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十二年寒窗真的不如一纸国籍?

2017-12-18 凭海观潮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



凭海观潮 phgchao  

选推两篇关于上大学的文章,看完会知道,原来我们对“外国”孩子和外地孩子有那么大的不同。


01


十二年寒窗真的不如一纸国籍?


作者:心路独舞  来自作者公号心路独舞


头条上有人在问,移民后把孩子也办理移民,等孩子高考时再回中国考北大清华,在分数上有什么优惠政策呢?


想了想,校友中就有个实例。我的一个校友,来美国比较早,两个孩子都在美国出生,也入了美国国籍,大约十年前老公回上海工作,全家跟随,孩子在上海上的国际学校,妈妈几次和我抱怨说两个孩子成绩中等,也不愿意用功,到了高三和高四是妈妈陪着回美国读的,原本打算在美国申请大学,但最终分拿到的录取都是排名一般的州公立大学,以外籍生身份申请国内却被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录取,最后选择了在上海上名校,学费少,加上拿到了中国政府的资助,还在上海工作的父母身边,老大现在已经毕业了在上海工作。从这个例子看,12年寒窗有时不如一纸国籍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在我的母校的清华大学,2017年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开始采用的政策是“申请审核制”,也即笔试取消了,外籍学生想进清华读本科的话,不再参加考试,能通过申请材料的审核即可。在这里,外籍学生的定义为“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4年以上,且最近4年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如果母语不是中文的外国学生,是需要参加汉语考试的,最好通过HSK考试的五级水平,但达到四级就能申请。当然如果母语为汉语的话,连这个考试都可以免掉了,所以真正受益于这项政策的不少是那些先移民后转回来读名校的人,就像头条问的那个人一样。


不过,对外籍学生来说,入学轻松到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学费上也有优惠政策倾斜的,那就是可以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额如下:



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很多其他国内名校对外籍学生入学的门槛也不算高,譬如北大的考试科目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然后加一个面试,与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也给提供奖学金,还有专门的留学生宿舍。想当年我上大学时七、八个学生挤在一间宿舍,那时清华的留学生宿舍就是单间,参加外教举办的聚会曾经浏览过,当时羡慕得无以复加。


显然,和千辛万苦拼高考独木桥的中国考生来说,外国孩子和移民了的原中国籍学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申请入读国内名校要容易上不止一个数量级。难怪这两年移民代理公司都打出了这样的口号来吸引客户:早移早拿卡,解放高中生,杀个回马枪,轻松上名校。前两天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到中国留学了,这么容易上名校,这么容易拿到经济资助,条件又这么好,应该能吸引一些人吧。不过我周围认识的美国父母,还都是把孩子留在美国上本土大学的,哪怕父母是华裔,个中原因,想必不说你也能猜出一大半吧。



02


外地孩子想在北京上学

可能比移民出国还要难


 作者:Mr.海 来源:海那边


A

在北京,谁的孩子高考能加分?


直到今天,北京依然会有人很不理解地问那些外地人:“你们在北京上不了学,为什么不回老家?”就像当初任志强质问那些北上广的屌丝,既然买不起房,为什么要赖在大城市?被问的人只能无奈地回一句:“咱北京好呗,就喜欢呆在这”。


《中国周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外地人张建党多年来为了儿子在北京上学,交了大量的“赞助费”、“借读费”,可到儿子上高中的时候,招生老师告诉他们,这回就算交多少钱都没用了,他们没有北京户籍,将来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无奈之下,张建党只好又花了大笔的钱和精力,加上在美国的前妻帮助下,给儿子换了一本美国护照。


本来是想直接在美国上学,没想到的是,由于儿子现在的身份属于华侨,根据政策,可以回国直接报名参加中国高考,这样的考生还可以享受10分的优惠政策。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官网上,我查了最新的高考加分政策,其中有6类学生是可以直接加10分的:


在这6类学生中,第一类就是归国华侨。



北京有着全中国最多的优质大学,这些教育资源首先开放的却不是中国国籍的考生。清华大学前段时间甚至公布了新政策,凡是持有外国护照的考生都无需参加考试,只要通过面试即可就读,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和国际大学的招生制度接轨。


诚然,教育是不分国界的,但北京作为中国教育资源最好的地区,应该首先把这些好处给自己的国民吧?国内教育资源,国民优先享受,也应该是第一原则。可是相关教育政策却规定,北京市的高考、受教育机会等教育资源侨民可以享受,非京籍的中国公民却不可以。


B

外地孩子想考北京大学有多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常住外来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38%。


也就是说,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里面,拥有北京户口的还占大多数,但不要忘了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不是光靠着本地人建设起来的,是中国倾尽全国之力才让这几个城市有了今天繁荣。


别的不说,我们今天就说教育,北京拥有的教育资源属于中国之最,这些好学校是怎么来的?是国家拨款建设的。


2016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首批认定了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每个创新中心每年都会有5000万元至一亿元的财政拨款,至少7成经费用于整合国内外创新人才,至少两成聘任费需用于京外人才。


像清华这样的好学校每年接收教育部的拨款已经够多,可不时还有其它项目主动给他们钱,这不就是“马太效应”吗?“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倾全国的财力,网罗全天下的人才汇聚北京办教育,这样的资源怎能不好?


好吧,北京作为首都,有这样的好资源我们也认了。可学校录取时又做不到公平对待,北京户籍的孩子和外地户籍的孩子,前者考400多分能进北大、清华,后者即使考了高分,能分到的名额却少得可怜。


2016年清华大学各省的录取率排行,北京共6万余考生录取了300多,就在北京边上的河北42万余考生只录取了130人。



再来看北大,同样是北京录取率排第一,录取了183人。



与此同时,在帝都一些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正在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管控,其中,2006、2011年和2014年均掀起了打工子弟学校关停潮。仅2011年就责令停办拆除打工子弟学校24所,涉及学生14000余人。


C

北京的外地人一点都不多


不是谁都像文章开头故事里的张建党一样,有一个在美国的前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儿子去美国,一转身就成了归国华侨,高考还加10分。“贫贱不能移”,中国的留守儿童们,只能继续与父母分离。


很多人会为这样的人口管控政策找理由,无非是北京人口太多了,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如果任凭人口这样涌入,非常难以管理,会对社会治安带来极大隐患等等。


可北京人口真的很多吗?


在2015年出炉的全球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上,日本东京排名第一,北京连前5都没进,只排在第8位。


东京都市圈共有13400平方公里,却聚集了3700万的人口,而北京现在约2200万人口,面积却有16410平方公里。


东京曾经也担心过人口过多,尝试过管控人口,不但没有成功,还影响到东京作为首位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甚至波及整个日本的竞争力。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梁建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曾经针对北京的人口写过文章,文章说:


“如果没有限制,北京的人口也不会一直增加。这是因为,随着规模扩大,聚集的边际好处会递减,而边际代价则会上升。让更多的外地人获得大城市户口,会恶化交通和入学难题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城市强大集聚效应告诉我们:人口越多的城市,人均收入也越高。只要改革设计得当,当地人拥有先天优势,外来人口促进当地的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使得城市生活水平水涨船高。”


觉得北京外地人太多的理论,很可能只是计划生育思维下的惯性,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请点击↓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