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9)

2016-07-08 王秀莲 一棵树的独白


 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原题如下:

一个长方形,如果宽增加3厘米,则面积增加15平方厘米;如果长增加3厘米,则面积增加9平方厘米;如果长和宽都增加3厘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这是上周五一个群友贴在QQ群里的。这道题乍一看,很啰嗦。其实抓住涉及的知识点想一下,做起来特别简单。

一种思路是新长方形减去原长方形(用面积公式直接逆运算出需要的数据即可解决);一种思路是增加的部分拼凑在一起,将各自面积相加即可。

可是,我们这些教语文的教师家长上来却被这大段文字迷惑了,纷纷取出一张纸,涂涂抹抹解起了方程。

自然的,最后也是可以计算出相同的结果的。

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三年级还没有学习方程;

第二,如果结果很直观,是不是有必要列方程解决?

所以,忽视了“第一”,你会想当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原本简单的问题。如果这种做法出现在课堂上,则必然出现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的现象。即学情被教师人为无视,于是乎你讲得天花乱坠,他那里昏昏欲睡。

由此我又想到,其实课堂上那些所谓的差生,正是因为一直无法和老师的授课思维对接造成的。你是4G网络,他是2G的,接收速度很慢;有甚者,他根本是无网状态。你的消息,他根本无从接收。可是,你一直忽略了他们既有的状态,自顾自的发送着。

想我自己的班上,初中就要毕业了,仍然还有几个识字困难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我若要求他们写好作文,就真真儿是为难了他们,也着实为难了自己。只好放低要求,字数凑够、句子基本通顺即可。

所以,忽视了学情,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单单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去应对课堂,其结果必然收不到实效。

再说说忽视了“第二”(有没有必要列方程)的问题。记得那天,有位老师上来就否定了我的解题方法,且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程法是真理。而我,坚持认为自己的方法比方程便捷。

抛开这道题,单说教法。问题同上——必须注意学情。

一切无视学情的教法,其抛锚的可能性也大。比如学生没有学过方程,你的方程法是不是就抛锚了简单与复杂,永远是相对而言。我的思路相对于方程法要简单。那么,我确信,这个方法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

所以,教法也是一个节点。适合于学情的好的教法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怕就怕你坚持自己的“方程法”,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不去探索更好的方法。工作几十年,从你眼皮底下过的学生可达几千甚至上万,你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啊!


昨天在正道里看到有老师质疑: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对差生是不是有用?

我的看法一直都是“无效”。

有的老师说那些高大上的设计更适合于优等生,那些专家特级教师们引领的是好学校好学生。言外之意,那些优秀的设计对于拯救中国教育无益。

我当然不完全同意这种一棍子打死式的论断。但是,想想,也不是毫无道理。

首先,他们好多已经不在一线工作,好多理论只是悬浮状态,看着挺好,却未必适用于实际。

其次,就算在一线工作着,也都是栖居于全国比较好的学校。他们的理念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学校,有待考量。

再次,他们送过来的观摩课,大多选在好学校。即使是差一点的班级,恐怕校方基于脸面的考虑也已经对学生各种预防针打了个遍。这样的一节课,会掩饰很多原本的常态问题。

再有,学生本身的问题。外来教师展示一节课,学生因被“示众”固然是紧张,但同时也会感到新奇和兴奋。但这种状态,绝不是常态。它彻底掩饰了一个班级日常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

如果我们忽视了上述问题,忽视了学情差异,对他们的理念全盘接受的话,那么极可能走上盲目崇拜的道路。盲目崇拜追随,往往导致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屡屡遭遇挫败感,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状态。

所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

我等无名小卒“见贤思齐”总是没错的,然而若丢掉自己,邯郸学步,就真的太狼狈了。(2015.05.13)

往期回顾:

1.☞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8)

2.☞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7)

3.☞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6) 

4.☞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5)

5.☞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4)

注:加底部微信号可以加入写作微信群(请备注“写作”),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交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投稿:

(详情见平台菜单“投稿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