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走在语文的边缘(3)

2016-05-19 王秀莲 一棵树的独白


【写在前面】

今天再读这些文字,再回想起那段满脑子空白的感觉,真的是“再回首,恍然如梦”。对,就是如梦一般的感觉。一切似乎是从负数开始的,慢慢到零,慢慢走向正数。这个过程,各种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

一路走来,一路成长——

游走在语文的边缘(3)

文/秀莲

我想起2010年12月,同课异构突然走进了我们校园。我一头雾水从校长那里接受了讲课任务,和另一个同事。

可是同课异构?什么东东?我竟然都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校长告诉我,教研员要先来试听。

啊?我才一下慌了手脚,没办法,就先从网上搜几个教案瞧瞧吧!

于是乎,下载,打印,比较,筛选,定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节课上完,教研员竟然连连点赞。

其实,说实在的,我自己还是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她的点赞不仅没有让我飘起来,心里反而更是沉沉的,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那篇课文就是非常有名的《孔乙己》。结合之前的设计,教研员又提出诸多修改意见,最后定稿只锁定如下问题:

1.孔乙己的性格

2.探究孔乙己之死

3.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我只记得曾为了一个导入彻夜难眠,最后还是在正式讲课的那个早上定型的。

恍惚记得是从一个梦境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咸亨酒店,识别出孔乙己,确定他的外貌等等。就这样开始了课文。

记不清具体的设计,只记得导入环节让全体听课教师哄笑起来。然后读课文,紧扣文本结合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诸多引人发笑的点判定孔乙己的性格。下一步,探究孔乙己之死及其死因。

因为那时学校还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所以我主动选择了在平房教室来上这节课。教室简陋,黑板坑坑洼洼,学生的桌椅自不必提,特别的破。就连我用的唯一一块小黑板都不是地道的黑色,而是灰白色的。

小黑板上画的是稀里糊涂的七彩隧道,大黑板上是我最后的板书——一个大大的空心的“死”字——这个字当时信手画得很漂亮——我背过身去画的时候清楚听见学生压抑的低低的呼声。

但是这节课拖堂好久,成为我课后最懊恼的一件事。

后来教研员私下说,整体还好,没有特别大的纰漏。

嗯,好吧,这是我第一次尝试。

这次课让我明白,一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结合实际定标,力求课上即达成。

……

后来,我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忽然明白,盲目追求一节课表面的繁华,过分注重活动形式设计、忽视文本的深入解读,这是错误的。

一节课,也可以上得安安静静。所谓的有活力,并不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活跃。过分的注重形式,很容易将文本闲置,演变成教师对课文的个人演说。

有读有思,有交流有碰撞,词不离句,段不离篇。这些简单的问题,总是需要一遍一遍的打磨才会真正的认识到。

一节课就像一个人——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外在美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能够让别人得以和你永久相处下去依靠的永远是内在美。

内外兼修是最好的境界。人如此,课如此。

(2015.02.28)

注:加底部微信号可以加入写作微信群(请备注“写作”),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交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