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绿聚书圈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书分享
▲点击上方「绿色中原」关注我们
编者的话:
这是绿色中原*绿聚@读书圈三月末的线上读书分享。分享者是一位社会教育工作者。她的分享与众不同,像一场心灵之旅,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在大自然疗愈下走出不幸,勇敢绽放自我的坚强美丽的女孩。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和自然有关,和孩童有关。在分享这本书之前,首先我先聊一聊,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回避的话题,关于童年的快乐和阴影,关于学历,关于婚姻,关于教育的盲点。
这些伤痕,给我了痛苦,曾令我无比焦虑,我也在很多时候选择了将就,在没有找到解药之前,我曾深深地恨着它。但它同时也赋予了我坚韧和勇敢,给了我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我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童年。那个童年,在田野里,在池塘边,在花丛里,在土地的气息里,在漫天星河下,在月亮婆婆的照看中,在铺着凉席扇着蒲扇、全村人围坐在一起的溽热的夏夜里,在每一个风雨雷电的日子里,在哥哥的手扎风筝中,在手摇鼓风机热气腾腾的地锅饭里……在那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池塘里找青蛙,帮着小蝌蚪寻找它们的妈妈。 有一个夏天,那一年我七八岁,有一天放学后要到外婆家坐席。从学校到外婆家,沿着河堤就可以走到,那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的一段路。那天是我第一次需要自己步行三四公里的路程,虽然那段路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我们兄妹三个走过很多遍,可那一次是我独自行走,心中还是有一些别样的感觉。一边走,我一边开始观察路边摇曳的玉米地,想着那里会不会突然发生惊吓或惊喜,我开始留意路上有没有曾经的好朋友。一条小蛇从我身边溜过,吓得我加快脚步,一路小跑,直到看到以前常常攀爬的柿子树,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远处跟我招手,才安下心来。
后来的学习使我懂得,那是一次多么美好而自然的打开感官的体验,原来,我也曾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就这样,我在乡村田野间长大,有着数不清的童年趣事。小时候,我们家经济比较好,80年代,我大伯就是百万富翁,我爸爸也有一个自己的厂子,在村子里,我们家第一个买了电视机,全村的人都要到我家看电视,每一个见到我的人都叫我二小姐,可是…… 我的烦恼是从离开乡下开始的。三年级的时候,爸爸通过关系,把我转入城里上学。学校里竟然有该死的体育课!因为烫伤,我无法完全直立,无法舒展胳膊,立正稍息直立,这些对同学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动作,我都做不到。那一刻,我不敢看任何一个人,我感觉所有同学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另类的人。那时候,每天回到家,我都会躲在被窝里哭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痛苦,因为胳膊无法伸直,我一直感到麻木,我甚至用剪刀去剪身上的肉,想把那些粘连的地方剪开。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初中最后一次手术之后,我可以完全直立了,虽然那次在手术室呆了6个小时,虽然还有伤痕,但是手术后,我自由了!我开始练习挺直腰背,参与了全校的交谊舞,我感到自己无比地幸运,想象自己能像模特一样自信地站在舞台上。
我在小学的地理课上了解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心中播下了一颗走遍中国的种子。后来,经常听人说,读书和旅行,总要有一个要在路上。读书是思想的旅行,而身体的旅行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地感知这个世界了。
也许是因为从小承受了很多磨难,每次遇见困难时,我总能找到办法去克服。有人会觉得我很倔强,可是,如果我不倔强,岂不是生活的弱者吗?
那时,我所认为的读书仍然是在校学习。倔强如我,才不要被嘲笑,才不要当文盲!我总在生活的夹缝中生存着,又总在夹缝里找到了活力。像一株岩缝里的野草,毫不起眼,却总能昂首生长。 尽管没有大学学历,我也并不一般。同龄人在大学的殿堂里,我就把自己置身在天地间;同龄人在大学的操场上,我就行走在天路上;同学们坐在图书馆里,我就让自己沉浸在博物馆中。我不是被抛弃的那个,我有选择的权力,这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
我开始不停地行走,有时间就走,走出痛苦,走出低沉,走出迷茫,看见全新的世界。
在路上,不全是美好的,我也有过无数个哭泣的夜。可正是这些经历,丰富了生命的体验。
在路上,去发现,去思考,去创作。曾经,我关注的是身体和眼睛,每一次出发前,总是会查看许多攻略,后来发现,走别人走过的路,不如全然未知的体验,那种幸福和惊喜会直接抵达心底最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2014年,我前往美国旅行,看到了美国孩子学习的常态——在公园,在艺术馆,在社区……学习的场所不再拘泥于教室。当时从事旅行事业的我,开始在业余时间里模仿他们组织亲子活动。每一次都能从活动中获得赞美,我很享受这种过程。
我一直在用和行走有关的方式去成长,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十八年的行走经历使我找到了定位,我是行走教育的受益者,我想要成为行走教育的文化传播者,通过视频传播行走文化,通过活动让更多人参与、体验,成为受益者。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认识了绿色中原的匡老师,看过《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后,对匡老师又多了一份敬爱。因为,她是行走教育真正的践行者,不止有办法,更有理论。
接下来,我来分享《林间最后的小孩》的读后感。
书中的很多观点,让我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更意识到身上的重大使命,坚定了我事业和生活的方向,并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它。
接下来我朗读一些书中的原文,和大家一同走进洛夫,走进自然的世界。
大自然始终教导我们,滋养我们的精神,承载我们的生命。对于孩子来说,自然的面目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初生的牛犊,一只宠物的出生和死亡,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一个荨麻丛的小窝棚,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即不同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相反,她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的孩子的创伤。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霍华德教授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以智商测试为基础的传统智能概念太过局限;他提出了7种类型的智能,涵盖了儿童和成人中更广泛的人类潜力范围。他们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最近他又增加了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
原来,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依然乐观且越来越坚韧,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绿色中原环境保护组织,像是自己的家,我被它接纳着、包容着、滋养着。我很庆幸自己现在的选择,多么宝贵。感谢汪老师,给我分享的机会,感谢匡老师,聚集起这么多正能量的环境保护人士,在这个干净的圈子里,我们都可以静静地做自己。
我未来理想的模样,是成为像匡老师一样的智者。感谢大家,我的分享完毕。
活动总结|从终点出发 ——记绿色中原2021年4.22地球日活动
欢迎
走进绿色中原环保大家庭:
添加“绿使者” huan_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