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课程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四项“新基建”之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教育最微观问题,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问题;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因此,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的有关精神,提前谋划,精心培育,不断夯实课程建设基础工作,设立专项经费,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进课程平台、加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力度,积极推进课程综合改革,促进课程迭代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大力开展“金课”建设,建设完成了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风格独特的一流本科课程,成效显著。
为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着重加强内涵建设,强化课程思政,着力打造更多遵循“两性一度”标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将逐步推出我校一流课程,进一步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课程负责人:矿业工程学院 许家林
一、课程介绍
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破断运动是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采动岩层运动规律及控制技术是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重要基础。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就是研究采掘后岩层运动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的科学。因此,《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一直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煤矿开采相关的科研、设计和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是采矿工程专业比较难教难学的一门专业课程。
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运动过程
该课程由采场覆岩结构理论与顶板破断规律、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及其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等相关内容组成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可为从事采矿科研、设计及煤矿技术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对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为我国煤炭工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专业精神;达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学生探索创新、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亮点、特色、创新
1.打磨经典教材,奠定一流课程基础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建设经历了几代人的接力。教材是一课之本,重视教材编写与修订工作一直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源头。由钱鸣高院士领衔,联合煤炭行业高校从1984年开始前后五版打磨的经典教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2.科研反哺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不易理解的矿压概念和抽象的矿压理论,针对性地开发了矿山压力分布的三维模型、录像、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使课程难点易教易学。
3.开发多媒体课件,实现课程难点易教易学
针对不易理解的矿压概念和抽象的矿压理论,针对性地开发了矿山压力分布的三维模型、录像、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使课程难点易教易学。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强调研读课本(教材)的重要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随堂研讨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全过程研讨式教学模式,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取得了优良效果。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
强化学生学在日常。不断优化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将课程论文结合期末3人一组专题PPT研讨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部分。
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将不断完善《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为采矿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做贡献。
三、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合影
许家林(1966.10),博士,教授。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煤炭学报》等期刊编委。长期致力于煤矿岩层移动与绿色开采研究,在岩层移动规律及其工程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并成功应用于采场压架防治、保水采煤、煤与瓦斯共采、建筑物下部分充填(覆岩隔离注浆充填)采煤等工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0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2篇次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入选2020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主编“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2008年率先在全国煤炭行业高校开设《煤矿绿色开采》课程并主编出版了配套教材,已在多个高校推广应用。
刘长友(1965.02),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煤矿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能源技术与管理》编委,《煤炭科技》编委会副主任。现任第八届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参与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国家973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企业科技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主编及参编教材3部,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及EI检索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余项。
柏建彪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疆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333第二层次人才,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矿井工开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专注于深部、软岩、动压巷道及沿空留巷围岩控制理论和支护技术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与企业合作攻关科技项目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10余项;任《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杂志编委;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
曹胜根(1968.07),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主编,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情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文献信息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著作2部,参与编写2部教育部规划教材。
李学华(1972.09),博士,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山压力与巷道围岩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第十八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9),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授权及申请专利20余项。主持完成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3项,成果获中国矿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各1项。
四、课程评价(教学效果)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教材在全国煤炭行业高校得到广泛使用,为煤炭行业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一直为优秀。在采矿工程专业认证和培养方案修订征求校友和工程技术人员意见反馈中被认为是最有价值课程。
—END—
新闻来源:矿业工程学院
编辑:沈钰霖
审核:史强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
关注我们,学校资讯早知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