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1937年7月20日,前中共无为县委负责人张恺帆等经组织营救,从国民党苏州监狱获释出狱,10月,张恺帆、林李明、林若冰、陈理4人到南京市与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取得联系,张恺帆奉命返回无为,着手恢复和建立无为地区的党组织。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重建长江中下游地区党组织的指示,派李世农到达无为,会同张恺帆等成立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以恢复和建立皖中地区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活动。皖中工委直属南京八路军办事处领导,下辖无为、巢县、庐江、舒城、桐城5县。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统一战线,组织群众抗日,发展人民抗日武装。
中共皖中工委成立后,通过政治考察,首先在无为县恢复了一批土地革命时期入党、后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党籍。1937年11月,建立了由胡德荣任书记的中共无为县工作委员会(简称“无为工委”)。同时,积极向巢县、庐江、舒城、桐城等县开展工作,先后同各县地下党员接上了组织关系,吸收了少数优秀青年入党。
1938年初,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宗仁指挥部队在津浦路南段抗战,将安徽省政府由安庆迁至六安。中共中央根据此情,及时发出“关于开辟大别山工作”的指示。中共中央长江局派一批党政负责干部到六安,于同年4月成立了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由彭康任书记,李世农任组织部长。安徽省工委成立后,对长江以北的皖中和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将由曹云露组建的安徽工委改为寿县中心县委,将李世农组建的皖中工委改为中共舒城中心县委。中心县委主要任务是:抓紧时间恢复、重建各县党的组织,通过社会各种关系建立党领导的各界抗敌协会,开展抗日总动员的宣传活动,大力组织和发展地方抗日武装。领导无为、巢县、庐江、舒城、桐城等县党的工作。
庐江、巢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1938年4月初,新四军第四支队进入舒城县后,又分别向庐江、无为、巢县进发。在东进途中,第四支队通过开展党的工作,促进了一些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在舒城中心县委的领导下,至1938年秋冬,庐南已建立沙溪、虹安桥、大凹口、杨桥、马家畈、朱院、瓦屋店、盛湾、马家小院、法云庵、邢破院等11个支部,党员发展至300余人;庐北已恢复和建立油松、麻石桥、黄田埠、夏田埠、五里墩、朱田埠、张家墩、高家板桥、大孙家、郭田埠、一百六十亩、小庄子、白路丘、盛家桥等14个支部,党员发展到200余人。至1938年底,庐江各地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1939年3月,舒无地委决定,将庐江工委改为中共庐江县委,书记胡昌耕(后王心波),委员先后有孙湘、桂林栖、李岩、郑曰仁、张平(张光久)。县委设立组织、宣传、青年等部门。组织部长张平,宣传部部长先后由孙湘、桂林栖、郑曰仁担任,青年工委书记李岩。县委机关设在黄泥河盔头畈一带,后迁至东汤池。中共庐江县委的建立,标志着庐江县党的组织机构已经健全。
1938年7月下旬,奉舒城中心县委指示,舒政海、罗希林领导的巢县抗日人民自卫军游击大队(巢抗大队)来到巢南地区,与共产党员魏兆雨汇合,成立了中共巢南工作委员会,魏兆雨任书记,同时组建了巢南行政办事处,舒政海任办事处主任,在巢南地区代行政府职责,为党在巢南立足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铺平了道路。1938年9月,根据中共安徽省工委的指示,时生、茅堃等人在巢北黄山小殷洼组建了中共巢县特别支部,12月,改为中共巢县县委,书记鲍有荪,组织部长纪正,宣传部长时生,隶属中共皖东工委领导。巢县县委是抗战时期在皖东恢复建立的第一个县委组织。至1940年底,巢县县委在巢北先后建立了巢一、巢二、黄山中心区委、夏阁、黄山、柘皋、含山、沿湖等8个区委组织和24个党支部,发展党员500余人,党员和党组织遍布巢北乡镇。
各地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领导广大民众抗曰,建立抗日武装,扩大了党在民众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