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是异乡客,也是归乡人:外地人兰大生存录

西北角 西北角Corner 2022-06-10

文字 | 李楚玥  余嘉妮  梁文雪

图片 | 李楚玥  胡坤

执行编辑 | 宋旖钠



陇海-兰新线的贯通,给兰州带来的是每年近60万的他乡之客。这些漂泊者们参与着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从事着各行各业——偶尔地,他们也会“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更多的时候,他们却是与这座城市保持着或远或近的距离,那样的格格不入。兰大,也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你,也是我。


或龃龉欲逃,或牵绊前行,或安于现状……每个身处兰大的异乡人都有着对这所“最高985学府”的独一无二的“见解”,也有着他们离不开这儿的原因。其中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商贩们,更构成了这座“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的象牙塔内窥探世间百味的“万花筒”,学生们见证着一家家新店的开张与旧味的消逝,那些商贩则目送着孩子们从懵懂到成熟。


  “有出路的人离开了,没出路的就熬着,憋屈”


兰州似乎并不是一座能给人太多新鲜感的城市,至少对左右丰源的孙老板而言是这样的。兰大,对他来说是一个想离开却离不开的地方。


孙老板是山东人,他的姐姐是兰大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也留在了兰州生活,孙老板随着姐姐在1992年便来到了兰州,他也是来到榆中校区的最早一批商贩,自称兰大“元老级人物”。


这位驻守兰大十余年的“元老”当年是冲着校方当年响亮的口号前来的:“学校当年说生源达到几万人,投资环境好,市场前景大。”现在的他却在话语中对自己当年的“天真”流露出了些许的后悔:“前几年投资环境相对好,我们的生意都没能得到施展。更何况现在投资环境比起当初更不好了。”


初来时对学生的热情早已被变化的电商大环境和恶化的投资前景透支干净——“我最初刚开店的时候对学生很热情,但是热情也会透支,现在学生来了我也懒得应付了。大环境搞得人心累又无法改变,电商对我们这些实体店的冲击是全球性的。”电商的发展对这位“元老”的传统“生意观”冲击太大——“以前买东西的人还比较多,现在只有迎新的时候人比较多了,差不多那两天就要把一年的费用挣出来,其他的时间基本挣不到钱了。你说要是能持续一个月也行啊,关键是就这两天,也挣不了多少吧”“现在电商的冲击那么厉害,学生都普遍网购,在实体店都不买东西了。”



在大学校园这个电商大环境发展得更加迅速的地方,孙老板其实也曾有机会驶上“大环境”的快车道——有人找他合作过申通快递的收发件服务,他拒绝了。当时的安于现状变成了今日的悔不当初,无法信任网购的他最终还是迫于形势承包下了一家小型快递公司的收发业务,但一个快递只能赚几毛钱,数量又不大,之前一元钱的代收费也早就取消了,利润和当初承包申通有着云泥之别。孙老板的这笔生意做得毫无热情。


兰大后勤部的疏于管理和与房东同理心的缺乏令老孙大为光火。孙老板在兰大经商的丰富经验“告诉”了他学校机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他清楚认识到学校里的超市是不具备市场功能的:“要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商户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让商户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而不是学校房东一起“剥削”我们这些后市的商贩——当年学校口号叫得响亮,我们来这儿高价把房子要过来,房东在高价的基础上接着给你涨价,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他们也不会为我们着想。兰大后勤部也是,房顶漏了不修,下水道不通了也不理人,到点收钱不给提供服务,市场管理的领导就这样,钱一分不少,给你开的发票上面写的物业管理费,一年收几万块钱开几千块钱发票,哎。”


年复一年的囿于这个令他“憋屈”的地方,他想离开的愿望一年比一年强烈。电商发展导致的经营环境恶化和校方不作为对于孙老板无异于“双面夹击”,对于自己还能在这个地方撑多久,孙老板没有把握:“咱们实体店这个行业到头啦,兰州劳动力贵,实体店产品价格下不去,学校的租金又连年上涨,实体店没法和电商相比啦,店面撑不了多久了,估计也就是一年半载吧。” 但他离不开,他说:“有出路的人离开了,没出路的就熬着,憋屈。”兰大的生活在“没有出路的”他眼中,变成了一场“熬”——每年开学时做尽一年生意,店租年年涨价却无可奈何,面对电商的冲击他笨拙又努力的企图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只是徒劳一场。一家人都在西北的他或许能渐渐淡忘故乡的种种,却似乎,也不可能把兰大当成自己的家。


“也考虑过回老家”


清真伊美佳的一家人来自天水,是受访者中离兰州最近的,气候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对这家人来说微乎其微,所以他们也是受访者中对兰州最有归属感的。


“在兰大呆的时间长了,感觉和家里也差不多,毕竟孩子也带过来了。”武老板一家人并非初来兰州便在兰大做生意,在榆中县做了七年白饼子生意后,感到疲惫的武女士一家人来到了兰大后市场。在兰大的天水人很多,仅仅是后市就有好几家,大家互相之间也都有个照应。后市的餐饮店虽然多,但学生的口味天南海北各有不同,因此受众也各有差异,用武女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各家人吃各家饭”,没什么冲突。尤其是他们的餐馆作为后市为数不多的清真餐厅,更有其独特的消费群体,在这里做生意久了,也就和那些经常来就餐的孩子们自然而然的熟络了起来。武女士一家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处出租屋里,日子也还算是凑合。


和很多中国家庭一样,孩子成为了武女士一家对未来唯一的期待。两个孩子都正在上学,老大在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上学,小的在夏官营上小学。因为来自贫困地区,学校在学费上还给予了减免。对于大孩子,这位母亲还是有些心疼:“大孩子一直住校,三个礼拜回来一趟,也不容易,兰大实在太远了,回来的话,有时候坐校车,有时候包车到榆中,再到兰州市里。礼拜五六点半放学,要赶七点的校车,但是公交车赶不过去,就要礼拜六再回家,然后礼拜天中午又要返校,特别辛苦。”但对于孩子,她仍掩饰不住的骄傲:“孩子成绩还可以,小学初中一直都是三好学生,高中自己考到兰州外国语了。”“现在她考上个好大学就是我最大的期望了。”


“这两年生意不好做,除了吃喝,能供得起小孩儿上学的话生意也算可以了。”然而,供养孩子上学都因生意不佳成为了这家人的大问题。“店租其实不贵,但房租和菜价都是两大笔开销,生意好的时候还能发工资,不好的时候连服务员的钱都没有。”老板娘无奈的笑了,“现在基本上挣不到钱,前一段时间也考虑过回老家,但现在住在这里也习惯了,两个孩子也都在兰州上学,老大还有两年就上大学了,回去也不方便。”


不回去的原因不仅仅是“习惯”——老板娘坦言现在赚得钱基本上只能供两个孩子上学,再加上一家人的吃喝。这两年都没能存上一毛钱。今年春节,一年没能存上钱的他们,甚至都不敢回家过上一个大年。




 “从东南到西北,都是生活所迫”


那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他们却已在这个西北异乡生活了三年有余。他们拥有着这个校园里“最令人感到陌生的”“乡音”,那一碗碗温热的粥却是很多从东南到西北的兰大学子在异乡最亲切的归宿。


在而立之年,离开了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故乡,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誓言,他们举家迁往陌生的兰州,没有人能想象他们做了多少心理建设。“我们家那边也不会下雪,所以长到快三十岁了也没见过雪。”对于没见过雪的南方学生们来说,来兰州,见到雪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但于林老板一家来说,雪意味着未知的恐惧,“听别人说这边的冬天很冷,南方人都很怕冷,刚开始有人要带我们来甘肃的时候我们真的不敢过来。”若不是数年前那场生意失败,这对夫妻或许会在故乡过着安逸的生活,孩子也能享受更好的教育。生活所迫,他们在亲戚的帮助下来到了兰州,涉足了原来从未接触过的餐饮行业,用不多的本金开了这么一家小小的粥店,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然而,在三年的时光中,最初对气候的不适应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不知不觉把异乡当作了故乡”。尽管兰州的冬天不似故乡温暖,但夏日的兰州也不像泉州那样又潮湿又闷热。西北人的豪迈和民风的淳朴深深地吸引着这对“异乡人”:“其实甘肃这边的人还蛮淳朴的,说实话我们那边做生意的比较多,人都很精明,反正过来这边除了天气以外,还挺习惯的。”


比起自己是否习惯新的生活,这对父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而孩子是最容易适应新环境的,他们没有那么深的故乡情结,孩子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新的“归属感”。与一般父母选择独自在外打拼不同,林老板夫妇选择把孩子放在身边:“像我们中国人都是为了下一代嘛,我们的观念和外国人不一样,都是为了给下一代更好的生活,有什么困难克服。”“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么严重,像这两个孩子这么调皮,如果把他们放在家里他们学习肯定跟不上。他们爷爷一个老人家又肯定不可能带着两个孩子。”不似故乡,有很多学校可供选择,兰大榆中校区附近只有唯一的幼儿园和小学,他们的孩子正就读于这两所学校,如何在教育水平和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得平衡,是这对夫妇最为头疼的问题。


但之所以选择留在兰州,除了现在的生活能够保障一家四口的生计之外,不让孩子跟随自己颠沛流离也是他们扎根于此的重要原因。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颇为关注,从老板娘的童年经历中,老板注意到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变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就像她(老板娘)从小跟着她爸爸转来转去,转了五六次学,然后学习成绩就很差。反正就是转来转去的话孩子就没有心思去读书了,他刚跟周边的同学融合之后马上又转走了,又要接触新环境,影响就特别大。所以当初我也是从她(阿姨)身上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这边能待着就先待。其实我们最多考虑的就是小孩子这一块,单单我们两个人的话其实就能说走就走。”


尽管时至今日他们无法离开兰大那小小的后市场,但他们说总有一天,自己还是会离开这里,在攒足了归乡的积蓄与东山再起的能力之后。就算他们“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故乡仍是这家人心中“最正确的”归宿。“从东南到西北,是生活所迫,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回去的。可能我们闽南人还是比较喜欢还是呆在自己家里,就像是春节的时候不管在多远的地方都要回去过年嘛……”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李健《异乡人》    


或许我们今日还在害怕自己终将成为故乡的过客。但总有一天,我们终将在不知不觉中,把兰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都是异乡客;我们,也是归乡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