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镇青年翻身有多难

凭海观潮 2020-08-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非凡油条 Author 酸辣粉



你在灯下狠刷四级模拟
她和私人外教练着口语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边说人总会面对四个方面的不平等,分别是财富、等级、权力和个人品质

他断言称个人品质是所有不平等的基础,财富上的不平等是最终表现。乍这么一听还是很振奋人心的,毕竟你总是可以想办法多少改变一些自己的个人品质,然后用更好的品质去追逐更好的财富,弥合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生活至少还有点奔头。

可现在对老孔这么说,他肯定嗤之以鼻。

每次和城市长大的堂妹说起话来,老孔语气上都会弱下来不少,就像当初和城市长大的室友聊天一样。有许多话题他听不太懂,但会点点头假装知道。

堂妹这阵子跟自己聊天,讲起了自己最近考雅思的事,虽然她高考前就已经6.5了,但她想拿到7.5,这样研究生申请的时候能考虑更好的大学。老孔终于有了自己知道的领域,可以说说学习了,于是跟堂妹讲了自己当初英语四级考了五百多分的事。可堂妹跟老孔说,其实四六级没什么用,没法反映英语应用水平,口语和写作才重要,自己正在和外教练习口语,纠正每个发音。

老孔听着她说四六级没什么用的时候,感觉自尊被刺伤了一下,毕竟当初为了拿个高分他可是花了不少时间刷题。不过对于这种刺痛感,他也已经习惯了。

他时不时想起过去人生的荣光:整个镇高中曾经都把他视作骄傲,老师们把他当做传奇,全镇的家长都教育自己家孩子向他学习。在高考前一切都那么纯粹,天道酬勤的因果关系足以信任,一切未知和恐惧都可以通过刷题去消除。

他也曾是个骄傲的男人。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他以为自己的人生要就此改变了,自己能够依靠着这种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没想到的是大学是场噩梦——自卑和沉默的时代开始了。他发现同侪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社交、兴趣和广泛的阅读上,他对这些什么都插不上话来,只好沉默。

最后他在自习室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相伴,和高中时代一样辛辛苦苦地考个了研,又认真地在象牙塔里熬了三年。

三年后,他带着同样的自卑走进了工作岗位。在那里,能说会道的后辈们已经成了自己的上级。

老孔花了很久去想自己到底哪没努力,为什么一些事情逐渐地有了差距。许多和老孔一样的来自小镇的优等生也在想这个问题。这群重点大学的年轻人自称Five(废物),自称小镇做题家。他们对卢梭当年的论断,也开始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其实卢梭的话还是没错。但他那时候肯定没想到,完成个人品质教育的体量会在未来线性升级。光会认字和品德好是不够了,数理化语数外史地生,都仅仅是普罗大众接受的常规教育。个人品质变成了复杂的系统,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智力、体力、视野等都成为了其中一部分。

个人品质依然是造成其他一切不平等的基础,问题出在了造就个人品质的资源,是要用阶级、权力、财富去换取的,因果链条的上下级不再是隔断的,而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或者恶性循环。那时幻想中的平等也就无从谈起了。



Five的练成:从入学到放弃

就目前来说,个人品质锻造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最出名的是海淀区的教育已经从怀孕前开始了。

把小朋友扔进学校,再给学校增添些老师的教育思路,对于大中型城市来说可能都淘汰二十来年了。高考好就好在,能够先屏蔽一部分先天资源造成的不平等,体现学校教育的优势,这个选拔机制对真文化精英来说甚至还是不太公平的。

但就在这样一个已经倾斜的制度下,让小镇青年依靠大学四年来弥合十几年的资源差异,还是件困难的事。


其实能当上小镇做题家已经很不容易了。

2015年9月的时候,北京大学公布了新生数据,当年校本部招生了3159人,留学生295人,国内录取的2864人中,农村户籍的学生为416人,仅占到新生总数的14.53%。根据谷雨2018年的数据,全国重点高校的农村户籍学生也不及30%。

所以如果不是出生在城市,那么进入重点大学的概率就已经下降了不少。

当然,人应该是怀抱希望的,如果通过努力能够逐渐拉平不公,那么也是令人欣慰。但现实还是比较骨感。有研究者做了大学四年的跟踪调查,入学时来自于乡镇的同学们的优秀率要低于城市的孩子,平均分后半部分区间占比人数也更多。这一点,并没有随着四年时间的改变而发生什么变化。

当然,无论是高考还是大学的成绩都只是奔向更广阔人生的一段路,薪资待遇才是所有这些学生最后要面对的真考验。这是一个比在校期间更没有公平可言,快速双向选择反馈的过程,小镇做题家们还是输了。

根据《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8年农村生源的初职月薪为4469元,要低于非农生源的4756元。而且就长期的来看,城市背景的用人单位对城市背景毕业生的满意度更高,达到了66%,而村镇背景毕业生满意度仅为60.7%。

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毕竟是中国星辰,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对招生政策进行了倾斜,给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的优秀学生降了分,多吸纳了2.35%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许多高校也有了自己降分和扩招计划,这都是好事。

但是从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到个人薪资待遇,小镇青年们怎么也比不了城市的学生们。前一阵有媒体说这个价值观跑偏了,说小镇做题家们主观色彩浓重,这是一种集体错觉,是一种违背时代主旋律的情绪,又开始要求人家被动正能量,要把握机会云云。可数据不说谎。

以上还是可以量化的部分,至于那些不能量化的部分承载着多少痛苦就不得而知了。开头老孔的自卑,对自我的怀疑,个人努力的徒劳感是没法计数的,五万人凑在一起共诉衷肠不是偶然,幸福只有录取那一分钟,不幸千千万万。



举头三尺没神明
但有玻璃天花板

其实讲这么一个现象,不是想指责中国教育资源有多不平等。因为国家这些年也花了很大力气去解决,村镇的教育硬件已经看到显著的变化了。

2018年的时候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里边规定学校要建在步行30分钟以内,住宿、生活、交通都要有保障。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提倡了建立乡镇寄宿制学校。真的去中国乡镇走一走,其实会发现学校建设的都还不错。

可软实力相差实在太多了,就拿最重要的教师资源说吧,乡镇义务教育的问题是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农村教师都会争取向城市调动,学校都存在结构性倒挂问题。在2014年将乡镇和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师生比调配至1:19、1:13.5、1:12.5的标准,本来想着是提高下老师配置比例,结果许多规模小的学校,没那么多学生,学校没办法吸纳更多的老师,只能一个老师教好几个年级,当半个学校的班主任。再加上收入又不高,年轻老师都跑了。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如果不是搬家或者迁移,一个家庭的教育结构往往是爷爷奶奶帮忙,父母在身边陪伴,学校老师教育,成长环境相对稳定。

但是对一个小镇青年来说,典型的童年是父母外出务工,自己在爷爷奶奶身边,进入小学以后上到3、4年级发现没有老师教下去,于是不得不换另一所学校。等到了初中,一线城市的孩子在培养兴趣爱好,练习口语表达,进行人格养成。小镇的少年们为了正常升入高中已经进入了题海战术。等到了高中,城市人家的孩子可能在世界百强名校旅游见识这个广阔的世界,小镇青年们可能早早都把课余时间花在了打工补贴家用上。

这个差距不是建几万座学校就能弥合的。


小镇做题家们身上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带有强烈的悲剧性的,他们很有可能是全中国最努力的人了。看看衡水、毛坦厂这些高中的作息时间,普通人受不得了的。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从大学均分到研究生入学率,再到后来的收入和创新能力,还是没法和大城市的同学相比。这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个人努力最终是没法弥合先天资源差距的,拼尽全力也不行。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未来已经被出生地决定了。

这才是小镇做题家们的真正悲剧。

几年前,人们就开始讨论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的问题,好像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时代错觉,因为人人平等从来都不存在,社会仅仅是回归了更漫长历史尺度上的常态。高考已经是一扇友好的天窗,让一些小镇做题家们爬到了楼上见到了更开阔的风景,还有一些成功地在那里抢到了一个座位——就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忠告各位小镇做题家,已经咬牙这么多年,临门一脚选专业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掉进坑里。这是你们进城前能做的最后一个人为决定,一定要慎重。

老油条就有一个小镇表弟读高中,被班主任忽悠瘸了,以为生物是能在城里抢到座位的行业,一直声称要报考生物。老油条百般劝阻无效,只能抄起拖鞋把表弟打了一顿。


职业选择错,人生悲剧多

在《美国种族简史》中,作者托马斯·索威尔提到了一个现象:犹太和中国的第一代移民,往往都从事着收入最低的工作,尤其是中国移民。但是过了2-3代后,这两个族裔的经济地位都会明显上升,优于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

据说背后的原因是两个族裔抛妻弃子的数字低,家庭结构相对完整,能给孩子物质、精神方面的充分哺育。但最终决定了经济地位的是犹太和中国家长们更愿意让孩子们从事工程师、技工、医生、教师、会计等技术类工种,等到第二、第三代移民的时候就能够翻身成为中产阶级。

至于文学、历史、哲学肯定是好的,但是在经济自主面前,贫困的初代移民根本不配作此选择。最后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从功利角度来说是正确的。

高考本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中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对于它的重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但问题是在于,人们形成了对学历的过度重视,导致了许多考生职业选择的悲剧。职业的实用性被忽略了,最后导致了长期的职业问题。

我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数学老师面对一些并无心认真学习的人讲过一段话:如果你实在不想参加高考,真的不要参加,我没有骗你们,不行就学个技术。但是他老人家精于数字逻辑和几何,却并不善表达,导致很多同学认为这只是句批评人的话。后来发现这是关于职业规划最早的警告。

不少985的前辈们最近在苦口婆心的劝学弟学妹,如果家里没有矿,宁愿牺牲名校学历,也要选择正确的职业。

在“985贴吧”人们把各个专业做了排名,最后得出结论,电力工程师、程序员、师范、医生对于小镇青年来说更划算,这些专业能保证时间和经济投入比,也能够更帮助小镇青年进入城市立足。而且像程序员这种职业,工作逻辑和高考很像,只要愿意努力,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比起其他的需要人脉、社交、个人魅力等软实力的职业,小镇做题家在这条路上干得游刃有余的概率要高得多。


而事实也支持了这些前辈们的主观经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2016~2018届大学生培养追踪评价》,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电气类,收入最高的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至于化学、生物、地质以及一些文科专业等等,被重点大学的前浪们归在了“天坑”专业中,如果不是出类拔萃,毕业生很难靠这些专业找到对口的工作,或者是能够满足在城市立足的需求。热爱这些专业的人自然可以尝试着自我实现,但如果想先完成财务健康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当然,上面这些被小组点名的专业,还是存在一定人群体量的。可能有些更惨的专业,直接失声了。《评价》显示,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法学都是红牌专业,这些专业的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都较低,可能因为入学人数不多,也很少见人出来诉苦。

但是这里并不是否认教育的意义,读书无用论绝对是个白痴逻辑。根据统计,在2000年,一年的教育能够使个人收入增加2.7%,在201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7.5%。2018年中国大学生毕业月收入平均为4624元,这要比2018年城镇居民月平均收入的3271元高了不少。

学还是要上的,大学还是要考的,只是需要一些技巧,不能愣干。

今年因为疫情高考推迟了,一些志愿还没有被写下去。在这之前,如果不是出生在一线城市,考虑考虑教育投入产出比,还是很重要的

后浪得先有厨房与爱,才能再去谈山河湖海。


延伸阅读

88%中国籍博士会留下建设美国…美国对中国人才的吸血效应超乎你想象

非洲留学生的待遇,了解一下……

刚刚,国家统计局回应6亿人月入千元:是真实的!

美国突然禁止中国高校使用这款“工科神器”,“实体名单”威力显现,再次捏住中国制造软肋?

特朗普宣称对中国进行一系列报复,美国留学时代结束了吗?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戳戳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