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想做就不做,还要父母干什么?
导读:
不喜欢的事那么多,你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但是也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儿子学跆拳道快半年了,每个周末他都准时上课,我都准时陪伴,经常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试听、咨询,临走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回去再问问孩子喜不喜欢,然后决定报不报名。"
这让我想起最初问儿子愿不愿意学,好话说了一箩筐,他都不愿意进教室去看一眼。后来同意报名先试一下,儿子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学习、锻炼、玩耍,还通过升级考试,从最初的白带换成了黄白带,每次也都很开心。
我再问他:“你喜欢学跆拳道吗?”儿子说:“当然喜欢啦!”全然不记得当初自己怎么都不愿意学的事儿了。——可见,孩子的喜欢和不喜欢都是很情绪化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了,从过去千百年来对孩子的不尊重、礼教,到现在的平等、对话,这本来是一个大大的进步,但是,有时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现在很多父母的“尊重”,已经成了“尊从”。
学校老师反应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家长说:好的,我回家好好和孩子谈谈,看他喜欢什么方式。
给孩子报班,试完课,家长说:我回去问问孩子喜不喜欢。
学校布置作业,家长怕孩子太累,不喜欢学习。
……
可是,不喜欢的事那么多,能不能什么都不做?
老师要求太严了,我不喜欢。
同学不愿意迁就我,我也不喜欢。
领导太不近人情了,我不喜欢。
爸妈老是唠叨我,我也不喜欢。
那么喜欢什么呢?
我喜欢自由自在,
我喜欢随心所欲,
我喜欢吃饭逛街看电影,
我喜欢发呆旅游看风景。
是啊,轻松愉快的事情,所有人都喜欢。但是这些喜欢,给你带来的进步和成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休闲和放松,给你感官的愉悦,而不用费力太多。而那些你不喜欢的,更需要费力,需要规范,需要自制。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更快地成长,更多地收获。
父母不应该动不动就说:“你不喜欢就不做。”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这样无意中给孩子留下的意识是:不喜欢的事,就可以不做。而这一点,小时候可以在家长的庇护下强行做到,长大后就绝无可能。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将来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只会逃避。
很多人说不喜欢,其实是因为做不好。那么,有没有问过孩子,你为什么不喜欢?
以我带自己儿子的经验,基本上他不喜欢,不想做的事,原因只有这几点
一耽误他玩,
二不自由要被管制,
三费脑力和体力,
四对未知事物的胆怯。
前三个原因都是因为人天生都有惰性,都想舒服、享受,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不让孩子去接触去尝试,其实无意中已经给孩子埋下了懒惰的种子。第四个原因,能看出孩子并不是真不想去尝试,而只是害怕,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一种面对陌生事物时的自我保护机制。越是这样的性格,也许更需要多鼓励、多尝试,建立起自信和勇气。
如此一来,“因为不喜欢,所以就不用去尝试”的思维,既然“不喜欢”这个原因有问题,这样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成立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是父母不喜欢。有的父母认为男孩子学跳舞太娘,有的父母认为女孩子学武术、打篮球太粗鲁,还有的理由是,学钢琴的人太多了,再学就和人家一样了,等等。
萧秋水写过:“小孩子会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弃督促的责任。”不去尝试、随意放弃,孩子就难以体会到成就感,动力不足,没有动力,就更不想努力,于是陷入恶性循环的死结。
不喜欢的事那么多,你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但是也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养成内向胆怯的性格,不希望孩子将来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充满激情,勇于尝试,请别再用不喜欢当理由,随意对待未知事物。
喜欢本篇文章,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来源于《铅笔头》 转载请标明出处)
近期热文(点击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