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世界从来没有给女人海阔天空的机会|我不是潘金莲

2016-12-11 牛皮帆 尖椒部落


摘要:然而哪怕是今天,农村姐妹们所面临的那层层的网,包括借着“名誉”而存在的各种束缚,也许仍然密不可破。我当然并不赞同选择自杀,然而也不希望这个社会在面对她们“争口气”的死亡时只是说一句:不值得!

我本来想看了电影版之后,再来谈《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小说。但是看了几个影评,觉得电影改编弱化了书中“李雪莲”的形象,反而不如小说来得干净利落。于是这段文字也从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说起。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一个某县某村的普通妇女,彼时二十九岁的李雪莲本来只想告前夫秦玉河背信弃义。本来双方为了保住一个意外怀孕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孩子,同时不让秦丢掉化肥厂司机的“公职”,李和秦商定假离婚;谁知秦玉河在李雪莲怀胎十月之间就迅速再婚,并四处宣称当时是真离婚。为了争论真假,李带着两个月的女儿一路告到县法院,然而证据不足,法律无法辨明真假,李雪莲更被前夫一怒之下骂为“潘金莲”。

这时候,追求真假变为其次,反而是为了一个“清白名声”即“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将法官和接下来不作为的一众官员告到了北京。持续二十年的上访阴差阳错牵连了一群人物,李雪莲最终屈服于秦玉河的死亡。故事看似不了了之。

主人公李雪莲看来是一个非常执着的女人,但凡有一个希望,她都会拼尽全力。看这个小说时,我一直想到上个月发生在云南昭通地区某村的母亲带两个孩子自杀的事件,更想到前几个月的杨改兰和孩子自杀事件。记得当时不少人说:“不值得啊!”“太钻牛角尖!”。

今天也有人推荐一篇微信文章过来,一个文艺的公号以“人要学会和往事道别”之类的鸡汤,配一张海阔天空图片,大意是劝人退一步,不必为争口气而浪费精力。

我又想到多年前看《农村妇女自杀报告》这本书,编者《农家女》杂志社当时算是国内最早关注农村妇女自杀问题的媒体记录者,之后更催生出一个社会组织来服务农村妇女。我当年有幸在这家ngo工作过两年,也接触了一些农村姐妹,并听过很多自杀的悲剧。而今我其实很想说,这些默默死去的“不值得”的生命,她们和李雪莲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是当时选择了另一面的道路而已。正如之后一位学者所言:这些妇女死于“一口气”。而这口气能把她们压垮的理由,也正如同这口气支持李雪莲上访二十年的理由一样。

而李雪莲之所以没有选择那一面,可能只是因为她偏巧就上访“成功”了。然而她真的是成功上访了吗?其实也不是,她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见了合适的人。如果不是在人大代表大会期间,如果不是她正好被放入了会场,如果不是她碰到了领导的秘书,如果不是那个领导要见的外宾正好拉肚子,如果不是官场之人各自想象力丰富,她可能早就如同之后的二十年经历一样,永远无法被掌握权力的人看一眼。

然而一切就这么巧地碰撞在一起,犹如火星撞地球般,一桩看似闹剧的离婚案竟然就换掉了从上到下的一批官员!从此,李雪莲就成了个符号,备受地方各级官员关注。

然而这个符号又讽刺地没有任何建设性,根本没有触及到最底层的问题根源:秦玉河欺骗了她并污蔑了她,败坏了她的名誉。她那次“成功的上访”只是让她在每年人大代表大会期间得到一只羊腿和一批“保镖”,她力争的“证明我说的是真话”以及“我不是潘金莲”却完全被人忘却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场闹剧般的“胜利”,让李雪莲既认清了这场斗争的严酷性,也让她养成了路径依赖。既然周围人都不相信自己的清白,那只能义无反顾地选择稍微有点希望的上访路了。于是李雪莲的上访路一走就走了二十年。

李雪莲在第十年时差点发疯,因为她感到世界上没有人,包括自己的孩子,相信她当年确实是假离婚,确实是被骗,确实是受害者,她确实不是潘金莲。但是一头牛的“相信”让她恢复了正常,她抓住这个微小又荒诞的希望活了下来,而争取一个“相信”的信念继续支持了她。

到了第二十年,事情又有了变化。她竟然真的“被一个男人睡了”,而且这个男人还是被派来解决“李雪莲上访问题”的人!换而言之,她被“睡”了的事情将被作为交换条件甚至某些人的政绩,从此大白于天下。她不仅被“老上访户”这个名号、更被“还是和别人睡了”这个事实逼上了上访路。

艰难险阻之后,秦玉河车祸死亡的消息最终让她昏倒,也终于阻断了她争口气的历程。最终她也想到自杀,然而故事最后,我们也不知道她自杀成功与否。

李雪莲执着的“真”与“贞”又是谁能判断的呢?法律无法证明她和前夫之间的“假离婚”协议是否存在,也就无力证明她是受害者,这是法律乃至公权力的局限。“婚前不是处女”也无法证明她婚后正派,更隐晦地暗示了作为女性她的“不贞”——旁人却全然不顾她前夫离婚后立即另觅新妻的事实,这是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这些死结在李雪莲抗争之时却越缠越紧,哪怕李雪莲当时当地清楚明白,之后也逐渐被号称“解决问题”的人们模糊化了真正的问题。但她的感受一直在坚持最初的冤屈,非常执着地认定自己没有错。

最终,她当初拼尽性命要证明的“真”和“贞”,一夕之间都失去了自己的正当性。我觉得这口气的溃散,不仅源于前夫的死亡,死无对证;更源于她发现她与赵大头的爱情竟然让她真的可能变成“潘金莲”后,她对自己的清白不再坚信无疑。两个立足点都被抽空后,李雪莲迷茫了。此时,她还能依靠什么活下去呢?此时,自杀似乎已是她唯一的选择。

小说没有写到李雪莲的自杀,而是凭空写了一段“老史的故事”。老史也是被李雪莲“拉下马”的一个小官,被罢免后开了个饭馆成了小老板。荒诞的是,老史因为过年买不到火车票而使用了一次“遣返上访户”的“特权”,被两个协警一路好吃好喝送回了老家,赶上了麻将老友的牌局。他还调侃了一下自己,觉得当年被罢免,自己才是“小白菜,比窦娥还冤”,而选择不上访实在是“不想给政府添麻烦”。这让我惊觉,书中写到的所有被告者,都是男性,除了秦玉河车祸横死之外,竟然都有诸多出路,都得以全身而退,确实没见谁自杀。

最后实在只想说,但凡她们有一丝希望,有一点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大概自杀都不会是首选项。然而哪怕是今天,农村姐妹们所面临的那层层的网,包括借着“名誉”而存在的各种束缚,也许仍然密不可破。我当然并不赞同选择自杀,然而也不希望这个社会在面对她们“争口气”的死亡时只是说一句:不值得!

延伸阅读

【视频】这个姑娘要教大家如何避免被强奸,感觉挺有效的样子呢!

【电影】《黑处有什么》——少女的黑夜,“强奸犯”是周围所有人

愤怒的女神枪杀了5个男人,不要问为什么……|电影推介


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本文为尖椒部落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保留以下作者信息:
作者:牛皮帆30后,致力于劳工工作的少数民族女性主义者一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