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18)
互济会也称济难会,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互助性组织。1929年5月,庐江七架桥区委建立后,庐南地区的群众组织蓬勃发展。同年12月七架桥区互济会组织普遍建立。凡同情革命,愿为互济会工作者,不论社会成分与出身,均可吸收为会员。在党组织的号召下,一些中小商人,甚至富农、地主也参加了互济会。互济会的任务主要是慰问红军、伤病员和烈军属,照顾人口多劳动力少及生活无依靠的老弱残等特殊困难户,并进行政治宣传。
1931年春,孙仲德(孙家骥)与合肥地区党组织取得联系,并以三河商人自卫队(又名商装队)分队长身份,在舒城、庐江、合肥交界地区建立了一个党的外围秘密组织——舒庐合地区赤色互济会,自任主任。通过互济会的活动,扩大党的影响,配合党领导的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3至5月,鄂豫皖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队实行了野蛮的清野政策,把红军活动区域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劫掠一空,焚烧民房不计其数;还实行封山、烧山等毒辣手段,企图断绝红军、游击队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红军困死、饿死在大山里。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下,皖西苏区(六安十区)的一支红军转移来到合肥西乡大潜山地区活动,后勤给养困难。为解决部队困难,合肥中心县委指示周味韶与回乡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张璋一起,成立了雷麻店互济会,开展募捐活动支援红军。互济会员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每月筹集经费二三百银元,保障了这支红军的后勤给养。
1932年春,庐江县互济会在庐南董家祠堂成立,郑秉衡任会长。县互济会下辖多个分会,仅七架桥区地区就有会员320多人。凡有中共支部的地方,就有一二个互济会组织。经党组织教育,实际工作表现积极、确实忠诚可靠的互济会会员,可吸收其入党。互济会通过土地斗争中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以及发动群众自愿捐款等渠道,筹集互助资金,救济困难群众,支援苏区红军。互济会的建立和互助互救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红军,对团结人民、鼓舞斗志发挥了积极作用,巩固了党在群众中的根基。
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党规党纪小课堂(18)|支部书记请注意,这六项可从党费中列支!
点点关注不迷路↓↓
看完记得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