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走在语文的边缘(21)

2016-07-16 王秀莲 一棵树的独白


昨天,看通知才知道今天要听的课是《醉翁亭记》。心里多多少少有一些小兴奋,还有小期待。因为2013年这个时候,我也曾经参加区里的双优课评比,经过笔试、说课,最后杀进前三名,进入总决赛。最后的决赛是讲课,我选择的课文正是《醉翁亭记》。虽然最后并没有争取到进军市里的机会,但是这篇文章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早上上车以后,忽然想起正道曾经研讨过这篇课文,但是那天晚上我错过了,于是给娴姐发了消息,让她帮忙找一下研讨记录。

研讨记录是放学的时候发过来的,我晚上才有时间细细看。看着看着,心里一阵一阵的欣喜。好多理解都和我之前的重合,好多观点也都近似。一下,便觉如遇知音。

一边看,一边回想上午听的课。心里依旧是各种不平静。

其实,每次要我评课的时候,我都很是纠结。着实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态度才算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是我很喜欢的风格,我自然是可以坦白自己的态度。可是,如果,从一开始就和我的期待南辕北辙,我便常常会坐立不安。整堂课,或许前半节在听着,后半节可能就开始可劲儿寻思怎么去措辞评课。真的不太舒服。

尽管,我常常会这样纠结好一阵子,但是个性使然,到开口讲话的时候,却还是自觉不够温和厚道。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自己颇有些咄咄逼人的架势。其实想想,又何必那么锋芒带刺的呢?

语文,教给人的就应该是温婉和煦。面对与自己的思想、意见相左的情况,理应保持冷静的态度。急急躁躁地否定人家,急急躁躁地托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状态很是欠妥。

平静,平稳,平顺。让自己的观点柔和地流淌出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我知道,因为几次的评课,我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知道,流畅的语言和偶尔犀利的批判,更容易凸显我“刺客”的个性。然而,我确定,这不是我自己喜欢的一种状态。因为,偶尔的尖锐,也常常会让我自己有一种被刺伤的感觉。就好像是刺伤别人以后,自己心里会残存着内疚一样。只能说,自己还不够善良。看到不同的,总是那么急躁地想去否定。

其实,与其刻薄地去评判别人,不如将那些评判作为对自己的警醒。比如,真的从心里去尊重每一个孩子,就算他再不争气。比如,真的从心里去尊重每一个老师,就算他的课真的漏洞百出。

记得好久以前在正道里研讨的《桥之美》,那一晚,我对作者各种意见。可是,当研讨结束,我的思想平躺下来的时候,我忽然开始想:我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那些瑕疵不放手呢?那么多美,我为什么选择无视?纠缠着那些瑕疵,就会忽视了那些美啊!

语文,有多少美,都挖出来展示一下,这个应该更加重要。为什么要狠狠挖丑呢?

学语文,听语文,评语文,我应该更善良一些。(2015.05.15)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1.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2.教师什么时候成了弱势群体了?

3.你是什么时候走上被奴役的道路的?

4.坚持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

5.我们都有一双挑剔的眼睛


注:加底部微信号可以加入写作微信群(请备注“写作”),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交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