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期 | 中国近代民间发行纸币的运行机制及其问题——基于清末天津贴水风潮的分析
作者:郝志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期刊:《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1期
DOI:10.19365/j.issn1000-4181.2018.05
内容提要
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货币并不统一。民间曾经可以自由发行纸币。民间发行之时,需要储备金属货币。储备比例根据市场的货币需求状况动态调整。运行这套机制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在纸币无法等值兑换金属货币时,发行机构要付出相应的流动性成本,以之约束其发行行为。此外,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民间发行机构也应具有一定规模,以便更好地应对挤兑危机。清末天津的贴水风潮说明:当时中国民间发行纸币在这两方面都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对于发行机构设置一定的门槛,同时以严格的制度保证纸币与金属货币等值兑换。
关键词
贴水风潮 可兑现纸币 民间发行纸币
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政府与民间都能发行货币。晚清以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货币发行逐渐被政府垄断。政府垄断发行是近代世界的潮流。中国同样顺流而去。在此过程中,民间发行货币的做法,多被斥为混乱落后。传统币制中的这一做法,有没有某些合理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哈耶克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明确反对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强调货币应该多元发行。哈耶克主张的竞争性货币,是不兑现纸币。在哈耶克之后,美国经济史学者劳伦斯·H.怀特又提出了可兑现纸币的竞争性发行理论。怀特的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币制带来很大启发。货币是金融的核心。货币发行理论十分复杂。如能选取一个具体史实,结合怀特的理论,仔细分析民间发行纸币的运行机制及其问题,则有希望在货币发行理论中寻幽探胜。本文基于上述想法,选取清末天津的贴水风潮进行实证研究。
清朝末年,天津的民间银号、官办银行和外商银行等金融组织,都能发行纸币。不同纸币同时流通市面。北洋时期,因为官办银行滥发纸币,天津先后发生中交挤兑风潮、直隶省钞风潮等多次金融危机。这固然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哈耶克之论,但清末天津的贴水风潮说明:民间发行纸币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可兑现纸币竞争性发行的理想运行机制是:民间发行纸币时,以金属货币作为储备。储备比例根据市场的货币需求状况动态调整。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储备比例降低;当货币需求减少时,储备比例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本文将清末天津贴水风潮的具体史实与上述机制仔细对照,发现当时的民间发行并不符合这一理想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民间发行纸币的赎回机制遭到破坏,以致纸币发行常常“脱锚”。二是民间发行纸币毫无门槛,缺少一定的规模经济。针对上述问题,解决思路有二:或是禁止民间发行,由政府发行取而代之;或是完善民间发行的约束机制,使之继续运转。孰是孰非?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依然阴霾不散。一再发生的金融危机,与国家垄断发行的货币体制有没有关系?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类在民间发行货币方面能否做出超越前人的探索?哈耶克宣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之后,人们受其影响,开展了自由贸易运动,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一场相当于19世纪的自由贸易运动的自由货币运动”。在做这些探索时,回顾中国近代民间发行纸币的历史,总结其利弊得失,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启示。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