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5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亡华计划彻底破产。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和不断延伸,加之国际局势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把对华的战略作一些调整。一方面,他们停止了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采取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逐渐将其注意力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另一方面,他们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这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由于日本的诱降,加之惧怕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壮大,他们反共和对日妥协的倾向明显增长。安徽的桂系也由以前的联共抗日、抗衡蒋系转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处逮捕进步人士,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安徽的上空乌云密布,合肥地区的形势也非常紧张。由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和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了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新四军派出队伍,依靠群众,相继建立根据地,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壮大人民力量。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第二师于1941年3月18日在天长县赵庄召开了全师政治工作会议,会上决定抽调部分武装配合地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当时淮西地区是敌占区,因此师部决定派部分部队到淮西去开展游击战争,以巩固津浦路西,保卫路东中心区,从而扩大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由于第六旅第十八团一直都活跃于淮南铁路两侧,对淮西地区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当时便派第十八团四连到淮西地区的寿县。主要任务是:尽一切力量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及时侦察国民党顽军动态,报告旅部;积极发展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打击侵略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年6月,杨效椿奉命带领第十八团二营四连挺进寿东南地区,开辟淮西抗日根据地。第十八团四连共有50余人,30多支枪(其中有1挺轻机枪),连长汪制均。原寿县县委领导成员马曙、杨刚等20余人也一同前往。为了统一领导,协同作战,成立了一个临时性领导机构——淮西军政委员会,杨效椿任书记,马曙、杨刚等为委员。
寿县的斗争形势十分紧张复杂,环境异常艰苦。寿东南地区的东北面是日伪占领区,日军南以合肥、北以淮南煤矿为中心,并在下塘集、水家湖、孔店等重要集镇设立据点,派日军重点把守;另外还在其它各集镇进驻伪军,以控制淮南铁路这条交通线,保护设在寿县城内的汪伪县政府。东南面是国民党顽军占领区,桂系第一九二师驻吴山庙地区,另派地方自卫团分驻于瓦埠、小甸集、李山庙、古楼岗等地,并在大顺集设立了湖东办事处。
整个寿东南地区壕沟纵横,碉堡林立。但就在日伪和顽军势力范围的交界处,有一南北长100多华里、宽三四十华里的狭长地带,日顽双方的兵力布置都比较薄弱,新四军在这里的群众基础也比较好,适宜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
经过一年时间的战斗,基本打开寿东南地区的抗战局面。第十八团四连赶走了寿县庄墓桥以南的国民党顽固派政权,粉碎了日军的疯狂“扫荡”,建立了比较牢固的群众关系,武装也有了很大发展。在统一战线方面,军政委员会坚持团结一致抗日方针,积极争取各界人士,对于敌占区的伪乡、保长,进行耐心细致的劝告和说服,争取多数,打击少数。杨庙、陶楼、吴山、长岗等乡相继被争取过来,成了“两面”或“三面”政权。随着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先后建立了以庄墓河为界,从北到南,由点到面,由几个村庄连一起的“三位一体”乡政权,进而又扩展到成立包括几个乡的区政权:以拐子集为中心的寿三区、以徐庙为中心的寿二区,在寿三区以南、以豸合铺为中心的寿四区,在寿二区以北、以三和集为中心的寿一区,又在寿一区以北成立了寿凤区。1942年6月,部队扩编为淮西独立团。此后,在日、伪、顽的重重包围之中,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成功开辟了北起淮河,南起吴山庙和合肥四十里铺,东起水家湖西,西至瓦埠湖滨的淮西抗日根据地,为实现新四军第二师“坚持路西,巩固路东”的战略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淮西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西部边沿的前哨阵地,是监视日伪、顽军动态的“瞭望塔”,对巩固和坚持新四军路西抗日根据地和壮大新四军实力,起了重大作用。
来源:理响合肥
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点点关注不迷路↓↓
看完记得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