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北京消失的不止是城墙,还有这些!收藏留个念想

2017-04-07 最爱大北京


如今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高楼大厦不断崛起,宽阔的道路千条万条,当人们欣喜万分的时候,有些东西却永远消失了。。。


消失的地标建筑


明城墙


历史上北京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17年(1419年),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域,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全长40公里。20世纪50至60年代,城墙大部分被拆除,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约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


城门、寺塔


安定门


安定门,又名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1969年,安定门城门及箭楼被拆除。


崇文门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1966年崇文门城楼被拆除。


朝阳门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50年代,城楼及箭楼被拆除。


地安门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分别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西侧,长安街因门而得名,1912年12月,为便利通行,将长安左、右门汉白玉石槛拆除,1913年1月长安街正式通行。此门于1952年拆除。


庆寿寺双塔


庆寿寺双塔原址在北京西长安街上28号,即电报大楼西。该寺创建于金代,1954年在拓宽西长安街时拆掉了双塔。


消失的味道


烫面饺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能看到挑着担子的汉子走街串巷在卖烫面饺,担子的一边是千层箱,汉子边包边蒸边卖,速度飞快,擀皮包馅非常利落。但是利润低、上手难,加上胡同的不断被改造,使得这门手艺渐渐失传了。


清酱肉


清酱肉来自“猪肉杠”——过去老北京管卖猪肉的铺子叫“猪肉杠”。“猪肉杠”以东四一带的“猪市大街”最为有名,其中位于现在朝内菜市场把口的普云楼把清酱肉做得最好。猪肉颇有鲜味,吃起来肥而不腻、润而不柴、酱香浓郁。所以这所谓的清酱肉,“清”就是什么都没有,“酱”就是黄酱。

1952年以来,由于时断时续的生猪供应困扰着酱制品行业,清酱肉也因此停产,所以至今也就失传了。


蒸而炸


“蒸而炸”类似于大饺子,但要有褶儿,形如元宝。老北京还有道小吃叫炸羊尾,它是由西来顺首创,但却是东来顺做出的名气,就是因为东来顺做了改良。 西来顺直接用的羊尾油制作,但这吃起来太过油腻,于是东来顺就用豆沙为馅,炸成羊尾巴的形状,上点白糖,吃起来又酥又甜又软,于是就很受欢迎。


果子干


在民间,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手持两只铜冰盏,上下颠动,敲出有节奏的响声,十分引人关注。果子好吃归好吃,但终归还是由于街上小贩在制作果子干尤其是柿饼的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国家在1953年明令禁止了制作果子干,于是这款小吃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甑糕


很多人都误解甑糕是源于陕西的小吃,其实陕西甑糕是用花盆蒸的,该叫“盆糕”。北京的甑糕类似元宝状,吃起来的口感是爽口、筋道、口味多变。但是由于制作甑糕的小摊贩卫生条件极差,所以在1953年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制作甑糕,于是甑糕也就失传了。

当然,除以上几样,还有一些小吃也消失人们的视线中,知道的,您不妨说说看。


消失的吆喝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69lajsf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卖糖葫芦

旧时的老北京胡同里,一听到有人叫喊,“哎,好脆的枣儿唉,这葫芦枣儿好吃又好看,这郎家园的枣儿甜、枣儿脆,这小酸枣儿酸,过了这个枣季儿啊,您就得等明年!”的声音,准知卖糖糖葫芦的来了。如今,卖糖葫芦没有这吆喝声了。


卖雪花酪

卖雪花酪(土制冰淇凌)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激凌!”“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热水白:糖桂花多!”如此的吆喝.,小孩听见嘴馋的不行,嚷着大人掏钱买。  


卖西瓜

过去,老北京卖西瓜也要吆喝几嗓子,这吆喝声,听起来特有味道。西瓜商贩是这么吆喝的,:“斗大的西瓜,船儿大的块哎!”路人一听,这瓜大,得瞧瞧去。


卖烤白薯

现在卖烤白薯的商贩都干杵那儿,过去,可不这样,卖烤白薯也得吆喝,这吆喝声,不是直接吆喝:“谁买烤白薯!”,而是吆喝:“锅底来!栗子味!”您瞧,这吆喝声更能引人注意。

老北京的吆喝声,还有很多。如:卖切糕的吆喝“小枣——切糕”;卖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卖鲤鱼的吆喝“活鲜——鲤鱼”;卖糖三角的吆喝“三角——炸焦”;卖驴肉的吆喝“香烂——驴肉”等。


消失的老字号




“四大恒”钱庄

“四大恒”即是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乾隆年间,浙江慈溪董姓人氏在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开设了四家钱庄。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现银全被侵略者洗劫一空。从此钱庄一蹶不振,只好关张了。


张顺兴刻刀铺

创办于清晚期,前身叫张记小铁作坊,创办人张正新,籍贯河北冀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改“张顺兴刻刀铺”的招牌,出售些刻刀、镊子等工具,于20世纪60年代关张。


前门“八大祥”

位于前门和大栅栏一带,有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称为“八大祥”,即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广盛祥、祥义号、谦祥益。始建于同治年间,谦祥益在建国后改为北京丝绸商店。现仅存瑞蚨祥一家老字商号。


消失的绝活


锔碗


过去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见到一些肩挑担子的手工匠人,专门修补瓷器的,北京人管他们叫“锔碗儿的”。世人所知道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碗这一行当里出来的。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仍然能看到挑着一副担子,走街串巷的“锔碗匠”,如今这门传统老手艺也就几乎绝迹了。


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吆喝。过去糖人很便宜,儿童很爱玩。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很难觅其踪迹。


消失的湖泊、河流


太平湖


太平湖在北京新街口豁口外,因其地名太平庄得名。1971年,太平湖在“深挖洞”的号召中堆土如山,随后推土机将这里夷为平地,建为地铁修理厂。


菱角坑


菱角坑在朝阳门外,它三面环水,西依护城河。1961年,菱角坑被填平,取代的是木箱厂和起重机械设备厂。


泡子河


泡子河在东城区建内大街南部,此段长河原为通惠河在北京城里的一条支流,水流长达五六千米。1951年后,在治理泡子河工程中,逐步被填埋,直到1957年全部消失。



消失的学校

中国大学


1912年在北京创办,学校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且建校伊始就有附属中学,1952年附中更名为北京市第29中学。


燕京大学


1916年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于北京开办的大学。1951年 ,教育部接管燕京大学。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


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1913年由天主教名人英敛之先生创办,最初的地址在香山静宜园,1917年冬天,辅仁社停办。1925年,复办,1952年院系调整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消失的地名


孟端胡同


11年前的一天,北京西城孟端胡同里的最后一盏灯灭了。以后世上再无孟端胡同的存在了,周边的几十条胡同也随之在北京地图上永远地消失。

孟端胡同在北京城成千上万条胡同里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在这个胡同存在的几百年里,住过王侯也住过寻常的百姓。


墙缝胡同


墙缝胡同,又称翔凤胡同,在前门地区,是位于西打磨厂和崇真观之间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老北京有句歇后语: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冒儿呀!说的就是董德懋诊所,10前,这里开始拆迁。如今墙缝胡同和董德懋诊所已经没有了,已被草厂三条街道所取代 。


崇文、宣武


2010年崇文、宣武分别至合并东城区、西城区,之后再无崇文、宣武之称。

其实,不只是崇文、宣武、孟端胡同、墙缝胡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它们一起消失地名还有很多、很多。

如新街口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七条,新街口胡同,新街口小三条,校场口小二条、小三条、小四条、小五条、小六条、小七条,西校场胡同,中校场胡同,东校场胡同,怀朋胡同,潜学胡同,朋奖胡同,时刻亮胡同,长青胡同,大铜井胡同,后坑胡同,红园胡同,寿屏胡同,泉阳胡同,东新开胡同,有果胡同,珠八宝胡同等。

古老的北京城,

消失的东西远不止这些,

虽然楼高了,路宽了,

但老北京的味道却少了些许。。。



文:陈开善 图:俞升昇

大家都在看

▶️最新发布!2017年4月10日至2018年4月8日 尾号限行日历!还有比限行更重要的……


▶️超级实用!北京人的看病宝典!生病该去哪家医院?哪个科室最强?哪里有好中医?


▶️豁出去了,敢公告就不怕监督!北京今年要完成30件大事!年底大家看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