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走在语文的边缘(22)

2016-07-19 王秀莲 一棵树的独白

《安恩与奶牛》这篇文章我第一次读到,“度娘”一下,才知道有这样一个难记的名字——约翰尼斯·延森。他是这篇小说的作者,丹麦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后来我看到了“度娘”对这篇文章的人物定位和主题定位:刻画出安恩老太太虽然比较清贫但却慈悲、善良、有爱心。表达了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原文附后)

动手搜一下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一段一段读下去发现,她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与“度娘”相同。实录中紧紧抓住“。”“!”“我们”这几个关键点,按照文本解读的逻辑,其实都是为了证明安恩和牛之间感情的亲密。安恩善良慈悲,甚至将自己与奶牛并称“我们”,使得这份感情更显神圣。

我没有深入研究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也就无从知晓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我只能通过“素读”来感受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思考。

首先,我承认安恩是善良的,这个老太太的身上蕴藏着很多特别美好的品质。她也很爱这头奶牛,这份真心不容置疑。然而,我有一系列问题特别想和老太太隔空喊话:安恩,你这样爱你的牛,你的爱,它都接受吗?你把它领到集市去散心,事前争得牛的同意了么?在集市上,你安闲地打着毛线,你心爱的奶牛可曾安闲?

事实上,要我说,这牛一直也没得“安闲”,安恩的“安闲”也不过一瞬间的事儿。你看原文,就在安恩“安闲”地打着毛线的时候,这头奶牛却“神情厌烦”。什么意思?我猜就是这头奶牛来到集市,严重“水土不服”,它那会儿就很不开心。

后来呢?后来竟然还有陌生人“用手指”“摸”它的皮毛,开始打起它的主意;再后来,又有一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用藤杖”粗鲁地敲它的角,想要买走杀掉它;然后,“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 死乞白赖地纠缠着”安恩,要求买走它;再后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再次请求安恩把牛卖给他。

天哪!你说你要是那头奶牛,你能开心么?

这善良的安恩啊,“好心”地把她“心爱”的奶牛置于这样的“险境”,试问:她关心过牛的心情么?

所以,别说慈悲,别说善良,别说爱。方式不对,就会好心办“坏”事。就算是实心实意,也无法带给对方真正的快乐。所以我说:安恩,你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你对牛的“爱”。

是,这牛被你照顾得“健壮结实”“毛色鲜亮”,你真心为这牛付出不少辛苦。可是你真的关注它的内心需求了吗?你觉得它孤单,它是不是自己也那么认为的?你觉得这是解决孤单的好办法,它呢?可接受?

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人与动物的和谐。因为自始至终没有多少可归于“和谐”的东西。安恩与她的奶牛“和谐”吗?

她一片好心想要牛不再孤单,却把它置于集市这样一个“买—卖”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奶牛的伙伴恐怕只有两种命运:被买走,被屠杀。安恩说“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实际上呢?这头牛被带到这里只能面对同样的两种命运。牛不懂这事儿,安恩,你是老太太,阅历丰富,你该懂呀!你穷,已经买不起第二头牛了,可是,你可以把它带到牧场去散心的对不对?

所以,方向不对,走得越远,错得越离谱;方式不对,爱得越多,关系越难和谐。别去责怪那些急切购买奶牛的人,我觉得他们没有过错。当集市上的商人不再“锱铢必较”,屠夫对牛“文质彬彬”,这才奇怪!

既然说“和谐”,那个氛围就应该是开开心心的,最起码也应该是平平稳稳的。可是,安恩给奶牛制造了那么多慌乱,甚至把自己也搞得那么手足无措。这怎么能说是和谐呢?和谐应该是彼此内心的安定,不是吗?

安恩与奶牛,让我联想到的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呀!

你说你爱你的孩子,你关注过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么?你说你是善良慈爱、处处为他们着想的,你的那些“好心”,他们都接受了么?你为了他们可以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关键时刻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可是,你和他们一直和谐无冲突么?

《安恩与奶牛》,也请关注一下那头牛的感受吧!(2015.08.17)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安恩与奶牛》现场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笔记】《纳兰容若词传》第二幕

【笔记】《纳兰容若词传》第一幕

【日记】你为什么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收藏】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笔记】写一个女儿来陪着自己

【日记】是伟大,还是卑微?

【语文】我应该善良一些

【笔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推荐】这本书,值得一读

【嘻游】唐僧到底有多无情,你知道吗?

【嘻游】唐僧对猴子的态度是这样的,你知道吗?

【嘻游】白骨精为啥名气那么大??是因为她本事大么?


注:加底部微信号可以加入写作微信群(请备注“写作”),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交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