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读 | 徐平利《教育的陷阱》(3)

2017-08-04 小白摘抄 一棵树的独白


“白读”就是“小白读书”。

最近在读徐平利老师《教育的陷阱》,受益颇多。徐老师在本书中针砭时弊,言辞犀利,直指当前教育之种种弊病。书中观点虽距今十年,但读来仍觉切近眼前现实,十年,却并未有过时之感。

很多语段,读后让人心情激荡。先分享部分如下:



-61-

那些理直气壮地哀叹“这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料,那个学生不是成功的材”的老师,无疑是最差的老师。

-62-

理想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应该有符合每个学生天赋才能的课程安排及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还应该为每个已经步入高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其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岗位。这是一种以学生个人化教育为中心的学校理论,是对“因材施教”这一中国式教育理想的解剖。

-63-

应试教育中的统一考试把学生的天赋以分数形式化成了细致的等级,并且以“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美化之。这是一种违背“天道”的权力中心主义划分方式,它重新界定了每个人的聪明与笨拙,这里面根本没有“创造性”的一点位置。

-64-

80多年前,陶行知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裕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65-

可怕的是,“训练”在学校里已经被合法化;在学校的集训营里,禀赋特异的天才肯定是训练者的祭品。学生呆在学校的集训营里长达十多年,经过一番精致的“训练”之后,又突然被抛进社会生活中去,再接受新的社会机器的训练。这时候,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权利已经被剥夺了,他驯顺地按照弥漫在周围的“规定”行事——这种“规定”有时表现为领导的一个脸色,有时表现为领导的一次讲话,有时表现为某个意识形态的允许。

-66-

试问,哪一所学校追问过:自己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的生活幸福吗?他们曾经受到的教育对他们的生命质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没有,那么这些学校就应该忏悔:我们是真做教育还是假做教育?我们做的是真教育还是假教育?我们是否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真追求?

-67-

当他们走上社会寻找工作时,已是28岁。这个年龄已非风华正茂,却成了见人害怕、说话结巴、动手能力极差的“伤残者”。他们天生如此吗?肯定不是。

-68-

就教育的本真意义而言,我们对学生实施的是“训练”而非“教育”。真正的教育活动是启迪学生灵性的活动,不可能呆化学生。

-69-

缺乏思想和个性的教师培养出缺乏思想和个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再进入缺乏缺乏思想和个性的学校继续当教师,教育病症得到了高度传染。

-70-

真正的教与学是应该能够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但现实是所有人被安排挤在一条道路上,我觉得需要改变。

-71-

也许我们更应该忏悔的是,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把“训练”误作“教育”,让学生十几年来在越来越豪华的校舍里接受训练之鞭笞。

-72-

当教师们狠心地挥舞着训练之鞭的时候,他们是心甘情愿的呢,还是受人指使而迫于压力呢?

-73-

当一个人还没有获得独立生存于社会的技术之时,学校就早早教会了他们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塑造自我。

-74-

训练性“教育”也一样,凡是能够让学生勤奋地复制知识和谨慎地遵从规范的教师都是好教师,凡是善于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和增加单位时间学习量的校长都是好校长。

-75-

试问,有多少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敢站出来说:我进入了教育的灵魂世界!

-76-

在一个并不鲜活的生命者眼里,不可能有鲜活的人存在。

-77-

真正的启迪灵性不在于教师有多么美妙的操作技术,而在于教师有没有纯洁善良的教育灵魂,以及和孩子一样的天赋灵性。

-78-

不幸的是,当今学校教育在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只着眼于应试和排名,而早已忽视了悟性的意义,或者说让应试和排名的假象蒙蔽了悟性的眼睛。

-79-

对于一个缺乏教育悟性的教师,自然无视学生的悟性,更不懂得如何启迪学生的语言灵性。所以,很多学生被迫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各种语言的规则和习惯用语,由于悟性没有打开,灵性缺乏启迪,学生似乎用时间给了自己一个证明:自己是个笨蛋,至少在学习语言上是愚蠢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在“训练性”环境中受到了假教育的欺骗。

-80-

一所学校,一种生命;一种教育,一个未来。


投稿:85729665@qq.com     联系我:wxl962(复制添加)

ID:yikeshudedubai

长按指纹关注公众号

进入小小书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