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天地】中国孩子有 “教养危机” 么?
“中国人的教养”,在国内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每次扯出来的结果,就是吵成一坨。不过,我还是要说一说 ...
我们去国外旅行,遇到的中国旅客,也都是安安静静彬彬有礼的模式,英文流利,相处愉快,除非……
除非他们带着孩子!
巨大的餐厅里面坐满了各种颜色的客人。不远的一桌子是两家中国客人,两对父母和三个八到十岁的孩子。
在整个进餐过程中,三个孩子几乎没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赶,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转着满地跑,跑一会儿来吃口,转头再跑。
父母们本来讲话声音并不大,但是为了让孩子听见,不得不扯着嗓子喊。这里成了一个球状的噪声源。整个餐厅的客人都在往这里翻白眼。
两个父亲对着脸边吃边聊天还哈哈大笑,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母亲们高分贝的招呼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一句说,你们要坐好,你们不要吵。
更远一点有一对中国父母带着一个和思迪差不多大,五六岁的孩子。孩子整个人瘫软地歪在父亲对面的椅子里,妈妈把水果切成小块,喂到孩子的嘴里面。那个孩子绝对不是残疾,吃完饭往外走的时候,一蹦三跳,快得很。
那位妈妈在切水果的时候,有点惊讶地看着,思迪和子觅(注:作者孩子名字)安安静静地各自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思迪自己已经可以用刀叉,切她盘子里面的火腿和鸡蛋。桌子对于子觅来说真的有点高,子觅要跪在椅子上,自己拿着叉子吃我们帮她切好的东西。
说这话,我没有特别夸我家孩子的意思。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岁多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过去的一桌是英国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的盘子。
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收到一边,妈妈撑开IPAD,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每个人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在桌子上硬挺着坐那么久。
思迪子觅坐烦了的时候,会问询,“我吃饱了,是否可以离开桌子?” 我们按照我们吃饭的速告诉她们,你们需要在桌子上等待一会儿,还是你们可以去某个区域玩。
在亚洲,餐厅里面总有无所事事的服务生可以陪着她们玩一会儿,等我们吃完,开心的笑着说再见。
为什么只有中国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时候,不能够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处跑着,尖叫着追着赶着喂着吃?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个七八岁的中国胖小子,平日估计上过英文课。见到卢中瀚,一步冲过来拦住我们的路,超高音贝喊,“where are you from?”后面的父母满脸的欣慰,英文班钱付的真值得,儿子大胆敢开口和外国人说英语。
中午自助餐,他跑过来插队,用没有变音的男声尖声的喊,“Bananas,Bananas”。服务员给他拿了香蕉,端着就走了,原来英文他不会说“thank you”。
国庆节期间,坐着飞机来星级海滨度假酒店消磨的父母们,在国内肯定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贫民。
也是同类的父母,肯付着每小时一百块甚者两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芭蕾舞。
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同身教的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
教给孩子,和别人讲话之前,先说“hello”;
告诉孩子,自己独立安静的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
要求孩子,用每个周末花了大价钱学的英语,对着你微笑服务的员工说:谢谢和再见。
这比奥数还难吗?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这比英文语法还繁琐吗?
现今中国,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会有人跳出去来摊着手耸着肩说,“这就是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我痛心至极,却无可奈何。”
是的,现今社会有一个畸形的现象。孩子是父母在生,是祖父母在养。
老人养孩子这个选择,有的人是生活所迫,有的人是乐的轻松,有的人被老人逼迫,有的人是天伦之乐。总之各有各的理由,各图各的好处。
“子不教,父之过。”
没有人说过,养不教,爷爷奶奶的错。
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养孩子都是一个耗费体力,消耗精力,大笔花钱辛苦的工作。有老人可以帮忙,已经是分担工作,但是不能因为有老人帮助,就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生而不养,请不要生。实在没有办法承担责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种种有效的措施,可以享有没有负担的快活。
我们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闭馆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都被清场到纪念品商店里面。
涌进一组五六个中国的学生,女生都背着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着认得出牌子的体恤。 从他们进来后的五分钟之内,我明白了,每个人在这里都买了什么,到了美国大概花了多少钱,哪个家里最有钱,哪个家里最有权,哪个女生喜欢哪个男生 ...
知道别人隐私是件沉重的事情,尤其还是不想知道,硬被别人在耳朵边上喊着告知。
比起讲中文的张扬,讲英文的时候,语调一下子就低了有八个音调,含含糊糊的像是含着个鸡蛋。
在这种死贵的纪念品小店里,他们之间,照常举行着炫富比赛,每个人都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他们走后,小店一下子清净了下来。收银太太一直绷着的脸也松缓了下来,长舒一口气,对我和我后面的一两个顾客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一时间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样的表情,超越了语言和文化。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对于今天的九零后,零零后或者如子觅这种一零后,基本上算是天方夜谭。
中国用了三十年赶上欧洲一百年的经济发展。可是中国的孩子,还是高声尖叫,推搡粗鲁,完全没有意识到除了自己,原来还有别人活在旁边。
除了有自闭症的孩子可以永远冷静乖巧。所有正常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高声尖叫释放能量的时段。
早餐过后,游客们都聚在游泳池边。捷克的孩子带了水球,英国孩子,澳洲孩子,俄国孩子,马来孩子,还有我们不会讲英语的思迪子觅,笑笑闹闹的玩成一团。
儿童的友情,不需要语言沟通,不需要熟人介绍,喜欢就好。
可是身价百倍,精通奥数,钢琴十级,跆拳道黑带,英文犹如母语的中国孩子们却被冷落到一边。
这个世上,优秀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修养。
所谓的修养,就是让你看起来和蔼可亲,让人心生喜欢,同你亲近,想和你一起玩。在无利可图,没有利益和好处的儿童世界里面,选择非常明显。
也许你会说我苛刻,他们只是孩子,何必计较?
就是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聪明,他们优秀,他们可以有未来。
作为成年人,如果选择了有一个孩子,请你承担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关注,被抱在膝头,温暖的呵护。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每一个孩子在长成成人之前,也需要有人让他明白人类社会的典承习惯,让他遵守规定,让他友好待人,让他彬彬有礼,使他让人心生亲近。
有教养可以离幸福更近。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
否则就变成了守株待兔。
有网友总结了为什么孩子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外出就餐时比较吵闹,并分享了一些有用的应对措施,大家看看:
为什么“不乖”?
1、孩子的经验少,餐馆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极强的新奇刺激。
2、无论在哪里,孩子的行动目的都相对简单:如果饿了,他就要填饱肚子;如果不饿,他就要玩。成人冗长的就餐过程,的确对孩子来说难以安静渡过。
3、健康的3岁孩子多半好动,能安静10分钟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除了吃快餐,有谁能在10分钟内解决在餐馆就餐的问题呢?
4、在家里,孩子往往是备受关注的中心;在餐馆,出于社交的需要,父母可能会忽略孩子,孩子也自然会找到他能够吸引父母关注的办法。
5、出于社交需要去餐馆就餐,通常不会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饿了,点的餐也较少考虑孩子的口味,一桌成人认为丰盛的菜肴,可能孩子并不感兴趣。
怎么办?
1、避开就餐高峰,选择非高档餐厅最明智(那里的气氛要求比较高!)
2、随身携带孩子喜欢的物品,如童话书、画笔、玩偶、iPad等,让他有事可做,避免长时间、枯燥乏味的等待。
3、 该放弃时就放。孩子吵闹起来,假如直觉告诉你孩子无法保持安静,也许离开是最好的办法了。
4、重视平常用餐礼仪的教育,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喜欢本篇文章,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摘自《读者文摘》 如若侵犯原作权益,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