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范跃进 刘恩贤:以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2018-01-02 范跃进 刘恩贤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8.01.03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通过分析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策略:始终保持定力、突出中国特色、完善评价标准。

  关键词: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阶段性特征;关键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只有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达到先进水平,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基固本。高等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了深刻变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质量、结构、效益,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通过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深入分析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策略。  

一、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伟大事业,进行着新的伟大实践,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使命:伟大目标、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于教育事业的引领作用,他在致信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时提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2020—2050年划分为两个“十五年”并提出了奋斗目标:第一个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表述相比党的十八大报告更进一步,即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既着眼破解当前突出问题,又立足长远谋划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 发展目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标志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他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强国三者统筹思考部署,在出台《总体方案》后,又主持审议通过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由此,我国在近五年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人才基础日益雄厚。

  3. 内在灵魂: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必须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这次讲话中,他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四个坚持不懈”:①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②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④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

  4. 发展模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近五年来,全国教育经费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全国高校办学条件持续大幅改善,部分高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但如何实现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一直是困扰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通过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再次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健全促进”到“实现”的表述变化,体现了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刚性要求。这对于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深刻体现了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规律性特征、体现了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发展模式,必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5. 路径选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审议《总体方案》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因此,《总体方案》以2020年、2030年、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为节点,设计了“三步走”战略。这一战略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应对国际高等教育新挑战方面的现实针对性。这次“双一流”建设,与原来的“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不同,体现了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开放竞争激发建设活力、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的特点,有效解决了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在这一新的发展态势下,地方高校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潜力得到有效激发,“五大发展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对于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 根本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路径。此后,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围绕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克服行政化倾向、健全大学治理结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放管服改革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于激发大学办学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的《总体方案》强调,高等学校要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一要求在《意见》当中体现为“四个结合”:①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②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③坚持放管服相结合,④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7. 具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青年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多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他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他在中央深改组审议《意见》时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8. 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高度重视。他曾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要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总之,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是在这一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彰显出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价值。  

二、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

  1.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毛入学率显著提升,但存在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与人民满意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提高质量成为时代主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实施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年均增长0.8%,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年均增长3.8%,毛入学率年均增长1.2%,教职工数量年均曾长1.6%,其中专任教师数量年均增长2.8%,提前完成了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国内高校在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中表现出色,越来越多的高校进入全球排名前500强,但仍然与西方高等教育强国、尤其美英等国家差距明显。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但在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存在着升格热、改名热问题,造成整体结构失衡。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地方高校承担了高校扩招的主要任务,但与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相比,办学经费、办学资源短缺,质量提升乏力。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争上社会热门专业,造成学科专业结构失衡。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缺乏对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没有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一方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强国的努力新方向。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把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教育规划纲要》重要方针,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2. 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缺乏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实际总投入为27695.9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2236.2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6367.21元。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7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5.24%;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0110亿元。可见,虽然最近4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在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但与2012年相比,2016年高等教育投入减少了6000亿元。围绕处理好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近年来国家推出了管办评分离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政府行政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从“一元控制”到“多元治理”的转型。随着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持续加大,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愿望和决心更加强烈。2015年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之后,广东、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省市政府均投入了数十亿计的巨额资金,推动属地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但因为资源禀赋、财政条件、治理理念的差异,各省市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明显存在不均衡现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获得1108亿元的经费投入,每个高校在5年建设周期内平均获得26.38亿元的投入,力度空前。但与英、美等先进高等教育国家相比,投入力度依然明显不够。美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例在7%以上,高强度教育投入是美国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我国,尤其是地方高校仍然普遍性存在投入不足、债务负担重的问题,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迫切需要。另外,对于高等教育的评价、管理、考核,过多依赖机械、僵硬、以数字为标志的评价体系,强调工具理性等问题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更加辩证、全面、综合、客观地审视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3. 高等教育的科技贡献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但主动面向社会需求的导向不足,解决国家面临重大科技民生问题的能力偏弱,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数据,中国已经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国,占全球研发领域总支出的20%,而美国仍以27%的份额排名第一,但这一比例相对于几年前的近33%已经有了大幅下降。近年来,我国通过“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政府计划加强人才的培养,加速从世界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中心的转变,以推动研发领域的增长,高等学校深受其益。如“千人计划”自2008年启动以来,吸引了超过5000名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十年来,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均在60%以上,其中自然科学奖占该奖种授奖总数的60.6%,技术发明奖占该奖种授奖总数的70.4%,科技进步奖占该奖种授奖总数的65.5%。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在全球研究型百强大学方面,中国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彰显科研产出和影响力的引用指标上,中国大学过去5年的进步同样非常显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要求高等教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区域重大需求,突出问题导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但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着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

  上述三个特征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其能否得到切实解决,事关“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越好,对世界高等教育贡献越大。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我们努力为人类对更好教育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  

三、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策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以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高位、价值高点、世界高度,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强化政策引导,丰富理论与实践探索。

  1. 始终保持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不应该再亦步亦趋充当西方办学理念的学徒,而是以战略定力努力成为极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强国领跑世界。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领域经历了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教育革命、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合并、大扩招等一系列改革。可以说,我国改革与试验的实践经历之丰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比,但是我们能继承的正面或反面的经验少之又少。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改革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还没有看到结果就开启了下一轮改革。政府层面如此,高校内部依然。所谓百年树人,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培养人才周期长且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应该着眼于办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教育。历史证明,中国人口基数和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巨大,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无论是国家、省市政府还是高校,对于每项改革既要慎重,又要静下心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实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高等教育需求,既需要保持更加开放的学习态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要善于从我们自身建设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总结学习。政贵有恒,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需要冷静观察、谋定后动,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

  2. 突出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党居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和本质特征,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的最大优势。必须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加强办学治校的理论武装,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牢牢占据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在高校师生当中入脑入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根本性制度安排,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校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切实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治理方式,支持和保证校长通过校长办公会行使行政权力,发挥学术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在学术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和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和巩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二级学院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3. 完善评价标准。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发展史,在道路选择上,各国既具备共同特征,也有各自鲜明特色,而且相互学习借鉴。从英国纽曼教育思想中的知识至上,到德国洪堡办学实践中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到美国扎实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结合,高等教育功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也造就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道路。随着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讨论持续深入,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西方教育理念的思潮,教育思想研讨空前活跃。在接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同时,我们又创造性地将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列为两大新功能,是世界高等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如何使高等教育五大功能引导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如何以贯彻落实五大功能的实践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世界主流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均以高等教育三大功能为核心评价依据,西方标准、西方特色突出,国内高校往往以此为坐标系调整办学方略。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习参考西方标准是走向世界教育中心必由之路,但不能依附。如何将评价难度更大的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列入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的思考和研究都不够深入。面向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中国标准,是中国应担之责。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有能力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综合地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绩效,从而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标准体系。有四个核心因素必须予以考虑:为人民服务情况;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情况;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情况;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情况。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解决中国问题就是解决世界问题,推动中国发展就是推动世界发展。我们今天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世界意义。只有以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问题,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才能为世界提供高等教育的中国方案。

  范跃进,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山东青岛 266071;刘恩贤,青岛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山东青岛 266071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期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高教研究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