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期 | 金融摩擦、资本误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高伟生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期刊:《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2期
DOI:10.19365/j.issn1000-4181.2018.
内容提要
金融摩擦会导致企业间的资本误配,进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Midrigan & Xu(2014)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1998-2007年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对由金融摩擦引起的生产效率损失分行业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资本误配造成了我国制造业18%-33%左右的生产效率损失,且在2003年后,随着外部融资环境的恶化,效率损失大幅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摩擦通过扭曲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剧资本误配,抑制行业生产效率的改进。
关键词
金融摩擦 资本误配 全要素生产率
我之所以研究“金融摩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主要基于现实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金融的影响逐步显现,虽然我们在金融抑制的状态下实现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长,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希望借助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资金配置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那么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体系是否抑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行金融改革是否能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文章以资本误配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出发点,构建模型测算出金融摩擦导致的资本误配对效率损失的大小,并实证分析新进入和退出企业与行业生产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
根据文章效率损失的计算公式,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文章计算得到:如果消除金融摩擦,纠正资本配置扭曲,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18%-33%。具体来说,在不考虑新进入和退出的企业时,由金融摩擦造成的企业间的资本误配,使我国制造业效率损失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9.78%和27.34%;在考虑新进入和退出的企业后,由资本误配造成的我国制造业效率损失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7.93%和32.42%;无论是否考虑新进入或退出的企业,我国制造业的TFP损失在2003年后都有大幅增加,资本配置扭曲没有得到纠正。
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损失在2003年的大幅增加与外部融资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从宏观数据来看,在2003-2007年间,制造业行业获得的银行贷款规模大幅下滑,行业内企业在运营生产时必须更多地依靠自筹资金;同时,和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上受到进一步歧视。总体上来看,制造业企业面对的外部融资环境在2003年后趋于恶化。文章实证检验了金融摩擦、企业进入和退出与行业生产效率损失的关系,结果显示,在2002年前,企业的进入或退出行为不会加剧制造业行业效率损失;但在2003年后,行业效率损失将随着新进入和退出企业占比的增加而显著扩大。实证结果说明,外部融资环境的恶化提高了金融摩擦程度,加剧了资本配置的扭曲和企业进入及退出机制的扭曲,使制造业行业整体效率损失显著增加。
自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阶段,继续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逐渐成为新的挑战和工作重点。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在“新常态”阶段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加快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减少不必要的金融摩擦,使资本按效率原则在不同企业间进行配置;同时,政府应该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增强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给予制造业行业更多的信贷支持,逐步消除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金融错配现象,使制造业行业建立起正常的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