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

2018-01-15 杨晓慧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8.01.09

  摘  要: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是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与历史规律。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经验看,主要有专业学院驱动模式、专门机构驱动模式和全校系统驱动模式三种类型。但我国的创业教育有着独特的路径、文化和境遇,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存在思想认识不清、理论建设不足、基础条件不实等特殊问题。在此背景下,要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切实体现中国特色,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体系,坚持“统筹协调”的实施方略,做出“内合外联”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国际比较;中国特色

  着力建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与历史规律。纵观世界创业教育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分散发展的非生态化阶段,到局部协同的准生态化阶段,再到系统共生的生态化阶段这一进化过程。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到生态化阶段。建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诉求,也是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将国家政策推动与高校自发、企业自觉相结合,有效推动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视野

  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是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rthur George 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所组成,具有一定格局,借助于功能流(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而形成的稳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论提出后被其他学科研究领域广泛引用,如教育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兴起。最初,研究者主要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创业环境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问题。2005年,凯瑟琳?邓恩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概念,认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再集中在斯隆管理学院,而是形成了数十个项目组织和中心,它们共同构成了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大学创业活动,为当地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自此,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问题备受关注。目前,学界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般定义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由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以及课程、项目、资源、政策等多种要素构成的自我调节、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体现为育人性、耦合性和内生性。育人性是指生态系统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耦合性是指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以维持动态平衡状态。内生性是指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每一个元素都会在内生动力指引下有序流动,最终生成稳定的循环结构。

  从类型上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

  1. 专业学院驱动模式。一般是以商学院、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为主体,依托学科优势,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核心,推动形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如麻省理工学院、里昂商学院等。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学校在管理学院下成立了创业中心,主要负责保持与企业界的自然对接,通过管理学院学科研究和教学优势,建立了由接受创业教育者、创业者和企业人士为主体的、聚焦“创业教育”的创业共同体。

  2. 专门机构驱动模式。一般是成立一个创业教育专门机构,以技术转让、创业孵化等为主要抓手,聚合全校资源,统筹推进。如康奈尔大学、南加州大学等。以康奈尔大学为例,学校整合康奈尔大学校友、教师和学院院长成立了“创业精神和个人创业项目”(简称EPE),支持全校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个人创业技能的提升。参与学院的院长组成EPE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指导全校的创业教育活动。

  3. 全校系统驱动模式。一般是把创业教育上升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全程全方位推动创业教育。如百森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以百森商学院为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正如“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为美国大学生注入“创业遗传代码”,通过全校范围开设创业课程,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体验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

  无论是哪种类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一般包括以下关键因素:高层领导的愿景与推动;强大的行政及教师领导力;始终不渝的坚守承诺;财政资源的持续投入;课程及项目的持续创新;恰当的组织架构;创业活动的扩张与进化。其中,最关键的是三方面内容:一是要具备创业生态系统基本要素和条件,包括课程、教学、师资、实训平台等,这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形成有效的系统运行机制,包括主体联动机制、要素协同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这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在灵魂;三是要有核心的主导力量和持续推动,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领导机构设置、资源条件保障等,这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动力来源。  

二、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中国特色

  把握中国创业教育的本土特色是推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与国外相比,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晚了半个世纪。但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进入到生态系统建设阶段,部分高校进行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探索与有益尝试。理论上,有学者提出了以全球、全民和终身为外驱力,以互补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为内应力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实践上,温州大学提出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立足温州创业区域文化,构建协同递进的四级联动创业教育平台,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的创业教育合作机制。可以说,国内各高校结合学校特色、区域优势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上已经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局面,形成了很多“中国做法”。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时代特征

  生态系统是中西方创业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但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特色道路决定了西方模式不可照搬复制,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做出中国选择。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国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独特的路径。国外创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源于内部需要,是内生的,主导力量主要来自学校、学科以及社会的自发需求,而非外力干预,一般称之为“早发内生型”,是指创业教育发展较早,主导力量主要来自于高校内部“自生长”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式,是由“无形的手”自下而上推进的。与早发国家最初动力来源于组织内部不同,后发国家发展动力与外部文化传播和挑战密切相关。当前,中国面临着如“新旧动能转换”“中等收入陷阱”等外部的现代化挑战,在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上必然走向“有为政府”推动下的“后发外生型”,其主导力量来自国家的积极认同和强势推动,自上而下的层层推进。中国在过去十余年中,大学生创业教育走过的是一条“政府驱动创业教育”道路,“政府驱动”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发展在资源汇聚、平台搭建和成果产出方面都有政策和资金保障,使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可以在短时间内兴旺起来。如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了“从司局到中央”的三级跳跃,在具体开展上实现了从“第二课堂”走向“与第一课堂融合”,在保障体系上实现了从“理念引导”走向“全方位资源扶持”,政府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2. 独特的文化。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心智模式,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刚劲有为、日进日新”的进取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新时代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这将给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复杂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特质,也有阻碍创新创业的因素,要注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前,中国已经整体进入创新创业时代,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过河上山的决胜阶段。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正在与创新创业时代交相辉映,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创业梦进程中发挥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3. 独特的境遇。国外的创业教育往往是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即在K12阶段已经完成了创业教育的启蒙、创业精神的培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已经能够主动结合专业,进行创业学习,甚至自觉开展创业实践。而中国的创业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在唱“独角戏”,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十分薄弱,创业意识的激发不够、创业精神培育不足、创业知识普及不充分,这些未能及时打牢的基本功,都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补课。但是在创新创业时代的迫切需要下,一边是国家、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一边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欠账”,既要完成创业的启蒙教育,又要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并结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有学者的调研数据显示,仅有不到20%的大学生创业者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说,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处于“下挤上压”“任重而时短”的独特境遇。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瓶颈问题

  尽管中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但是要走向纵深、走向成熟,还要解决好三个瓶颈问题。

  1. 思想认识不清。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从初级阶段的数量增长,经由中级阶段的组织转型,必然会走向高级阶段的理念渗透,并提出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就是建立生态系统的论点。但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一方面,对于是不是一定要加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还存在疑惑。一些高校依然把创业教育当作一项孤立的教育活动单独开展,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独特属性,忽略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存在疑惑。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和未来方向,没能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当前,高校尚未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承担着撬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没有认识到当前创业教育正处于生态系统建设的攻坚克难阶段。

  2. 理论建设不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必须依托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国内各高校结合实际探索出多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模式,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理论”的匮乏,对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总结不足。当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基本是借鉴西方经验,本土化的理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基础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对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影响因素、特色道路呼应不够。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少;实践探索多、理论反思少;国外经验嫁接多、本土理论创新少。

  3. 基础条件不实。当前,中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均已具备,但如何破解“中梗阻”、联通“最后一公里”、形成真正的生态系统还没有解决,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条件不实。创业教育要素的均衡与充分发展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条件。生态系统的特点也决定其各要素应该是“体量和速度”的充分发展和平衡发展。而当前中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仍然处于各个要素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境地,如创业教育理论发展不足,创业课程的有效性较低,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而有的要素如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的建设却“产能过剩”,导致生态系统要素参差不齐、衔接不畅、后继乏力,限制了创业教育发展空间,距离形成完整生态系统尚有较大距离。 

三、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中国道路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境遇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必然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笔者认为,当前阶段尤为关键的是要做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国实际的顶层设计。 

 (一)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创业教育及其依存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如何增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本途径在于厚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学科基础,“大力推动创业教育迈入科学化、专业化道路”,围绕要素发展、系统运行与组织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

  1. 要素发展方面。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近20年来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众多理论成果和高速增长态势,我们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文化特征和时代需求,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相关核心要素的发展历程、变化规律、评价体系等基本问题做出本土化的理论回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规律的创业教育理论。

  2. 系统运行方面。目前关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研究尚在初期阶段,相关概念模糊、观点缺乏一致性、核心要素不明确等关键问题亟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教育实际、学生发展特点和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运行机制。既要从教师的选拔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平台的建立等多方面“为创业教育者提供交流和流动的机会”,又要从培育创业文化、建立激励制度、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为各种创业组织和创业者搭建孵化平台”,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 组织创新方面。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逻辑和现实需求出发,研究多元主体在职能分工、管理体制、跨组织协作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着力破解高校、政府、产业协同互动的时代要求、基本模式、变化趋势等问题,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文化、凝结中国精神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理论体系。  

(二)坚持“统筹协调”的实施方略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既是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石, 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战略的关键,系统中各主体、各层次、各环节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显著特征,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自身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统筹协调系统内各要素间的运行和发展,重点在于坚持好以下三个原则。

  1. 坚持自然成长与规划建设相结合。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内源性和外源性的辩证统一,内源性是指由生态系统内部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共同合作与互补驱动而形成的内生动力,充分尊重系统自身发展中的客观规律,使各要素间形成互利共生、平衡稳定的分布态势,激发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外源性是指生态系统外部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力量,国家战略导向和政府驱动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区别于西方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要注重发挥“有为政府”规划调控、能量注入的功能,不断加强外源对本体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2. 坚持尊重一般规律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果和经验,总结体现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规律,为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原则。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在尊重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打破“唯一路径”和“最佳方案”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行业特点、高校优势等资源,寻求多方相融合的利益契合点,探索因地制宜的差异性发展模式,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3. 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意味着中国大学主动承担了更重的社会服务任务。虽然这一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但是面对挑战,我们不能望而却步,不能因为理想太遥远而放弃追求,一方面,要尊重现实、实事求是,重点培养“广而深、精而专、丰而强”的师资队伍,构建“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课程体系,搭建以实践为导向的参与体验平台,确保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共存共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高瞻远瞩、从长计议,瞄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革新办学理念、厚植创业文化,切实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三)做出“内合外联”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尚不完善,在内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多部门参与管理,合力发挥不足”“多领域科研成果,实践转化不足”“多平台给予资助,持久帮扶不足”的矛盾化发展局面,同时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存在地理隔离的状态,“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生态位还很窄,吸纳外部资源为校内创业教育所用的能力还很弱,为社会创业能够提供的直接帮助还很少”。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做出调整,积极构建“内部整合”和“外部联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共同体。

  “内合”的本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明确创业教育的本质及目的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前提,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培育创业精英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发全体学生潜在的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学校内部的相关责任主体尤其是学校领导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思想认识层面对创业教育达成价值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认同,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上来。同时,“创业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深层逻辑”,这就要求高校在系统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运转和进化规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内生动力问题。

  “外联”的本质是主体联动和要素协同。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打通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院系之间、校院之间的壁垒,又要加强与政府、产业的沟通联动,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刚性的组织边界,搭建良性的沟通纽带与桥梁,将高校智库和成果研发等优势、国家政策和资金等资源、企业投入和信息等支撑有效对接,形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利益价值链”,建立耦合关联、成果共享等核心机制,满足多方利益诉求。同时,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协同和融合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平台建设、机制保障、过程控制等方式,将系统的核心主体、服务组织、文化氛围和物质环境形成协调联动,实现资源有序流动、互联互通、持续发展的全新局面。  

  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吉林长春 1300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副主席,浙江杭州 310058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期

欢迎关注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ggjyj1985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