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海又一村要“火”!古樟树下谈的“话”,上了央省市媒体

宁海发布 2022-01-18

艺术赋能大郑村

让村子活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日前

在前童大郑村的古樟树下
一场由第一书记、村干部、村民
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参加的村庄发展畅谈会引发热议
更上了各大央省市级媒体
一起来了解下
古樟树下“话”发展

“结合村子的红色人文、绿色休闲两条主线,打造一个党建为引领、艺术为切入、产业为核心的艺术振兴乡村大郑模式。”8月30日,在大郑村的古樟树下,村庄发展畅谈会正在举行,大家围坐在“共生”石上,围绕“党建引领振兴”“艺术赋能乡村”、“工艺文创之路”等主题展开了热烈交流和讨论。

这既是一场工作交流会,更是一次大郑村未来发展的谋划会。“按照‘悦目赏心、化古开今’理念,结合艺术振兴乡村工作,改造20个节点景观,真正使大郑村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炯在畅谈会上,进一步抛出了大郑村未来发展之路。“我要把家里2间空房拿出来给村里免费使用10年,不正好可以打造一个红色党建休闲吧嘛!”预备党员童优群说,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团队进村后,她看到陈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为了村庄的建设,每天挥汗如雨,非常感动。她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应该为村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改造“激”活力

艺术振兴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美,更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7月份,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带着他的“艺乡建”团队入驻大郑村,第一件作品《共生》迅速点燃了村民的热情。在大樟树下,石头与古树融为一体,意喻“和谐共生”。慢慢地,小村庄内风景不断“渐变”,原来简陋的白墙面重新设计,郑八景之一“塔峰耸翠”被陈炯教授用电钻刻上了墙,裱上木框后,巨幅“山水画”成了村庄网红打卡地;凉亭、竹园、故事墙、咖啡厅、美丽庭院不断被改造提升……村庄的艺术改造彻底激活了大郑村民。

老党员葛为民常常给游客义务讲述总书记当时来村里考察时的情景和嘱托;村民葛学军从早上六点到下午六点,连续两个月坚守在高温下用汗水改造村庄各个节点,村民们用实际行动催生着大郑村的“蝶变”。“村班子更团结了、干群更和谐了、乡风更文明了、生活更多姿了,艺术振兴乡村行动把大郑村变得更美,让村民变得更幸福。”大郑村第一书记蔡圣洁说。

  艺术振兴乡村,更要激活村庄产业振兴,让老百姓富起来。在艺乡建团队成员的引导下,村里很多有手艺的村民都开始参与设计和生产文创产品。村民葛丹婷就是其中一员,她和“艺乡建”研究生团队一起设计的红色系列、玉米系列工艺文创品就被展示在了大郑村的村服务中心。“我从小就喜欢手工编织,人大团队来了以后,给了我很多创作方面的建议。”村民葛丹婷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巧手妇女都开始跟着她一起编织玩偶、手包、帽子等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还有村民葛主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今年11月,他和陈炯教授的共同创作的木石作品就将在上海展出。
校地共建“兴”产业

就在当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工艺创想基地在前童镇揭牌,通过“巧思+巧匠”,用艺术和创意激起民间工艺产业的一池春水。基地将打造学、产、研一体化的校地共建新模式,为散落在村里的匠人提供创作新思路,提升木雕、根雕、蔑制品等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一批受人热捧的伴手礼和文创产品。

“大郑村工艺底蕴深厚、匠人辈出,艺术赋能乡村,激发了村民的原生动力,必将带动村庄文创产业的发展。”蔡圣洁对此信心满满。如今,通过引育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市场拓展能力的优秀艺术家,这场艺术振兴乡村的行动,正推进艺术和党建、产业、环境、文明、生活融合,让大郑村活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光明日报客户端


央广网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甬派新闻客户端


□ 来源:各大媒体

□ 编辑:林大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今起,浙江省内高速这项服务免费!

以新貌迎新生!宁海这所百年老校,9月1日正式启用新校园

台风“美莎克”升级为强台风级!警惕风暴潮“三碰头”

"定汪绣娘+宁海巧娘"的联名款手作直播等你来

央视《新闻直播间》点赞宁波宁海艺术振兴乡村

| END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宁海发布

宁海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认证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