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来了吗?——中国美术学院场所空间艺术工作室创作汇报展

石节子美术馆 石节子美术馆
2024-08-30




第十四户居民

 

哈贝马斯在其“公共领域理论”中明确指出,“公共领域”只有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建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场所空间艺术专业学生的这次下乡创作实践,是一次紧紧围绕“人”和“生存空间”的一次公共艺术实践。将公共艺术创作从表达媒介中解放出来,认真思考石节子村这座只有13户居民的西北山村里的村民生活状态、艺术与农民的关系、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等诸多公共性问题,在3周时间里进行驻地创作。

▲抵达天水


大三学生杨宁的雕塑作品《父亲》将村子年龄最长的12个父亲的轮廓放在村口山崖上,远望游子,除了将农村空心社会的具体问题再次提出,也将其个人远离父母外出求学的思乡之情置入作品中。大四学生施清瑶的行为作品《我的名字》认真教会村里不会写字的农民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在她看来,写名字不仅仅是一个识字技术问题,更多也代表个人的最基本权力和尊严。姚佳丽的行为及影像《石节子的海》用一种浪漫而又富有想象的方式,让一辈子没有见过海的村民画出他们心里的海,并从其家乡浙江海盐录下大海的声音,做成一段穿越想象和现实的录像作品,并在后续装置作品《海的记忆》中,将村民画出的海用发光光钎做成一个立方米的“海”,放回村子里,在夜色中“海”将永存,也算是对村民给予作品帮助的一种回馈。黄鑫装置作品《石中河》用钢筋和瓦片做成一条穿越石节子村的“河流”,将游客喝剩下的矿泉水收集起来,沿着“河流”浇灌给一棵花椒树。这些作品都真实而又明确地关照到了石节子目前的“空心社会”、“农村识字率”、“封闭”和“缺水”这些现实问题。陈菲的《秘密》、牟嘉欣的《流浪者之屋》和《石节子的画家》、洪怡的《留在石节子的八个圈》、杨维珊的《见山》、潘泽青的《秋天》、王梓梣的《第一片叶子》更多的是利用环境、季节和地貌,表达个人情感。

▲在石节子村


石节子村在靳勒村长的带领下,通过诸多艺术实践,包括国家艺术基金的“乡村密码”、“一起飞”等项目,将这个西北普通山村打造成一个享誉国际的“公共艺术村”。作为这次在地性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石节子村石节子美术馆十年的探索经验也给予我们很好的帮助。正如安百振《第14户居民》所提出的,当代艺术家们作为村里的“第十四户居民”,我们希望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场所空间艺术工作室能将石节子美术馆里的在地性实践作为长期“窗口”,继续探寻公共性艺术新的可能性。




作品展示


《石中河》

黄鑫

装置

钢筋、瓦片

2000cmx130cm

2017

用钢筋和瓦片做成一条穿越石节子村的“河流”,将游客喝剩下的矿泉水收集起来,沿着“河流”浇灌给一棵花椒树。


《父亲》

杨宁

雕塑

钢筋焊接

约165x70cmX12

2017

将石节子村12个父亲的轮廓,放在村口山崖上,眺望远方。


《流浪者之屋》

牟嘉欣

装置

布料、木材等

142x80x110cm

2017

收集石节子村民家多余的布料,就地取材,在山边搭建了“寂寞小屋”。


《石节子画家》

牟嘉欣

行为、纸本绘画

树、水笔、素描纸

2017

将一只黑色水笔绑在石节子村里的一棵梨树上,当风从山谷中吹过,这颗梨树成为了一位画家。


《泉》

胡恩慈

装置

海洋球、泡沫胶、万能胶

约62x200cm

2017

在石节子村的山洞或缝隙里,塞满儿童游乐场里的海洋球,让童话里的泉水流入石节子。


《夜行诗》

胡恩慈

互动装置

硅胶、夜光粉、透明色精

110x500cm

在石节子某户村民的围墙上,用夜光材料将墙壁上的缝隙都填满。当村民晚上回家用手电筒照亮墙壁时,墙壁上蓝色曲线会发出暗光。



《你来了吗》

汤纯茜

文字、互动行为

油漆、胶

尺寸可变

2017

用汉语拼音标注出石节子村民打招呼的方言,将这些热情的方言写在村子里的各个路口。当人们尝试读出这些字的发音时,石节子的招呼会遍布全村。


《第一片叶子》

王梓梣

装置

棉线、布、石头

800x650cm

2017

在石节子山间逐渐干枯的小溪“锁子河”河滩上,用棉线和布包裹鹅卵石,最后拼成一叶河谷里的“小树叶”

 

《留在石节子的八个圈》

洪怡

地景艺术

土地、矮灌木

直径分别为:350cm、500cm、280cm、360cm、300cm、290cm、510cm

2017

在石节子村各个荒地的矮灌木丛里,锄出8个尺寸不一的圈圈。

 

《见山》

杨维珊

装置、影像

木质门、金属钉、木框架

装置尺寸为204x96cm

影像时长48秒、彩色无声、单屏幕,可变尺寸

2017

将一扇秦安县城里买来的旧木门,摆放在村后山崖边,面对大山。

 

 

《屋顶》

潘泽青

装置

瓦片、黄泥

270x570x25cm

2017

用村民的瓦片在锄平的地面上铺一片屋顶

 

《秋天》

潘泽青

行为

2017

将村中枯树的树叶抖落

 

《第14户居民》

安百振

行为、装置

石灰粉、红砖、钢筋

500cmx550cm

2017

将村里的一块平地处理出来,挂上第14户居民的门牌,并用白石灰粉画出屋子的轮廓线。在立冬的晚上邀请村民过来跟同学们一起开了个派对。


《我在石节子美术馆银银分馆的10天》

曹云子

行为、纸上日记、影像

2017

跟石节子村民孙银银同吃同生活同劳动10天时间。



《基座》

梁景尧

行为

2017

在村里征集了6组村民志愿者,在村子里废弃的雕塑基座上生活1个小时。


《秘密》

陈菲

装置

铁皮

10x10cmx10个

2017

收集石节子村里五个村民的秘密,将写下秘密的纸条封在焊住的铁皮盒子中。

 

《我为你偷了石节子的星星》

装置

铁丝网、星星灯带

等待长度350cm

2017

夜空满是星星,为你摘下星星,挂在石节子离天最近的地方。

 

《映》

林宣衡

装置

蓝色绸布、木杆

尺寸可变

2017

将村子对面山谷里梯田的褶皱面做成蓝色旗帜,插在村里13户居民家里。

 

《我的名字》

施清瑶

行为、霓虹灯装置

霓虹灯、纸上黑色墨水

2017

教会村子里不会写字的村民写自己的名字,将他们的名字做成霓虹灯挂在自己家门口。

 

《石节子的美术馆》

俞宗成

视觉识别设计、装置、地图

钢筋、手绘地图打印在纸上

2017

用钢筋焊接的方式设计一套石节子美术馆和各个分馆的视觉识别系统。

 


 《石节子的海》

姚佳丽

行为、影像

影像时间3分08秒,彩色有声单屏幕播放,可变尺寸

2017

邀请石节子村的村民画出心里想象的海,同时将浙江海盐的海边录下大海的声音剪辑成一段录像。


《海的记忆》

姚佳丽

装置

彩色灯管、发光光纤、钢筋、变压器

100x100x100cm

2017

挑选4张村民画的海,用发光光钎和彩色灯管做成立体装置、永久摆放在石节子村。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第六工作室——场所空间艺术,以跨界、综合、实验的精神积极探索当今自然、人文景观中艺术的在地方法,研究聚焦于当代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媒介与观念以及相关的实践、理论与知识,培养场所和公共空间中艺术实践的专业人才。

长按二维码关注

场所空间艺术

或搜索微信公众号:place_space

如有疑问可以联系我们:place_space@126.com




石节子美术馆

石节子美术馆是植入黄土地上的美术馆。是以展示、研究、收藏、村民生活与艺术作品为主的村庄综合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靳勒是土生土长的石节子人,他靠着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和激情,从这缺水贫瘠的黄土沟走出去成长为一名艺术家及西北师范大学教师,2008年村民拥戴他成为村长,同年创立石节子美术馆。石节子美术馆是国内第一个乡村美术馆。其宗旨是尝试通过艺术的方式改变村庄。

石节子美术馆是一个特殊的美术馆,由整个自然村庄的山水、田园、植被、树木、院落、家禽、农具、日用品及村民构成;你看到的你感受到的都是艺术的一部分,六十多人十三户村民八层阶梯状分布够成十三个分馆。

石节子美术馆每年不定期的举办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石节子村民与周边村民参与艺术介入艺术也分享艺术;村民与艺术家的交流带来了不同凡响的碰撞,给村民创造机会走出村庄,培养农民艺术家。更多人因为艺术的魅力走进村庄,发现村庄;村庄令艺术更生活,艺术让村庄更美好。

石节子村因村边有花岗岩而得名。位于北纬34度54分, 东经105度40分, 中国的西北,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之北6公里处,西边是流入黄河的渭河支流葫芦河,南边是它的支流锁子河缠绕唐茂山底,葫芦河穿流于黑龙洼与唐帽山的峡谷是著名的锁子峡,村庄就坐落在唐帽山半山腰的峡谷中。海拔1300米,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干旱地区。

 

Brief Introduction to Shijiezi Museum

The Shijiezi Art Museum is built on yellow earth. The village itself is a comprehensive art museum research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life of the villagers through all kind of exhibitions and art works. The artist Jin Le is born and bred in Shijiezi Village. He left the remote desolate valley to become a famous sculptor and art teacher at th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in Lanzhou. His passion for art and the love for the life he used to live in the land of loess came together when he was asked to be the mayor of the village in 2008. In the same year he decided to create a Museum of Arts in Shijiezi. It became the first open-air rural Museum of Arts in China. Its mission is to deploy art in order to give the village a place in a changing world. 

Shijiezi Village (34.54N, 105.40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Gansu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about 60 kilometers west from the city Tianshui and 250 kilometers east from the city Lanzhou. It is built halfway up the canyon on several loess plateaus about 13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Not far from the village are the rivers of Hulu and Suozi flowing into the Yellow River via its biggest branch the Wei River. 

The Shijiezi Museum of Arts consists of 13 families of more than 60 villagers exhibiting their natural landscape to visitors including their fields, plants and trees, courtyards, domestic animals, farming tools and so on; all of it can be perceived as works of art on these eight levels of loess plateaus. Spread out over the village are the sculpting works of Jin Le himself and modern art pieces of other artists. 

Series of events are organized during the year where the villagers and visiting artists exchange their arts. The Shijiezi Museum of Arts is a platform where the world comes together, it creates an unique opportunity to see beyond. Art results i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reative synergy resulting in its turn in its own reality and beaut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节子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