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级一流课程 |《土质学与土力学》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四项“新基建”之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教育最微观问题,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问题;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因此,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的有关精神,提前谋划,精心培育,不断夯实课程建设基础工作,设立专项经费,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进课程平台、加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力度,积极推进课程综合改革,促进课程迭代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大力开展“金课”建设,建设完成了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风格独特的一流本科课程,成效显著。

为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着重加强内涵建设,强化课程思政,着力打造更多遵循“两性一度”标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将逐步推出我校一流课程,进一步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


土质学与土力学

课程负责人: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隋旺华

团队成员:杨伟峰、张改玲、董青红、吴圣林


一、课程介绍

土质学与土力学是我校地质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地质工程专业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确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课程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高阶目标是创新、敬业、执业和国际视野的引导。具体包括:(1)掌握土的工程性质与应力、沉降、土坡稳定、土压力与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土工试验原理与方法;(2)形成解决土体性质分析,地基土应力与沉降、承载力、土坡稳定性、土压力、渗透稳定性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通过案例研究、设计性试验、汇报成果、双语教学,了解国内外该学科的理论及技术前沿。分别对应于毕业要求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沟通。

该课程从1983年由许惠德教授首次在我校开设,2006年入选为江苏省一类精品课程,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4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双语教学,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认证专家检查《土质学与土力学》实验室

1994年版教材

2020年版教材

2017年版实验教材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证书


二、课程亮点、特色、创新


按照研究型教学的理念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型、研究型和延伸型内容。分别采用讲授、实验、课题研究、设计性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方法。采用线上预习引入,讨论答疑,课堂精讲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学习。在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上,注重选择有关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土力学中的科学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发挥课程思政作用,通过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新时代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土力学难题,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通过现场考查,了解岩土勘察等国家标准和执业特点,培养严格的职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1.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上,体现矿山深部工程土力学问题特色;

(2)教学过程中重视四种能力(专业本领、创造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培养;

(3)将教师承担的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和案例;

(4)积极引进国外同类课程教学与教材经验,长期与加拿大多伦多瑞尔森大学等学校的开展教学交流与合作,瑞尔森大学教授有关视频在爱课程网站上网。

2.课程创新点

(1)建立了专业本领、创造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四种能力”培养和敬业引导、创新引导、执业引导“三引导”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和课外研究型教学,实现了第一课堂内研究型学习引导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训练有机贯通。强化执业教育和实践教学。

(2)以研究型课程理念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并建立了相适应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研究型内容部分通过提出问题的难易、资料检索、研究或实验方案、学习报告等环节综合考评。

学生分组研讨

课程建立的土样标本库

学生线上学习讨论截图

学生进行土的三轴试验

学生在载荷试验场地学习



三、课程教学团队

目前,该课程教学团队主要由5位教师组成,其中4位教授,1为副教授(研究员级高工),2人具有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

我校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首任主讲教师许惠德教授

目前教学团队主要成员

现课程负责人隋旺华教授参加兄弟学校专业认证

吴圣林老师(右一)指导野外实验


四、课程评价(教学效果)

建立了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采用问卷、测验、答疑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专业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清晰,在后续课程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都有恰当运用,达成度为优秀。课程负责人为青年教师进行课程示范。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教材等对兄弟院校课程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以“研究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成果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竞赛二等奖。

第十六届“挑战杯”二等奖

兄弟院校应用证明

课程负责人为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建设


—END—


新闻来源: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编辑:张一侗

审核:史强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

关注我们,学校资讯早知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