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是恩施|当TA们老了……

2016-08-14 恩施发布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时光流转,繁华褪尽。老宅孑立风雨,看沧桑岁月,像一位端坐时光深处的隐者。


老宅有着时间沉淀的况味,是心灵深处对乡愁的寄托。数百年来,它静静矗立,见证岁月变迁,诠释时代文明。


时光荏苒,如今大部分老宅已湮灭在岁月里,而留存下来的也大多老旧荒置。文物资源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无法还原。现代文明理当装得进传统文化、历史记忆、民族特点这些要素,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朴和典雅,饱经风霜的厚重与沧桑,是无论多么精致的复刻品都无法取代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文化载体,那些深邃的记忆、古老的乡愁又将何以寄托!


范家老屋


群众在范家老屋表演利川灯歌——龙船调。


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范家老屋,1948年由当地豪坤范章廷所建,背后青山环绕,屋前平地开阔,院内穿枋、斜撑、窗花精雕细刻,图案丰富。整个建筑中西合壁,规模宏大,功能完备,是研究鄂西建筑艺术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老屋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屋前有坚固的石砌碉楼,碉楼有通道和厢房相连。为了躲避匪患,当地很多村落有防卫性建筑。

石墙黛瓦,炊烟袅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故乡的老宅。拼凑起那些残存的记忆碎片,乡村老宅就这么影影绰绰而来。


燃烧的国画


向氏家族住所——狮子屋场的一间堂屋。


滚龙坝是恩施市崔家坝镇的一个自然村落,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着以土家族为主的200余户农民。这个恩施州现存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而在文物专家眼中,滚龙坝就像一张正在烧毁的国画:一些古宅、石墙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一些村民拆房盖屋,不少古建筑被毁损;一些精雕的石柱湮没于杂草……斑驳的门窗、残破的门楼、风化的木雕传达出岁月的沧桑。

拖着细长的身影,走进洒满晨晖的院落,几堵土墙、几架房梁、几棵老树……岁月留下的痕迹一览无余。老宅,总是以一种卓然的姿态,在喧哗中独享一片静谧。厚重的房门、长满青苔的墙壁、咯吱咯吱的地板……任风雨飘摇、世事变幻,它只是默默承受,收藏一段往事,守护一份旧梦温情。


如膏书院



位于利川市南坪乡的如膏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占地面积约1500 平方米,砖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楼、大殿、后厅共三进一院二天井。前楼为奎星楼,大殿原孔夫子龛前正中,有汉白玉龙雕一块。如今,书院的两扇木质大门紧锁,墙壁、门、窗已被雨水严重浸泡腐烂,门梯上长满青苔,大殿与后厅的石坎、墙垛、花窗已变形。天井中有两棵300 年的桂花树,其中一棵枝枯叶落。

老宅隐映于青山绿水之间,有着明白的地域特征和乡土特色。岁月云烟似的,在剥落的墙壁上掠过,贯穿着望族大户的兴衰荣辱。伸手触摸,仿佛是与失落的文化基因交流。每个大户人家,总是敦促子女好好念书。每个家族都兴旺过,但先辈的教诲难以绵延富贵。尽管有过才华出众的人,但曾经的繁华终将消散。徒留老宅,缓缓地讲述着历史,字字句句如一串串碎珠,散落在青石板上。那一刻,心中隐隐有种少年式的愁怅。


天梯人家



在利川市建南镇大青村,有一条数百米长的大砂石。砂石上,人工凿出的梯子呈70度的坡度。天梯中部是一个古老村落,系石木结构房屋,摆放着石磨、碓窝、风车、犁铧、镰刀、蓑衣、斗笠等,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天梯所在的村民小组有22户100余人。一个曾经热热闹闹的自然村落,已变得非常宁静。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现在留在村里的只有20多人。

蝉鸣阵阵,鸟语声声,唤醒了夏日的清晨。推开柴门,阳光斜斜地进来,照亮了空中飘曳的浮尘。阶沿摆放着农具,木仓里存放着口粮,灶台旁的坛坛罐罐腌满了鲊广椒和酸菜,墙壁上挂着辣椒、包谷……


楼阁峥嵘




坐落于宣恩县沙道沟镇的彭家寨,有200 多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群,50 多户300余人聚居于此。这里山清水秀,浓浓乡愁融入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中国古建筑学家张良臬先生赞叹:“人间幸有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古老的石板路、独特的土家古寨、原汁原味的土家生活,让彭家寨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夜静更阑,月光照亮乡间小路,晚风轻拂老宅的疲惫,门外大黄狗机灵地捕捉风影……每每忆及这些,神经慢慢松弛,所有的日常琐碎、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沉淀、消融。这就是老宅所独有的一种深沉、安宁、祥和的气场。
打开窗户,清新的泥土气息涌了进来,远处的田野显得窅渺而迷离。随着城镇化进程,村庄冷落了,人们在背离家乡的旅途上渐行渐远。一把铁锁,锁住了过往的苦乐年华,关住了满庭馥郁春光,阻隔了浓浓的乡风民俗。老宅独守落寞的行程,任屋内蜘蛛铺陈,任墙根青苔覆盖。


土家瑰宝



坐落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高仰台,建于1942年,占地2500 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高仰台由正院、南院、北院、小姐楼及偏院共60 余间房屋组成,宽阔的院坝、高大的正厅、壮观的绣楼、整齐的配殿、错落相间的厢房,以及精巧细腻的木核石雕,仿若流动的音符,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凝固着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适者生存的法则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老宅却一如既往,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独自向着远方遥望,静待异乡儿女归来……
在这个多雨的季节,心里总沉甸甸的。身处繁杂的城市,一种永恒的情思萦绕心头,继而转化成无声的召唤。


记者 王邦寿


来源:恩施日报


编辑|梅珂

审核|邹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