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师讲述:意根——第七识

乾一文化 一明 一明济苍生 2023-08-25



南怀瑾老师讲述:意根——第七识

将一个人唤醒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功德!

        你自己醒来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第七识颂

帶质有覆通情本,随緣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凈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現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沒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諾”。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現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們更要注意,現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沒有超过第六识的范围。所以“末那识”沒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么我們如果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普通就叫“念”,这个才是“念”,念头那个念。因為第六意识我們容易分別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別、头脑的清楚、对于事情的思考周详,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七识所谓是“意根”啊,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別、沒有分別,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們有念,尤其我們在这里,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静坐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沒有,清清凈凈坐到——那个正是念,那正是第六识的根、意根。 
所以“念”,普通经典翻成“念”,這个“念”,我們经常拿一个笑話的办法,可以说是笑話的办法——拆字摊,一般算命看相拆字那个办法。中国字这个字,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在心,这个是“念”,今心嘛!说睡眠睡着了,什么思想也沒有,那个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这个念进入睡眠昏沉的状况,心理状况在睡眠昏沉当中。 
所以才刚特別提出来,做功夫的朋友們特別注意,你觉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体感觉都沒有了,这个中间你要分別清楚。算不定这个完全放下连身体感觉都沒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或者是“闷绝位”(闷过去了)相同的。这个正是意识的境界,不要认为这个时不是意识,这个意识接近到第七识末那识境界。 
所以末那识,普通地也有解释,很普通的解释叫做“我执”,叫做“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來的觉得有个“我”。那么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执”第一空不了。但是这个我执哪里来呢?“俱生我执”,我們入胎的时候已经有“我”;乃至沒有这个身、变成中阴身的时候,这个“我”也沒有离开,第七识沒有离开,所以“俱生我执”。(你們沒有书的人可以跟他們有书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叫“俱生”,与生命同时来的。例如这个婴儿生出来,第六意识、现行的第六意识(刚才讲的一段啊,要特別注意),婴儿沒有现行的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习气的根同样地在,沒有爆发而已。受后天教育等等灌输,再来爆发那个根。那么婴儿沒有第六意识分別、思维、思考等作用,但是婴儿的第七识的“我执”早就存在。比方说,兩个双胞胎都饿了的时候,一个早有奶吃,迟有奶吃(的那个)他还是不高兴的,觉得我怎么吃迟了?那个我执就是与生命俱来的,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识 。

也作了三个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緣执我量为非”。第七识哪里来?是带质境,由第八阿賴耶识的、带第八阿賴耶识的本质所呈现的。所以有“我”,就会起带质的作用,它的境界属于带质境。
“有覆”,因为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识本来的功能遮住了,“有覆”就是这么盖起来,像这个东西拿个毛巾那么盖起来,看不着了、看不见了。 
所以第六识我們自己也可以体会呀,我們这个思想晓得:哎,这个是第六意识作用。自己找自己这个生命上第七识在哪里,很难找到。因为它这个“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賴耶识盖覆了,自己也伪装地盖覆了,这个“我相、我见”就在那里找不到。我們觉得自己“哎!我这个人无我了!”嘿,这句话就是“我”。“我这个人啊都无我的!”这句話正是“我”。所以带质境,有“盖覆”的。

“通情本”,我們有許多情绪变化,一个人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心里烦闷啊;有时候你看,我們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个人生下来,有许多人坐在那里无缘无故啊,都是带一种愤怒的形态,看起那个面孔都好像是讨债的面孔;有些调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调皮,他一生都表现出来。为什么?它是带质境。所以这个肉体上的变化,都是那个第七识的我相所表现的。“通情本”,一切众生、一切有情发生这个情绪的作用,也都是它所变。所以我們普通讲:“哎,你注意呦!我这个人个性不同。”我們普通讲話、现在人讲話,这个个性就是第七识的“我执”;是有不同,每个人个性不同,由第八阿賴耶识种子所爆发出来的。所以这一点,就比較讲到第七识深刻一点了,很难懂一点。帶质境有“盖覆”的,“通情本”。 
“随緣执我”,这个他,从生命一来他就抓住这个“我”,“我”在哪里表现?并不是单独有个“我”——“随緣执我”。碰到事情,做什么有思想,那个我见、这个主观,所谓我见就表达出来了。个性、主观,这个我见越强的人,个性也越强。所以“随緣执我”。 
但是这个“我”有个什么东西呢?沒有东西,它是“非量境”,非量。其实呀,自性中本来“无我”;所谓本来无我,本来是“大我”,非常伟大的我。可是因为我們沒有证得道以前,所以始终抓著一个“随緣执我”的这个小我,所以父母給我这个身体以后,就抓住这个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么,第七识所包含的心理、心态,“八大”,八种大烦恼都有,那么这个注解上有,哪八种大烦恼?本书注解上有的,不需要我們讲了。因为我們讲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这种心理状态,都在《成唯识论》将来都要仔細地讨论。讨论到了以后才晓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种状况是属于什么心态的,不要搞错了,以为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识的最密切连带关系:八个大烦恼、五种遍行。我們注意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个遍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 
所以我们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凈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沒有思想沒有念头”——你不要自欺了!沒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个细微,“我都知道!”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么空了嘛!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场,是“空(kòng)”了,做了空子了。所以这个五遍行要认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個识里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识里头,有大烦恼八个、遍行五个,但是有“別境”,別境里头有几个心态,有一个心态是“慧”,“慧”是別境哦!怎么叫別境?我們普通人心理状态里头,沒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沒有智慧;悟道的时候有智慧。这个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话,“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点也不勉强,随时在道的境界里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們要注意!这个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來的。你說我打起坐來想出来、研究出来,那个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別境,另外一种境界。 

但是第七识里头,第六意识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来了,所以它又具一备个好的特殊境界——別境慧。但是第七识啊,根本烦恼大得很,这个树根一样,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么呢?“贪、痴、我见、慢、相随”。你注意哦,我們根本烦恼三个:贪、嗔、痴,第七识沒有“嗔”哦!一切的贪欲、贪念,我們贪名、贪利、贪高兴、贪漂亮、贪什么,都是它;痴迷,最痴的東西,那痴极了!就像猪那么痴,愚痴到极点,这个地方。沒有“嗔”哦!这个“嗔”是第六意识最大了,越想越不对:“老子揍死你!”哎!这个是第六意识。

第七识那个意根里头啊,可是它虽然沒有“嗔”,有个什么?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
等于我們从前看的,所謂《阿Q日記》,上面所讲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个白痴,被人家打了以后,个个欺负他,他自己白痴嘛,一点办法都沒有,但是他还是:“不要紧,格老子,哼!儿子打老子!”自己给人家打了,他还骂:“哼!不要紧,儿子打老子。”好像自己还是你的父亲,你这个儿子打我!描写一个白痴。但是这种人心理状况经常有,一个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負的時候,有時候想想:“哼,我还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过我让你就是了!”我慢。这是一面的我慢。 
还有一种我慢呢,人生下来,现在我們叫做自尊心,好听一点。所谓自尊心,人就是我慢,总觉得得我了不起。这个我慢这个東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与生命俱来的,所以属于于第七识的。这一生下来,“我”就觉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觉得比聪明人“我还是比你好!”这个是“我慢”。 
如果有了学问有了知识以后啊,这个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学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点功夫了、有一点心得了,哦!然后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們看到很多的过去老前辈人学佛的,你譬如说熊十力呀、欧阳竟无先生,我們当时就讲:“哎,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虛法师跟他也可以說同门嘛,都是楊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倆談一談唯识问题;太虛法师也不错啊!欧阳竟无說:“太虛!他有资格来跟我倆談唯识?不准!”就这样“慢”。那个增上慢是严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学问的人,那个慢心是越来越严重!那一心种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諸位呀,学佛修道要学問,学者多犯这个毛病。学问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难。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励。 

所以貪、痴、我见,主观的我见、成见、主观等等,慢心,这些心态的状况,都是跟著第七识与生俱来的,只要生下来(就)同来的。不过我們又回转回来,以凡夫境界啊,我觉得贪、痴、我见、慢都是好东西,一个普通人沒有悟道的如果沒有这几样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个白痴,一个最最沒有出息的人,因为他有慢心,他也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这是另一面,讲一个普通心理的笑話的話。可是在修道,我們之所以不能证道,这几样东西,心态的障碍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识是这么一个东西,介绍完了。
第二首告訴我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换句话,有些人爱睡觉,糊涂的人“我执”越大;脑子聰聪明学问好的人,我慢、我执越大;但是越糊涂的人、越爱睡的人,我慢更大、我执更大。就是这个第七识的“我”,你要注意。 
所以这个“我”啊,这个第七识这个东西、意的根哪,它的那个地方的心态作用:“恒”,经常的;“审”,这个“审”字注意哦,会审查、仔細得很。我們这个意识的作用有時候粗枝大叶,譬如对一件事情,人家說:“哎,你这个东西送給我好不好?”我們有時候高兴这个意识就说:“好哇!你拿去!”嘿,意识作用。过后,他拿走了,有時候一静下来一想,心里:“这个不对!太可惜了!刚才怎么給他了?!”是第个七识的审查自己,你看不出来,那都是第七识的、意根的那个“我见”来的。
所以它“恒审思量”,平常在思想,这样、那样……那个細得很。不是我們普通心理状况所了解的第六意识。第七识是“恒审思量”。这个一起思量、这个念头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这就是“我”嘛。认为我怎么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啊!“哎,我怎么送給他了?!我怎么答应了他呢?”就是譬如說我們這一件事情,过后一想后悔啊。


“恒审思量我(我见)相随”。所以西方哲学家笛卡儿所讲:“我思则我存”,我经常說,笛卡儿很不错了,真有见地,已經到达这个认识。就是王陽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也只认到了这一点。所以王陽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学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陽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发过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识的意根——第七识这个境界,认为这个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賴耶识他影子都沒有摸著。 
可是你要晓得哦,一个修养作功夫到了破了、转了第六识,能够到达第七识境界的人,决定可以成大师了、大哲学家了,了不起呦!智慧超人一等的。因為第七识里头有个“別境慧”,所以哲学家的思想都是这个別境慧出來的。文学家有時候的名句,那个好的文学境界自己都不晓得怎么写得出来的,那个也是別境慧里头出来的。所以啊,这个第七识是这样的,“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一切众生)日夜镇昏迷”,这个“我”识、第七识跟著你,昼夜跟著你,“鎮”字要注意,把你压住了,把你压住在那里,“镇昏迷”,所以我們的无明,智慧出不来、不能悟道,“镇日昏昏”,就是这个东西,我见、我相。 

“四惑八大(什么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烦恼都有)相应起”。这个东西最厉害!四惑、八大这些东西都是这个意根(第七识)的作用。 

“六转呼为染净依”。哎,但是你說我这个“我见”、第七识要怎么样修到无我呢?我們怎么样达到无我、把我空掉?嘿,要它的前面那个东西——第六识转了,它(第七识)也转了。它跟第六识兩个呀,阴阳兩面,这样转的。第六识转了,第六识完全分別妄想不起,变成清明在躬的時候,第七识也变成净相、干净的面了,这“我”已經干凈面了。第六意识一动、一冒火了、一起念头了,第七识马上也变成黑暗面了。
所以第六意识跟第七识它两个关系那么密切。所以“六转”第六意识转了,“呼为染净依”,“染依”就是污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污染了,外境界的污染、第七识被污染了。因為第七识它本身啊,虽然有个我见,他不会分別思想,带领它做坏事是第六识。
所以《西游記》上把这个第七识变成哪一個师兄弟呀?就是那个沙和尚,光是挑东西的,跟著后面挑。那个猪八戒是情感,猪八戒骗沙和尚:“哎哎!师弟啊,你不要听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识),不要听孙悟空,听我的!”那个沙和尚也莫名其妙,听猪八戒骗了。碰到了孙悟空(第六意识):“你怎么那么笨,又听这个老猪走了!怎么听这个感情走哇?你跟我来嘛!”哎,沙和尚又跟著猴子来了,呵!“六转呼为染净依”,他自己沒有多大的主见的。 


所以你知道,我們禅宗的六祖,你說他一个字不认识,他的那些跟著他学的徒弟們都是第一流的法师、第一流的学者,他平常听他們讲完了,他就可以給他們作结论的。所以六祖他唯识讲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圓。”
所以悟道的人,第六识先空念头、空掉了;第七识就是因上转,初初悟道,得一个清净法身的境界。现清净法身容易,这是六祖讲的,“六七因上转”。你要想把身体也转化过来,肉体四大、心物一元都转变,把五根都转变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报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识同第八阿賴耶识要证到佛果以后才变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兩句简单扼要的話,把唯识修持的道理(說明了),“六七因上转”。所以我們修凈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转呢,转这个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清凈、空转了,那么差不多了,第七识跟著转,所以“六七(是)因上转”。前五识、第八识,前五识我們不是讲过了吗?要到第八阿賴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哦,很难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圓”哪!所以第二首就讲:“四惑八大相应起”,第六识转了,“六转呼为染净依”[录音中断]……要修道了,第七识俱生我执也跟著庄严起来了,它是这样转的一个东西。 

那么,下面讲得道的時候,“极喜初心平等性”。因为第七识这个俱生我执,它同第六意识相依为命,它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菩萨登初地欢喜地的時候、刚刚悟道的時候,功夫到了三际托空,在三际托空里透出來这个別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问禅宗怎么叫“悟道”,你就是做到三际托空,那个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沒有?那个悟是般若誒!你在三际托空心量的境界里头透出了这一悟,所以才“別境”了:“啊!”这个道理。这就是悟。 
譬如說有些禅宗语录讲错了,破初关,“未参禅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态的状况,那同悟不悟沒有关系。那是說看到这个境像心哦!那我們把第六意识只要摆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这沒有什么稀奇嘛!所以见道以后啊,“见山是山……”这都是空話!

悟道,悟与不悟,禅宗这一悟——“慧”透出來的。但是要这个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达了清明,这个中间透出了这一点慧的觉性,叫做“悟了”。不是說你們拿著某一个清明的境界,抓著这个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吗?所以我們上午讲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讲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过,要特別注意! 
所以第七识,初地菩萨得道的時候,登达欢喜地。其实初地的欢喜地啊,就是四禅八定初禅定功夫配合的。所以初禅呢,“定生喜乐”。“极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萨一登地,见到自己空性的時候,初地登欢喜地,我见沒有了,我相沒有了,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极喜初心(发起)平等性”。

但是,换句話說,我想在座好几位都有这个经验,当你用功好的時候,心境很和平的時候,自己好像的确沒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会生气,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可怜、都很可爱的,慈悲心会起來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这样叫做无我吗?沒有哦,还早哦!初地菩萨登地,刚刚见到了无我的这个平等性。真正达到无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恒摧”,到达第八地菩萨,拿我們刚才以禅宗比方,到达破了重关的時候,“无功用行”了“无功用行”很难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里头游泳也好、你去打滾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开車也好、登山也好、滾下來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有定有慧,“无功用行”。 
所以我們晓得,像禅宗的祖师赵州和尚,大禅师,八十几了,还到处找明师、访道。所以“赵州八十尤行脚”,到处参访善知识。当然,他是方便讲的話,人家他问:老和尚,你是大祖师,八九十几了,还在外面跑什么?——为了这个要打成一片哪!此心还沒有打成一片禅宗所谓打成一片,还沒有到达“无功用行”。你还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个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来了。
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沒有道,这个道你說还值什么钱嘛?不值钱了!所以菩萨到第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动地”,不退转了。
沒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还会退转哦,还会退到六道轮回里头去哦,还在那里转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不动地才可以不退转。但是到这个時候是“无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无往不是道,无一不是禅。到这个時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无我”。“无功用行我恒摧”,永远真正无我境,人无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破除了人无我,法无我还沒有到达完全干净哦。 
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真做到法无我的時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萨,进入了如来地、佛地了。那么还有我沒有我呢不起,还有我,这个我是什么?佛的大慈悲,千百万亿化身,一切处度众生。所謂“他受用”,这个我啊,一念一动,这个“我”念一动:“哎呀,我要救这个人!”这一念一动,就化身出去了,变成“他受用身”,这个化身教理上也叫做为“他受用”——为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动作为了帮助你,乃至打你骂你一切等等,爱你、笑你等等,为了“他”。
所以佛菩萨的境界,化身千百万亿,这个身,像釋迦牟尼这一生,来教化我們这个世人,这一生的釋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为我們一切众生。这个“他”指我們其他的一切众生。所以成佛有我,这个才是大我,这个才是真我。所以佛一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来了,还是有“我”。
所以难懂吧?所以修行之难吧?先要无我。后来的真我,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真我是《涅槃經》上讲:常、乐、我、净,这个我。这个我是如来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所以“如來现起”,现量境要起就起。看这个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以三十二变化身,救度这个世界。岂止三十二?他在密教里头,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所謂正法明如来、準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变化。这些身有時候变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謂綠度母、紅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時候又变成“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說法”。

观世音菩萨何以有如此的功德?因为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来”,正法明如来化身在这个世界是观世音菩萨,同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来。一些化身就是如来的境界,“現起他受用”,为了众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这种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萨、到佛地,这个我是真我的成就,常、乐、我、净了。 
第七识,我們也交代了。 
附 大随烦恼八个:
一、不信:
不信者信之反,不信因果,诽谤圣贤,[心秽为性,堕依为业。] 不信就是对三宝的实、德、能不能信受。 
二、掉举:
神魂不定,妄想纷飞,[令心于境不寂靜为性,能障行舍及止为业。]掉举就是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境。“掉”即是前现的境不见了,“举”即是回忆起去过的事。

掉举有散心与定心两种:比如修定者靜坐時回味过去的乐事···这就是散心掉举;如果修定者已经修进三禅,因为对二禅记忆犹新而回到二禅,这就是定心的掉举。

掉举与掉悔的区別:
掉悔是“五盖”之一,对所做的错事內疚而懊悔不已,于是常常回忆起它,并且生起难过之心。因为“掉悔”有悔恼,心苦就无法入初禅,所以掉悔属于五盖——初禅障。

掉举则是回忆所乐境,是乐在其中。所以掉举時,心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所贪爱的定境——初禅乃至四禅。所以,掉举属于定障——入定不自在。

掉举与散乱的区別:
掉举是回忆往事,不但专心而且会重复。散乱不会重复也不专心。
三、昏沉:
神志昏昧,无所堪能,无所肩任,使身不得轻安,而心不得入观。昏沉就是神志昏暗,沒有足够的心力专注于所观境。昏沉并非睡觉。
四、懈怠:
不精进为善,不努力断恶,[懶惰为性,能障凈信,墮依為业。]
五、放逸:
放荡纵逸,不防恶修善,[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放逸就是不警觉烦恼之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造业。懈怠是懶惰不作。放逸则是因貪嗔痴烦恼的驱使而乱作。
六、散乱:
散者分散,乱者扰乱,[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散乱是妄想纷飞,流散杂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散乱是因为失念而引起的。
七、失念:
失念是失去正念,邪念增長,[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失念是沒办法清楚地保持其所观境。
八、不正知:
知者知見,知見不正,邪見增长,[于所观境谬解为性,毀犯為业。]不正知是不知自心应安住何处,不知如何是好。



心机机心,术尽伤人;

天上天下,惟一止正。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走进乾一文化,四步带你回家!



第一步:️明理悟道(需明师指路)。

借经义、法理之灯光,照破无明黑暗从而实现内思破愚,恍如神明再现。



第二步:实修证道(需身体上路)。

乘修法、禅定之渡船,加速能量回收从而实证归根复命,犹如精神守一



第三步:传承弘道(需自己彻悟)。

依大道、真义之神力,弘法渡人渡己从而实现和光同尘,真如大通无碍。



第四步,回家之路(在放下之处)。

安身心,正定之归途,正见正业正定从而实现自在解脱,红尘空门穿越。


回家诀

  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请长按关注👉走进乾一文化学习平台,让生命从此开始蜕变!

点 击  以下 历史好文   

回春术-睡卧功(秘藏)

陪床保姆……

疗愈自己实操

“思考” 瘾

“我”=角度,“道”=0

“超人”是怎样炼成的(秘)

特异功能说

已经等你上千年!

一点除百病

穴道经脉通生死(藏好)

看图,视力快自查!

剥去宗教外衣的中国“神”

为何杂念多?咋办?

无论遇见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平静

辟支佛 . 入定误以为死了

身体链接冥想法

观心开悟法

阳气改命运

身体的警报-情绪

修行 | 真正的贫穷不是没钱,是没福报

40穴位按摩治病

真要修道,必先开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