未尽等。当然,语言的模糊性也让我们能夸大其词、口若悬河、违反科学,甚至“胡说八道”。像“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句,没人说“这是胡说”,还认为句子极为漂亮。“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明明违反科学常识,但没有人说“这是胡说”。“老天爷你睁开眼吧!”哪有老天爷?他能睁开眼吗?“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如墨,黄昏时已是白发苍苍如雪;诗句已经夸张得没边了,却成了李白的名句。“高处不胜寒”给听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简单地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现在比喻位高权重之人,没有知心朋友,感到孤独、不安全;它还能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时,相伴之人寥寥无几,“曲高和寡”,也会感到孤独。



英国哲学家查奈尔(J. Channell)1994年出版了《模糊语言》一书,列举了大量模糊语言现象。他想说明几点:


相当一部分语言使用是模糊的,因此其模糊性不可能是个例外,一定有其规则性;

语言意义本身就是模糊的;  

尽管语言使用带有模糊性,但是交际双方有着共同的交际知识,不会造成误解;

交际者经常是有意识地选择模糊语来实现交际目的;

使用模糊语言是人的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口语和书面语都使用模糊语,口语中更多一些;

模糊语的使用是出自各种各样的考虑,其共同特征是含糊;

模糊语证明了人类的思维语言是模糊的,或者因为语言里没有更准确的词,或者因为说话人不掌握更确切的词;

对模糊语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和推理;

理解模糊语不仅要求使用者掌握词汇和语法,还要具有语用的能力。

读完刘润清教授的看法后,大家对“语言的模糊性”是怎么理解的呢?

若大家对《西方语言学流派》这本书有什么问题,或者对本期主题有什么想法,可以通过“菜单栏—互动—读者反馈”给我们留言,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位读者的留言!

若大家对本文意犹未尽,

可点击图书封面直达购买链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