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如 吴红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7.11.07
摘 要:基于2016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调查”数据,围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行为、实践教学和综合实习等方面,在课程设置的应用实践性、教学行为的学以致用型、实践教学的资源充分性和实习考评上表现明显。转型试点院校与非转型试点院校在学生能力素质增值上存在显著差异,转型试点院校整体表现较好,但在就业状况上相对较弱,尤其是就业对口程度和就业起薪与老本科院校还存在明显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教学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正相关性最大,学生工作总体满意度和校企合作水平相关性最大。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发展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不断出台政策,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许多省份也先后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并选择一些有基础、有意愿的高校进行转型试点。截至到2016年3月,已有200多所院校明确成为转型试点院校。围绕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和研究,但多集中于转型背景、转型必要性、转型内容和转型路径的探讨上,且多属于思辨性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进行的转型试点是否真正带来了培养模式的变化,是否已体现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变化上,体现在学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上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为了解转型试点的效果,2016年6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课题组从东中西部各抽两到三个省份,在省内院校选择上考虑到了同省份的转型试点院校与非转型试点院校的可比性;为使院校间的专业具有可比性,每所院校所调查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类、电气类、机械类、信息工程类、化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会计学、新闻传媒类、艺术设计类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且对各院校选择的专业采取整群抽样(每专业抽取一个毕业生班)。为保证问卷填写质量,课题组成员对抽样院校调查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现场集中指导性填答。最终调查样本中共有院校25所,其中东部地区10所、中部地区8所、西部地区7所,实际回收有效样本数7241份,东部、中部、西部样本占比分别为37.30%、39.33%和23.37%,样本中转型试点院校均为1999年以后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研究将院校类型分为老本科院校(即1999年前成立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转型试点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重点比较三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变革、学生发展上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程度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行为、实践教学和学生综合实习;课程设置反映教学内容取向,教学行为则呈现出教学形式与方法,实践教学和综合实习体现了院校的校企合作状况。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程度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表1呈现出不同院校毕业生在院校整体、所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专业实习和校企合作等六个方面对变化的感知程度。总的来看,在六个方面,“变化较小”所占比例均较大,其次为“变化较大”或“几乎没有”,而“变化很大”所占比例均较小,这与转型开展时间较短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在六个方面,转型试点院校“变化较大”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院校,认同学校整体“变化较大”的学生比例达到36.7%,而老本科院校和非转型试点的新建本科院校只有21.9%和24.9%。在“变化很大”比例上,转型试点院校毕业生对“校企合作”认同度最高,达到18.1%,而其他两类院校都不足8%。对于转型试点院校,“变化很大”学生认同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校企合作、所在专业、专业实习、院校整体、教师教学、课程设置。
为更直观认识上述六个维度的变化和进一步比较三类院校,本研究对六个方面变化认知程度的变量进行进一步处理并进行方差分析。六个方面的均值比较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新建本科转型试点院校在六个方面的变化率均明显高于老本科院校和非转型试点的新建本科院校,变化率均为40%左右,而老本科院校和非转型试点本科院校均在25%左右。具体来看,转型试点院校在学校整体和校企合作上变化最大,分别达到45.5%和45.3%。而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相对而言变化较小,转型试点院校分别为36.6%和37.0%。对于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六个方面比较看,课程设置变化也相对最小,只有23.8%。转型试点院校和非转型试点的新建本科院校在上述六个方面变化差异明显,但是在各类型院校内部,专业实习和校企合作相对变化相对更大,而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相对变化较小。三类院校方差分析显示,三类院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转型试点院校在这六个方面变化均显著高于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但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在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变化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过程
(一)课程设置
本研究对课程的考察主要是从学科理论性、前沿交叉性、应用实践性和职业就业性等四个维度进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各维度因子标准得分,表3为“课程设置”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四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为77.2%,KMO值为0.954,伴随概率为0.000。同时,可靠性分析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5,信度较好。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效度分析,得到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为进一步探究转型试点院校和其他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同时,一并对课程设置总体评价满意度进行分析,得到表4。在课程设置满意度上,三类院校在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课程设置满意度最高,为82.0%,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满意度相对最低。从课程设置的四个维度看,三类院校在应用实践性、前沿交叉性和职业就业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在上述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且在应用实践性上表现最明显。在学科理论性上,老本科院校较好于转型试点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但三类院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教学行为
本研究设计了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的行为量表,将教师教学行为分为传统教学型、探究引导型和学以致用型。表5为教学行为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由表可知,三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为70.9%。题目可靠性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4,题目信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值为0.947,抽样充足度得到检验,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的伴随概率为0.000。可靠性分析Cronbach's Alpha值为0.934,问卷信度较好。此外,进一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检验得知教学行为量表得到的三个公因子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
为进一步探究转型院校与其他类型院校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的不同,进行差异性检验。同时,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总体评价的满意度进行一并分析,得到表6。从教师质量总体评价满意度来看,三类院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老本科院校教师质量总体略高,其次为转型试点院校。从教学行为的三个维度来看,三类院校在探究引导型、应用参与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在上述两个维度的得分都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且在学以致用型上相差最明显。在传统教学上三类院校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实践教学
本研究将实践教学分为资源充分性、内容质量性、自主探索性和教师应用性等四个维度。通过对“实践教学”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各维度因子,结果见表7,四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为79.4%,KMO检验值为0.947。可靠性分析Cronbach’s Alpha值为0.930,题项信度较好。进一步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实践教学量表得到的四个公因子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模型处于可接受范畴。
和前面类似,增加实践教学整体满意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到表8。从实践教学满意度看,三类院校在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实践教学满意度最高,达到80.3%,其次为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而老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满意度最低。从实践教学的四个维度来看,在5%显著性水平上,三类院校在资源充分性、自主性和教师应用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在上述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且在资源充分性上差异最为明显。在内容质量性上,三类院校在5%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综合实习
经过多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综合实习的三个公因子,分别为实习指导、实习制度和实习考评。三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为77.8%,KMO检验值为0.900,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9。题项可靠性分析Cronbach's Alpha值为0.884,信度较好。进一步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综合实习量表得到的三个公因子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模型处于可接受的范畴。
对三类院校进行比较分析,得到表10。从综合实习总体满意度来看,三类院校在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转型试点院校和新建本科转型试点院校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综合实习满意度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从综合实习的三个维度来看,在实习指导、实习制度和实习考评上,转型试点院校均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转型试点院校。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实习指导上,转型试点院校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在实习制度上,转型试点院校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在实习考评上,三类院校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而言,在实习考评上,转型试点院校与其余两类院校差异最为明显。
三、转型试点与学生发展
(一)能力与素质增值
本研究考察学生发展主要从学生能力素质增值和学生就业状况两个方面进行。在学生能力素质增值上,本研究参考郭建如、杨钋等人的做法,将学生能力素质增值分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养与态度、创新能力、职业认知与规划、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六个方面。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各因子得分,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
表11为转型试点院校和其他两类院校在能力与素质增值上的比较结果。在5%显著水平上,三类院校在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认知与规划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素养与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比较转型试点院校和其他两类院校在能力与素质发展各维度的差异性时,发现在专业技术能力上转型试点院校显著高于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在创新能力上,转型试点院校显著于高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在沟通表达能力上,转型试点院校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见表12)
(二)就业状况
已有研究对高校学生发展主要集中在学生就业方面,尤其是对毕业生起薪的相关研究较多。结合教育部等三部委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就业对口程度也体现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在考察毕业生就业时将着重于就业起薪、就业比例、就业对口程度和工作总体满意度这四个变量。其中就业起薪为连续变量,学生就业比例、就业对口程度和学生工作总体满意度为虚拟变量。
表13报告了三类院校在就业状况四个变量上的描述统计。在就业倾向上,转型试点院校的就业倾向比例最高,达到86.6%,老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倾向比例相对最低,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专业对口程度上,老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相对最高,达到76.2%,而转型试点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均不到70%;在就业起薪上,老本科院校学生平均就业起薪为3643元,远高于转型试点院校的2965元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的3092元。在工作总体满意度上,老本科院校满意度最高,为75.8%,转型试点院校满意度相对最低,为72.1%。F检验显示,不同类型院校在就业比例、就业对口和就业起薪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工作总体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总体满意度与就业起薪的变化趋势一致。
为进一步比较转型试点院校和其他两类院校在就业状况上的差异,以上述四个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由表14可知,在就业倾向上,转型试点院校就业倾向比例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但与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专业对口上,转型试点院校显著低于老本科院校;在就业起薪上,转型试点院校均显著低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在工作总体满意度上,转型试点院校显著低于老本科院校。
(三)变革感知与学生发展
为进一步比较毕业生的变革感知和学生发展的关系,表15报告了变革感知和学生发展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由表可知,在能力与素质上,各能力素质与变革感知的六个方面均显著相关。整体上,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养态度和各变革感知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大,而沟通表达能力相对最小。具体来说,专业技术能力与教师教学相关程度最大,专业素养与态度和学校整体变化的相关程度最大,创新能力与校企合作相关程度最大。在就业状况上,就业起薪与学生对各方面变化的认知程度均为负相关,但都不显著,这是由于转型试点院校大多集中在新建本科院校,而新建本科院校就业起薪明显较低有关;工作总体满意度与校企合作的变化相关程度相对最大,就业对口则与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相关性最大,就业比例则表现在专业实习上。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重点分析了转型试点院校和非转型试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变化上的差异,具体比较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环节即,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行为和综合实习等方面的差异,初步分析了转型试点院校和非转型试点院校在学生发展上的不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转型试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与非转型试点院校存在显著差异。转型试点院校毕业生认为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认同度达到45.5%,而非转型试点院校——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则只有24.8%和28.6%。具体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上,相对而言,校企合作(42.6%)变化较大,而课程设置(36.6%)和教师教学(37.0%)上变化较小。
第二,转型试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关键环节上出现明显变化。在课程设置上,转型试点院校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最高,达到82.0%,三类院校在课程设置的应用实践性、前沿交叉性和职业就业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课程设置的学科理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在应用实践性、前沿交叉性和职业就业型上显著好于非转型试点院校,且在应用实践性上表现最明显。其次,在实践教学上,转型试点院校实践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且转型试点院校在实践教学的资源充分性、自主性和教师应用性等三个维度上显著好于非转型试点院校,在资源充分性上差异最明显,但在内容质量上三类院校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再者,在教师教学行为上,转型试点院校在探究引导型和学以致用型等教学行为上显著更高,且在学以致用型上相对更明显,但转型试点院校教师质量总体低于老本科院校。最后,在综合实习上,转型试点院校综合实习满意度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在综合实习的实习指导、实习制度和实习考评等三个维度上,相对而言,在实习考评上,转型试点院校与其余两类院校差异最明显,转型试点院校在实习考评上得分显著更高。
第三,本研究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增值的评价从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素养与态度、创新能力、职业认知与规划、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六个方面进行。转型试点院校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显著高于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但与老本科院校无显著性差异。转型试点院校学生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素养与态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在就业状况上,转型试点院校就业比例显著高于老本科院校,但老本科院校在就业专业对口程度上显著高于转型试点院校。在就业起薪,转型试点院校均显著低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进一步分析转型试点变革感知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发现,学校整体变革氛围与学生专业素养与态度关系最大,教师教学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正相关性最大,工作总体满意度和校企合作水平最为相关。
总的来说,转型试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综合实习等方面。转型试点院校在能力与素质增值上,在专业素养与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较好于老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但在就业方面,尤其是在就业起薪、就业对口和就业满意度方面,转型试点院校在就业状况上与老本科院校还存在不小差距,这与人才培养方式变革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声望、学生生源质量和教师质量等有着密切关系。相对来讲,老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长,生源质量(高考分数)较好,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作用比较强。
郭建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 100871;吴红斌,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讲师,北京 100191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1期第36-42页
投稿须知
《中国高教研究》有两种投稿方式:
1.邮箱投稿:gaoyanbianjibu@163.com。
2.平台投稿: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官网的“投稿平台”栏目进行投稿,或直接进入以下网址投稿:http://editor.hie.edu.cn/gj/article/add。
本刊初审时间一个月,整个审稿流程为三个月。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广大作者如接到以任何形式向您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信息时需提高警惕,注意甄别。如有问题,请拨打编辑部电话(010-59893297)进行咨询。
点击识别二维码 订阅《中国高教研究》
点击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