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聚书圈 | 品读《春江花月夜》
点击上方「绿色中原」关注我们
编者按:
这几天我们郑州防疫形势比较紧张。在比较艰苦的时候,好像不太适合讲风花雪月的事情。好在我们读过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知道美可以给经历困难的人带来力量。咱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也说了,可以趁封控的时间好好读几本书。既然这样,就让我们安心地感受这美的力量吧! 《春江花月夜》是很了不起的一首诗。它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不具体展开了。
首先,它很美。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它给我们描摹了一个至真、至纯、至美的世界,满足了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最美好的愿想。
其次,是它的拨乱反正。它彻底扭转了南北朝以来诗歌的绮丽之风,使唐诗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这就是闻一多所评价的,张若虚和陈子昂一起,赎清了宫体诗的罪孽,清除了盛唐的路。
宫体诗又叫艳情诗。好一点的呢,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更多的是低俗、艳情。
不要说艳情诗了,就是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写得太多了,诗坛上是这样一种风气的时候,也是不行的。因为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来说,当诗歌中普遍缺失刚性的东西,靡靡之音盛行,这样的诗风就需要纠正。何况宫体诗本身就是堕落的,必须摒弃。
其实《春江花月夜》当时就是一个宫体诗的题目,张若虚拿了这样一个俗艳的题目,却写出了非常干净的世界、非常健康的情感。从内容到形式,完成了与宫体诗的彻底的决裂。
其三,是宇宙意识。开拓宇宙意识这方面,《春江花月夜》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是两驾马车。它们把人们的眼界打开了,给唐诗带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大胸襟和大气象。
同时,宇宙意识又激发出唐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因为由宇宙会想到永恒,由宇宙的永恒而产生人生永恒这一追求。但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怎样才能永恒呢?就是人的事业和精神。这种对永恒的追求会激发起人们时不我待的奋斗热情,这正是与蒸蒸日上的大唐国势相匹配的。
可以说,这首《春江花月夜》以及陈子昂的诗中所开辟的宇宙意识给唐诗带来雍容大度的宏阔气象,为洪钟大吕、大气磅礴的唐音开辟了道路。换句话说,正是有了它们对宇宙意识的开创,才有了后来雍容大度、气势恢宏的唐音。
当然,对《春江花月夜》来说,因为有了这种内涵,它才美而不单薄。 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名篇。先来感受一下,进入它的语境。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它的美妙。
我们需要让自己先静下心来,把感觉沉进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图景。冰雪消融,春潮涌动,千里江波滚滚而来,又奔流而去,汹涌澎湃,最后与海连为一体。
第三句视线又从海上回到江面。月光在水面上闪烁跳跃,流转“千万里”。
这句视野更为辽阔,心胸极为舒展,一种辽远瑰丽的意象呈现出来。
第四句一个总揽,“何处春江无月明”。似乎此时的天地万物,全在明月的照耀之下。眼界极为宏阔。
我们看到,诗的开头就是摄人心魄的大场景。 下面四句相对微观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具体写月光下的春江,春江上的月光。
我们看到,江水曲折,从花草丛生的原野上宛转流过。
宛转,似乎有留恋春光的意味。感觉这个江水呀,因为留恋春光,才这样迂曲盘桓,兜兜转转,舍不得匆匆直流而去。这一句写江水的形态,很美。再看“月照花林皆似霰”。霰这个词很微妙。我们知道,鲜花的花瓣上有一层茸茸的像蜡质一样的东西,月光照在上面,像一层细密的雪珠,晶莹闪烁。花林,写花之多。
其实花不宜夜景,所以诗中一带而过,但是作者却写得非常细腻、微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皎洁柔和,洒满大地,如流动的霜从空中飞泻下来。很细腻、很微妙的一种感觉。
“流霜”,是写月光的动态,像白霜流动把夜晚的空气映得莹亮莹亮的。这句写月光的动感,以动感写静态,把月光写活了。但又不觉其飞,因为毕竟月光是静态,所以不觉飞。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月当空的夜晚,走在外面,周围很亮,但又不真切,是迷离的,像梦一样,似真似幻,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场景。相似的情景呢,还有下大雪的天气,天地一色,空中都是白的,像雪粉糊在空气里,也很奇妙。
“汀上白沙看不见”,是写月光亮的程度,江边沙洲上一片银白,分辨不出是白沙,还是月光。
承接着上面月光的纤丽细腻,接下来写月光之纯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句:极状大自然的纯洁空灵,了无尘垢。
“皎皎”句:开始涉及宇宙的辽远。皎皎空中一轮孤月,引人遐思,于是有了下面两句的痴想。
“江畔”两句:江边是什么人最早看到月亮的?江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向人间的?这两句真是痴心痴情,很深的情感沉入,我们感到作品把我们的情感完全代入了。
这两句再回溯往古,涉及到宇宙的永恒。 既然这四句落脚到人上了,那么人怎么样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式写宇宙的永恒境界。由宇宙永恒,引出人的永恒。人生代代,江月年年,都永无止息。而具体到每一代、每个人,其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每个普通人正当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情感,都是社会前进洪流中的一滴水,都是对人类和文明的贡献。人生永恒的意义正在于此。
写出这层意思之后,作品突然有个非常巧妙的回转:“不知江月待何人”。江月年复一年地出现在这儿,到底是在等待什么人呢?这一句很巧妙。首先是在永恒的境界中突然转出人生短暂,不能为江月待何人作见证的遗憾;其次,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既生动有趣,又一往情深,能迅速把读者的情感体验植入到江月情境中;其三,作为前半部分内容的结束,很自然地完成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接着,“但见长江送流水”是一种轻愁,一种写意,与下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一线勾连,不露痕迹,使上、下两层内容意绪相接,密不可分,有峰断云连之妙。
这是这首诗的写景部分。 那么,以这样的写景为基调,作者接下来会抒写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看下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一片去悠悠”。我们看,蓝天之上,一片白云,悠然地飘着,这种情景是很引人遐思的;“去悠悠”让人感到一丝牵挂,又有一点留恋回望的味道。那遐思的是什么,牵挂的是什么?又是谁在留恋呢?不知道。
第三句拐了个弯,告诉我们“不胜愁”的原因。青枫浦上的人,看到今夜江上一叶扁舟,不由得痴痴地想,这是谁家的游子在月下漂泊呢?再进一步联想,自己家的游子此刻又漂泊在何处呢?
但上面这所有的牵挂,是谁在思念游子呢?仍然不知道。
再看第四句,“何处相思明月楼”,楼上的思妇又在何处?
到这儿,我们才能够肯定原来是妻子在思念远行的丈夫。谜底揭开,蓄积的感情喷薄而出,极具感染力。
从这四句开始,作品中的江、月退为背景,游子思妇站到前台来了。
这四句也很精妙:
一是我们刚刚看到的引人入胜的悬念设计。我们知道,诗词里设悬念是很难得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设置悬念方面,与这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写出了情之深。“白云”代指丈夫,“青枫浦”代指妻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是说丈夫悠然远去,妻子在青枫浦的江边,离愁噬骨,望眼欲穿。这四句是写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这里似乎有一点点双关。直观来看,是写妻子思念丈夫;而站在丈夫的角度看,自己悠然远去的时候,回望青枫浦上的妻子在江边因思念他而痛苦的情形,心里又是多么不忍啊! 这种夫妻两地相思的题材,常被叫做游子思妇诗,或游子离妇诗。 前面四句写完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下面写丈夫对妻子的思念。承接着上面“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楼”来写。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四句从月写到人,是丈夫设想妻子月下相思之苦。怎么知道是写游子思念妻子呢?一个“应”字,“应照离人妆镜台”的“应”字。
游子在想啊,妻子本来就思念自己,而偏偏又遇上了一个明月夜。我们有这样的体验,明月当空,常常会引人遐思,想到美好的事情,想到美好的情感。所以,此时的月光更加重了妻子的相思。对深受思念折磨的妻子来说,宁肯月光快点儿移走,让自己逃离这相思。但月影却不依不饶,缓缓移动,照在思妇的楼上,又隔窗照在屋里她的妆镜台上。思妇笼罩在这恼人的月光中,无从逃脱,陷入更加强烈的思念之中。
哎呀,这思念太痛苦了,于是思妇想逃离这月光,把眼睛从妆镜台移开,可随即又遭遇了“玉户帘中卷不去”的烦恼。原来她又看到月光隔着竹帘照进屋里,地上月影阑珊,更加重了她的思念。于是她想把月影卷去,使愁思随之而去,孰料卷帘后月光更强,思念也更强。
屋里似乎呆不下去了,索性就走到户外吧。可是呢,捣衣砧上拂还来。没想到又偏偏看到了捣衣砧,而且捣衣砧上也是月光。她有点气恼,想用衣袖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没想到拂了以后,月光还来。看来今夜注定逃不过这恼人的月光了,她只能在更加痛苦的思念中煎熬。
这里有个问题:作者写户外的东西为什么只拣着捣衣砧来写呢?我们看看捣衣砧是什么,它又代表了什么?
这里涉及到传统生活和文学表现,可能要用稍微多一点的时间才能把它说清楚。
年轻人可能会以为捣衣砧是洗衣服的时候用来搓衣服、捶衣服的石板,其实不是,而是捶布石,捶布的石头。在手工纺织的年代,捶布石是居民区必备的生活设施。
我们再回到捶布石上来。我们看到,捶布石是捶布用的。那为什么要捶布呢?
我们知道,用纺车手工纺的棉线事实上是比较粗的,粗细也不均匀,棉线上还会残留着棉籽壳的碎屑。而且准备织布的时候,为了让棉线结实耐拉,先要把线先浆一浆,然后再经,然后再上织布机来回穿梭织成布。所以织出来的棉布比较硬,穿在身上很不舒服。所以,在用新布做衣服、做床单被子之前,要把布在捶布石上捶两三个小时、捶松软一些才能用。也就是说,捶布是裁剪衣服之前必有的环节。因此捶布也代指做衣服。
顺便说一下,即使捶过以后,布依然很硬,做衬衣衬裤穿在身上还是磨得皮肤有点疼。但我们听过一句话,“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粗布衣最有魅力的时候是在穿到半旧以后,经过长期的摩擦揉洗,布就越来越柔软熨帖,特别是快到穿烂的时候,那个手感、肤感非常舒服,很舍不得扔掉的。
我们在古诗文中常常看到捣衣或者赶制寒衣这样的表述,比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都是表达思念游子或游子思乡情怀的。为什么用捣衣来表达思念呢?因为在农耕社会,主要靠家里手工做衣服。出门在外的游子,如果到了秋天还不能回家,就面临着没有冬衣御寒的困境。所以每当秋凉的时候,家人就会天天盼着远游的亲人快点回来,而远方的游子也更加思念家乡。特别是看到别人家捶布或舞尺弄剪赶制寒衣的情景,也会陡然伤感,思念游子或思念家乡。
再回到《春江花月夜》中。这四句是写游子想象离妇在家中思念自己的情景,想象中有生活细节的真切描写,像妆镜台,像捣衣砧,似虚写而实际上是实写。我们知道,细节往往是文学作品里最出神入化、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这里想象得越是真切,越是细节化,越见出感情深挚,越见出思念之深。
这种写法,我们在其他作品中也看到过: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有“小轩窗,正梳妆”,都是情到深处、以虚写实的写法,细节中见深情,很精妙。
这是丈夫设想的妻子的思念之苦。
我们继续看诗中的这个妻子。既然今晚逃不过这恼人的月光了,索性就面对它吧!那么面对它又是怎样的呢?
这四句从人写月,从妻子的角度写,写妻子思念天涯游子,又紧密衔接前面四句丈夫所设想的妻子的思念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虽然此时得不到你的消息,但我们同在一轮明月下,能望月传情,也是慰藉。
这句在表达感情上非常精妙。类似的表达,还有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这些句子把非常深挚美好的感情,寄托于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但都是虚写,不可能实写,因为千里很难共阴晴。
下面一句是情到深处的痴语。
“愿逐月华流照君”。既然可以同望月,那么就让我变成一缕光,随着明月流照到你身边吧。
随后第三、四句又小小地转折了一下:即便可以逐月华而流照君,但你我相隔千里,纵然鸿雁长飞,也不能将此处的月光带到爱人身边。什么意思呢?即使鸿雁长飞,把我身边的月光带到你身边时,也是另一个时空另一缕月光了。我们相聚在同一月光下的愿望并不能实现。
同样让妻子遗憾的是,“鱼龙潜跃水成文”。今夜波平月朗,水面寂无风雨,而鱼龙全不理会人的相思,在水底潜跃,致水成纹。我们想象一下,此刻妻子站在江边,看到这情景,又感伤起来:可惜这纹路的“文”不是那书信的“文”啊。对妻子来说,纵然此刻不能团聚,哪怕是能看到丈夫的书信也好啊。
我们看到,今晚妻子的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勾起思念的东西,想摆脱思念却反而加重了思念,可见情之深、思之苦。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她的无奈。
“昨夜”,说明已经是凌晨了。妻子在思念中度过了大半夜,才昏昏睡去。
可是睡去又怎样呢?她梦见闲潭落花。这是让人伤感的情景。花落了,赏春的人少了,曾经热闹的水潭边清静下来,春天的时光是拽不住地往前走啊。所以古人不喜欢暮春出游,这时候容易伤春。
妻子梦见闲潭落花,伤感的是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丈夫还没回来。
妻子心中的急迫感在增强,失落感也在累积。
“江水流春去欲尽”:浸着春天芳华的江水不断东流,正在把春天送走,都快送完了!我们在《红楼梦》里读到,大观园里有一座沁芳桥,桥下的河水就是浸着春天芳华的河水,象征着大观园里女儿们青春的美好人生。但这条河终要流到大观园墙外的泥泞和臭水沟里去。因此,这条河暗喻着这些美丽生命的悲剧结局。
我们再回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月亮西斜,一夜过去,快天明了。一是说明梦醒后就再没睡,为什么没睡呢?因为思念,睡不着。二是感到人生短暂却不能相聚的遗憾。
把妻子的着急与无奈写得很真切,就像我们当面看见了她的内心、看见的她的表情一样。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读来真是无限的惆怅呐。
前两句是说,落月幽缈,渐渐藏到海雾之中。妻子就这样在痛苦的思念中辗转了整整一夜。思念没有尽头,相见也不可期。因为与丈夫南北相隔,距离无限遥远,空间无法超越。
可是又有一丝希望。“不知乘月几人归”,相信今晚的江上,会有人乘着月色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团聚终归是有的。写出了妻子似渺茫又未完全失望的心理活动。
但瞬间又怅然:团聚是别人的,自己仍在分离和思念中。既然今夜等不到丈夫回来,那就让自己激荡的情思随着落月洒向大地,落得满江满树都是吧。
这几句可以说百转千回,把起起落落的情绪写得非常细腻微妙,真切可感。
我们看,在作品的结尾,作者没有让感情释放出来,而是收着、含着,在心里、在这春江花月夜里悄无声息地流淌、弥漫。“落月摇情满江树”,唯如此,才更动人。
好了,朋友们,今晚我的分享就是这些。感谢谢红老师的主持,感谢各位的陪伴与倾听。谢谢。晚安!
-END-
相关阅读
溪云槐 | 我的“飞鸟集”(一)——跟着泰戈尔感受自然和生活
作者|张学岚
编辑|赵建洋(狗尾巴草)
供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