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坊们,东单的大华 要回来啦!还记得从前的好时光吗?

最爱大北京

如今在咱北京,电影院可谓遍地开花,几大著名院线连锁竞争,其中一家若在某商圈扎根,其余几家也必然会在其周边布局,影迷观影,可谓方便至极。


图源  图虫


遥想当年,北京城区还没这么大,四九城内的电影院拢共就那么几家,西单的首都,西四的地质礼堂和胜利,崇文门和天桥、广安门等地也各有一家......



还有一家最著名的,就是东单北大街的大华。可惜在2008年,因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大华影院关门停业了,无数老观众为此都唏嘘不已,十分伤感。



如今,当时间来到2019年,大华电影院终于将实现亮相重张,只不过换了个新名字——“大华剧场”。



不仅是大华,前文提到的西四原胜利电影院,将变身北京第一家非遗剧院,专门上演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表演类项目,更有艺术名家登台献艺。



估摸大华在化身剧场回归后,也将走相似的经营路线,当年影院行业的这些老牌竞争对手,如今改头换面后,又将“相爱相杀”呐!


"

无论如何,大华总算是回归了,如今看惯了IMAX的观众们对于这家影院可能相当陌生,殊不知在当年,大华可是至尊地位!

"


大华电影院

银幕欢悲    流金岁月


大华影院的前身是光陆影院,是台湾人吴佩然经营的大陆电影有限公司,于1927年2月,租用米市大街北平基督教女青年会大堂,开始放映电影。



1930年9月,影院改名为光陆有声电影院,上映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歌女红牡丹》海报


后因女基督堂租金过高,公司又召集部分新股在东单北大街西总布筹建新址,1935年夏天落成,光陆影院随即迁入。



1945年底,正式更名大华电影院。开幕时首映美国米高梅公司出品的《风流王孙》;1947年首映前苏联第一部彩色神话故事片《宝石花》;1947年8月14日首映彩色电影《彼得大帝》,轰动老北平。


电影《彼得大帝》海报


建国后,大华影院曾经成为军区文工团的排练场,曾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免费给孩子们放电影。



1972年,大华改造成宽幕电影院,首映朝鲜宽幕电影《卖花姑娘》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卖花姑娘》剧照


此后,大华电影院放映三部日本宽幕彩色电影《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连续放映8个小时,那是北京第一次放映宽幕彩色电影,可谓是一票难求。


《山本五十六》剧照


1978年大华电影院放映日本彩色电影《望乡》和《追捕》,再次引起轰动。


《望乡》剧照


1983年连续在大华放映《少林寺》一个月,场场爆满,“功夫皇帝”李连杰从此家喻户晓。


《少林寺》剧照


那是一段流金岁月,大华和其它影院一样,大厅大堂内悬挂着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谢芳、王晓棠、王心刚等“新中国22大明星”的照片或剧照,让人一迈入影院大门便流连忘返。



和如今的小鲜肉、流量女星相比,这些老艺术家在颜值、外形上毫不逊色,而演技和表现力则更是毫无悬念的碾压之,如此风华绝代,过了就不会重来!


孙道临先生的银幕形象


1988年,大华影院增设录像厅、台球厅、电子游艺厅、舞厅、招待所等设施,电影厅安装了四声道立体声系统,更新改造为多方位文化娱乐场所。


1990年,大华建成京城第一家附带小型豪华放映厅的专业影院,叫“新梦影视厅”,只有86个座位,采用美国最先进的音响设备。



1992年,大华电影院把二楼观众休息室改为歌舞厅,20元的票价,容纳200人,几乎天天爆满,跳舞者要从西总布胡同东门进出。


1993年,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在大华影院为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的国产影片《香魂女》举行庆祝会。


《香魂女》剧照


整个90年代算是大华影院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后来的那些国产贺岁喜剧,一经上映,大华门口排起的长队都足够震撼。



首映式、明星见面会、老影片回归、大片独家超前上映,大华在那个年代用独特的影响力,培养着影迷的“黏性”。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资本注入,大量院线进入市场,观众们有了更新的选择,大华以及其它老式电影院的效益开始滑坡,终于,在2008年,大华停业了,曾经的门庭若市,一去不返。



如今,大华回来了,大家也一定都盼着记忆中的那个老东单北大街,东单路口能够一并回归吧?


东单
低调内敛的商业街区

自古以来,与西单和王府井鳞次栉比的知名店铺、红火买卖相比,东单一直都是小门脸、小买卖唱“主角儿”,虽然不那么“高大上”,却更接市井地气儿、民生烟火。



这里有国营面馆的担担面,星月楼的热炸糕。



有东单文化用品商店里形态各异的转笔刀、铅笔盒;有春明食品店好吃的糖果、饼干。



有苏州胡同的粮行同日升。



有前身是东单信托商店的东单百货商场,谁在这里买过“俄罗斯望远镜”?


图片来自微博:北平心


有长城摄影器材店的“傻瓜”照相机。


图片来自微博:北平心


以及东单粮油食品店香喷喷的崂山火烧。


图片来自微博:北平心


在90年代初,隔壁的王府井被东城区政府定名为“金街”,东单自降一格,成了“银街”;有人替东单鸣不平:东单可不差,不仅不差,东单的历史简直不要太丰富!



东单
牌楼和牌坊的风烟往事


早年间,东单是有牌楼的,名曰“就日”,上世纪50年代为了扩建马路,牌楼被拆除了,不过“东单牌楼”的地名,却被老北京人津津乐道,也就是近些年没人再怎么叫了。



东四牌楼曾经见证了“两起刺杀”和“一把大火”,光看这些字眼,就够惊悚吧?



“婊子牌坊”名堂多


1900年,中华大地上反洋人、反教会的呼声震天,遍地都是义和团。洋人和义和团民互殴、打群架的消息隔三差五就会蹦出来,民族矛盾已达激化。



1900年6月20日上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一行人在东单北大街的西总布胡同口与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的巡逻队发生冲突,克林德当场被杀。



“克林德事件”给了八国联军入侵的口实,随后庚子国难降临。


德国公使克林德


娄子已经捅了,总得找人来“擦屁股”,慈禧和光绪逃出京城,一路向西;差遣李鸿章从广州北上与八国谈判,克林德夫人对丈夫的死不依不饶,谈判陷入僵局。



说来也巧,当时的“名妓”赛金花曾随丈夫洪钧出使德国时,与克林德夫人相识,李鸿章赶紧托宫女找到赛金花寻求帮助。


赛金花(左)


赛金花劝克林德夫人为丈夫建牌坊,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重大,克林德夫人与瓦德西最终同意。



立牌坊被写进《辛丑条约》第一条,1903年,克林德牌坊在东单路口建成,醇亲王载沣代表清廷前往碑下致祭。



事后来看,很多人的命运轨迹都因为这次事件发生了改变。


赛金花成就了民间“妓女救驾”的传奇故事,大家茶余饭后的“话佐料”里,又多了一出“婊子牌坊”。



击杀克林德的恩海,本被慈禧封为功臣,却最终落得被枭首示众。



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在签完《辛丑条约》这人生最后一纸“不平等条约”后,不久便瞑目而去,“卖国贼”的骂名,一直背到了今天,堪称历史第一“背锅侠”。



当然,改变最多的还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注定了它的行将就木,不久后就大限将至。



至于那座“克林德牌坊”,记录着北京蒙受的奇耻大辱,从1903年到1918年,一直立在东单北。



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民众庆祝“公理战胜强权”,便拆了它改建为“公理战胜牌坊”,移至中央公园。


春天里的那把火


赵家楼,位于东单北,这是历史课讲到“五四运动”时,会被老师反复提及的一个地名。



因为那场扭转时代命运的运动,那把被瞬间点燃的民族愤怒之火,被后世所熟知。


影视作品里的赵贞吉


在明代,这里本是隆庆朝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的宅邸,因后花园假山上的廊亭似楼,故名赵家楼。


曹汝霖


民国时,这里成为了段琪瑞政府外交总长、时任交通总长的曹汝霖的府邸。因早年在日本留学,又是“灭亡中国二十一条”谈判的参与者,曹汝霖和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一向被视为著名的亲日派人物。



1919年5月4日上午,当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学生们纷纷从窗户翻入曹汝霖府邸后,没有找到传说中正在开会的曹汝霖、陆宗舆二人。


而正在曹家的章宗样则被学生们群殴痛打,愤怒之余,学生们点起一把大火,将赵家楼烧了个干干净净。



随后,军警灭火、逮捕学生的举措已经无济于事,“五四”运动的熊熊大火迅速蔓延整个中华大地。



解放后,曹旧宅被全部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新楼房,成为了国营招待所,后成为赵家楼饭店。



1984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65周年,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和共青团东城区委联合在赵家楼胡同1号的东院墙上镶嵌了一块“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旧址”铭牌,以为永久纪念。


2002年5月1日,赵家楼遗址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煤渣胡同口“锄奸记”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避居上海的原民国财政部长王克敏被日军任命为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行政院长。



王克敏来到北平后,在中南海怀仁堂宣布“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卖国的宣言,发表了伪政府的组织人员,并公布恢复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



吃喝嫖赌劣迹斑斑的王克敏,在当了汉奸后卖国行为不断,因此他就进入了国民党北平军统站的“黑名单”。


淫乱过度两眼畏光,常年戴一副墨茶眼镜,王克敏人称“王瞎子”


1938年3月28日下午1时左右,开完会的王克敏车队出现在今东单北大街的煤渣胡同附近,被埋伏多时的军统天津站站长陈恭澍候个正着。



陈恭澍抬手摘下帽子,刹那间,几支枪组成了一个火力网射向王克敏。瞬间,汽车被打成了筛子,车里的人全部倒下。



可惜的是,王克敏没有被击毙,但是由此落下心病,整天疑神疑鬼,很快辞去了伪政府职务。



细数东单发生的这三起“暴力”事件,从清末延续到民国年间,算是记录了华夏民族触底反弹的一段岁月。


而东单的传奇,远不止这些


东单
“春风不止十里”的协和医院


因为冯唐的小说和热播电视剧,地处东单的协和医院近年来人气飙升。



当然,其实不借助这些外力,协和医院照样牛的一塌糊涂,称其为中国最好的医院,毫无争议!



协和医院前身是1906年,伦敦会与其他5个教会在京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买下协和医学堂,用12.5万美金购得原满清豫王府房产,改建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启了一段属于近现代中国医学的传奇历程。


前协和医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


“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在协和医院被揭开;生理系主任林可胜创办了《中国生理学杂志》,使中国生理学与世界同步。



协和第一位公共卫生学教授美国人兰安生在中国呆了16年,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他的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永远记存于中国公共卫生历史。

建国后,虽几经风雨,可协和医院的“扩张”速度依旧令人乍舌,如今“版图”面积已经横跨整个东单路口,在北京的诸多三甲医院里,协和医院是领跑者,这里的号是公认最难挂的。


东单
从“跑马场”到“飞机场”

1949年,国民党守军决定从北平撤离,为此专门在东单西南角的阿巴泰府邸,建了一座机场。



其实早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除同仁医院外,崇文门内大街西侧所有建筑被拆光,成为八国联军军队操练、打马球的地方,称为跑马场。



阿巴泰的府邸后来成为奥地利兵营,当时,老百姓把这里叫做“东大地”。



日本占领北平后,这里成为练兵场,后来日本战败,很多日本人急于回国就在这里出售带不回去的家当,北平老百姓也跑来设摊儿卖东西,逐渐就演变成“东大地集市”,很红火。



1948年,美军与国民党官员离开北平前,也在这里出售大量用品,就在这一年年底,傅作义下令把东大地的商户赶走,用苇席把东大地围起来建成临时机场,这就是当年的“东单机场”。



东单机场最后一次起飞,是在1949年1月23日,在4天前,傅作义签署了和平解放北京城的协议,蒋介石随后致电傅作义,请他为中央军少校以上军官放行。



于是,在23日的清晨,国民党中央军第19军军长李文等200多军官,在东单机场乘两架飞机飞往南京。当时解放军已完成了对北平的空域封锁,不过对这两架飞机也给予了放行。



东单
“沈崇事件”与东单公园


东单公园是北京市民喜欢去的地方,舒适、娴静。您可曾知道,《辛丑条约》签订后,这里曾划入使馆区,成为外国驻军的练兵场。



1946年12月24日圣诞夜,北京大学先修班十八岁女生沈崇,途径这里时突然被两个美国兵架住,遭到非礼,后来经工人孟昭杰帮助才得以脱身,这就是“沈崇事件”。



当时北京大学训导长陈雪屏想息事宁人,但事件还是引发了全国学生运动,更激起国共之间的激烈斗争,有人说沈崇是延安派来的“特务”。



经查明,她是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后代。父亲时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处长,她本人则由胡适推荐进入北大学习,这才使别有用心者无话可说。



这次事件引起的全国性学生运动,是引发国民党政府最后溃败崩盘的重要契机,历史学家金冲及先生称它为,中国历史上的“转折年代”。



1955年,为整治东大地摊贩乱象,政府将这里的货摊迁到隆福寺市场,把这片地区建成东单公园和东单体育场。



东单
“全民健身房”东单体育场


紧邻东单公园的东单体育场也是声名赫赫。想当年,能在这里踢足球是件很时髦的事,金志扬、史万春、孙洪年、梁振声,这些老一辈足球名将都在这里驰骋绿茵场。



每到周日上午,这里会有两场足球比赛。协和医院球队,全是医生和教授;中国戏校球队全是梨园名角,踢美了直接在场上翻跟斗。



1963年,体育场改建,白天免费向群众开放,下午四五点后成为业余体校的训练基地,前国脚李辉、前国家女足教练商瑞华,篮球国手张卫平、梁馨等都曾在此训练。


当然,东单体育场最大的“玩家”肯定是北京体育“名记者”孙保生了,做为中国街头篮球的先行者,很多球迷甘心掏钱买票看他打球,正直的“保爷”在体育圈、媒体圈子里都颇有威望。



小北读中学那会儿曾在东单打过“街头篮球”,也踢过“铁笼足球”,回想起那段时光,当真是年华似水,有这些记忆的亲,应该不在少数吧?



可惜的是,随着华诚大厦、广发银行等建立,体育场被“蚕食”不少“领土”,越变越小,就成了今天的东单体育中心的样子。



如今日落时分的东单篮球场,号称是中国的洛克公园,北京街头篮球的圣地。



东单
“法式”菜篮子东单菜市场


曾记否,当年的北京有著名的四大菜市场——西单、崇文门、朝内还有东单,这里面,东单菜市场的资格算是最老的。



一百多年前,临近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东单菜市场,拥有英文名称“EastMarket”(东市场),由法国人管理,是当时京城少有的“高档购物中心”。



这里最早已“卖鱼”出名,称为“东单鱼市”,兼有蔬菜货摊及酱豆腐、金华火腿、南京板鸭等各种货。



解放后,建起固定大棚,起名叫“东单菜市场”,大棚内蔬菜、鱼肉齐全丰富。



后来菜市场内隔开空间,开设了“东单食堂”,买完菜的人累了,可进来歇歇脚,喝碗豆汁儿、炒肝,吃点糖油饼、油条。



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东单菜市场就是老百姓们改善生活的必选地点,来这里挑选鸡鸭鱼、肉蛋奶以及新鲜蔬菜,拥有如今去大型超市或在网上购物所体会不到的乐趣和幸福感。



90年代为了建东方新天地,整条东单二条胡同都拆了,菜市场没了,直到2015年,菜市场在和平里重开,人们称它为“超五星级菜市场”。



东单
观影乐趣   不止大华


说起当年看电影,东单孩子的选择可是很多,不止有大华,比如儿童电影院推出的日本电影周,就很火爆。




还有青艺剧场,是中国青年艺术剧团演出的“主场”。可晚场的观众,基本都是成年人。



在2017年底,东单路口南北两侧的过街天桥进行了改造,连同西单路口北侧的天桥,长安街沿途的这三座大型天桥的风格终于实现了统一。



统一,这或许是越建越潮的北京城带给小北这代北京孩子最大的一个感触,或者说是困惑,如今的北京哪哪都是高楼大厦,都很“统一”。



既然如此“统一”,那么曾经的东单,肯定是不会再回来了!咱就盼着将来的生活越来越好就行了!



整理/壹月陆日

大家都在看

▶️霸屏了!北京理工大学,好样的!


▶️穿越700年,看北京市行政中心曾经都在哪里办公?


▶️32岁姑娘婚前罹患大肠癌,只因她隔一天就吃这个!


    Read more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