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老张四处奔波,为何让孩子在城市接受公平教育这么难? | 女工有故事
他和其他在外打工者的家庭差不多,孩子在老家上学,老婆在老家照顾孩子,兼照顾家里的农田,自己则在苏州打工挣钱。虽然说一家几口在两个地方,但因为苏州与淮安也不算太远,回去也方便。
2006年秋天,家里打来的一通电话却让他揪紧了心:大女儿得了重度抑郁症!想到这些年来自己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几乎一年就回家一两次,老婆也忙于农活与家务,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太疏忽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后来,老张索性辞工在家陪孩子,所幸的是,在家半年,女儿的情况稍微有些好转。一年后,女儿的抑郁症状况基本好了。不过,大女儿的这次生病也让老张下决心不能再让家庭分散,特别是不能让小小年纪的孩子们长年见不到父亲或母亲。
2012年,老张让老婆带着10岁的二女儿和3岁的三女儿来到了苏州。孩子们来到苏州马上面临着上学的问题,因为没有社保、住房等证明,他只能安排二女儿进了木渎镇附近一所民办学校。该学校教学环境、教师资质都不怎么样,但他没有其他选择。一晃几年就过去了,老张的二女儿面临上初中的问题,小女儿也得上小学了。
老张不想让孩子们再上民办学校了,一方面民办学校各方面条件实在比公办学校要差很远,第二是学费每年还要三四千元。按以往的途径,上公办学校要么得自己在苏州有买房,且交了一年以上的社保;要么通过一些中介途径,给学校一些“管事的人”送些红包,少则几千、一万,多则两万、三万,但老张不想再走这样的路。
老张在2014年3月的时候看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说,“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随后就特地去把《义务教育法》打印出来学习,他希望每个跟着父母亲来苏州生活的孩子都可以像当地孩子一样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明确写着:“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他去过苏州市教育局、信访局、苏州市政府等部门咨询、了解,相关部门人员在接待时说:“目前苏州的公共教育资源有限,难以兼顾到那么多外地来的孩子,况且这个问题不是苏州一个地方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张说:“这是典型的不作为、懒政行为。如果老百姓都有选票来决定官员的任免,你们是否说这样的话了呢!流动儿童多不是不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借口,政府完全有能力来改善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如把附在流动儿童户籍上的教育经费变成“随人走”,流动儿童到哪教育经费就跟到哪,而不是还落在流动儿童不在的户籍地;第二,教学环境均等化。把民办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向公办学校看齐,像上海就是这样做的!“
虽然每一次咨询都以石沉大海而告终,但老张没有放弃,依然在空余时间到处奔波、探询。
2015年,老张的二女儿要小升初、小女儿也要上一年级了。流动儿童公平教育这片顽石还是横在眼前,北京甚至传来“以教控人”的荒唐做法。
2015年5月份的时候,苏州市教育局发给小学生们人手一册《苏州市区小学毕业生升学宣传手册》上,有关于随迁子女报名的信息,其中说非本市户籍毕业生,办理报名手续所需携带的材料包括:
老张想,推动教育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只是在短时间内推翻户籍制度这个怪胎下教育领域的畸型儿,似乎也不容易。而自己两个女儿马上面临的教育问题咋办?
他从2014年开始关注教育公平这一领域起,他就开始做两手准备:一个是按照当地现行教育政策(他一直认为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项条件,去准备自己可以完成的;第二是去各相关部门去咨询、投诉当地现行教育政策的问题,以期能得到改善。
这些证明里,第①项他就遇到了挑战:他的第2、3个女儿都属于超生,咋办?他回到户籍地辗转开到了县计生服务站他已缴纳超生孩子的社会抚养费的证明;第②项他在苏州工作生活了十几年,不过这两年才去办了居住证,也没问题;第④项他也是前两年去的公司才给他缴了社保;第⑤项也没问题。
最让人为难的是第③项“在苏居(租)住证明”,租房,一般的私人租房协议没有法定效力,况且还得房东的购房合同及付款凭证?老张周转良久,一个同事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他同事前些年在苏州高新区买了一户当地的农民安置房,有房产证,可以给他提供房产证、缴税凭证复印件,并与一个房屋中介公司假签了一张《房屋租赁合同书》,花了一百块钱盖了章;再去苏州市房屋信息管理中心开具了他在苏州各个区没有房产的证明,这个环节才算完结。
老张于今年6月份去高新区某公办小学递交了上述材料,想让小女儿到该小学就读一年级,但学校完全没有信息反馈。老张就到市教育局去反映情况,市教育局让老张到区教育局,区教育局的人也不想解决,在老张的一再要求下,才向该校施加压力;当老张到学校咨询时,学校相关领导又以老张小女儿是超生为由拒收,老张又到街道去反映情况,并要求出示不接收孩子入学的相关证明,街道与学校协调,老张的小女儿才最终能进入该公办学校就读。
老张的二女儿也在5月份通过考试考上了苏州某公办中学的“光彩班”(该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外来人员子女,学生可得到免费的人身平安保险和大病住院保险各一份,并提供在校期间每天一份午餐,提供信息技术费、簿本费、教辅用书费、社会实践费以及一年级的服装费等资助)。
与老张的孩子同在一个打工子女学校上六年级的流动儿童,则没有那么幸运了,除有一个孩子因体质较好被当地的一所体校录为体育特长生外,其他孩子要么回老家上学,沦为留守儿童;要么就在苏州当地的民办初中上学,用家长的话来说只起到“托管”的作用,“什么都教不了”。
要上小学的流动儿童,想进公办学校,更不容易。有个家长分享:“为了让孩子读小学,我们一共找了三所公办学校,每个都跑了7、8次,请人吃饭、送礼。但是前面两所都进不去,到了最后X小学还有一个名额,就让我们进去了,加上赞助费我们大概花了一万三千元左右。像我们能找到熟人托关系还真是比较幸运,有些人花了钱也不知道小孩能在什么地方读书。我们本身挣钱就不多,还要供孩子上学,我只能说真的不公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