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是恩施|一个村90岁以上老人有4位,“神仙日子”原来是这样!

2017-07-23 恩施发布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七月,盛夏的恩施市红土乡凉意悠悠,一路乘车3个小时,再转入分岔路,在坑洼不平的泥泞路上一路颠簸,时而在薄雾缭绕中穿梭,时而在悬崖峭壁间慢行,40分钟后,一片原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群映入眼帘,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马弓坝。


马弓坝现共有50多栋吊脚楼,70余户200多人,古屋以木质为主材,黑木青瓦,飞檐翘角,正房、厢房、耳房、堂屋、猪舍牛圈一应俱全,房房相扣。而众多房屋群聚而居,四合天井院比比皆是,在依山傍水之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四合天井故事多

“九曲回肠”的马尾沟河,隔开了两岸世代久居的村民,而马弓坝因地形似一张拉满的弯弓而得以命名。史载,清雍正年间,向、廖、董、覃等巴人后裔在此开始定居,并逐步演变成现在天落水村的各大姓氏。


远眺马弓坝,古老不古板,正待旅游之风吹进深山来。


清道光年间,在湖南张家界的张姓大族和同村向姓家族发生争斗,为躲避战乱,张姓家族便远迁于此群居,还大兴土木,建成马弓坝土家特色民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居民房屋多为石基木柱结构的四合天井,双扇门、雕花窗、青蓝瓦,古色古香与青山绿水融为一色,甚是漂亮。


在马弓坝,迁居到此的居民沿河建房,有上屋和下屋所分,上屋下屋相连形成四合天井,家家户户闲时相互招呼,彼此照应,哪家有大事,天井人家都借出房子给对方用,在各家堂屋都有一栅栏,严防家禽进屋。时光流逝,变迁的马弓坝天井大院古朴之风犹在,各家依然房连房,墙挨墙,你帮我我扶你。


每到傍晚,群居院子里热闹非凡,在那个精神生活缺乏的时代,“日白”(聊天)就成了他们最大的喜好。小孩依着大人,在芭蕉扇里听着那些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故事,天边的星星落了,儿时的梦也充实了。


四合天井居者已不多,但故事足够回忆一生。


有时,四个板凳,一方小桌,几个农人,拿着纸牌在时光缝中“玩弄”着时间,相互“讽刺”,相互斗嘴,几番快乐溢满整个四合天井,震得屋上的青蓝绿瓦都愣愣作响,那快乐抱紧夕阳甩下的最后一缕阳光,跑出了大山。


羊舍牛圈在房屋之下,每到岁末,猪肥牛壮之日,便是大人小孩高兴之时。几经变迁,羊舍牛圈早已荒废,但岁月的痕迹依在,连同破旧的门板、折断的石磨,在荒野之中,在流光溢彩之下,任岁月洗涤。


平淡自然幸福来

以前很穷,但大伙儿过的很舒服,和和气气,现在都出去求学、工作了,还是很冷清,找不到那种热闹劲儿了。”74岁的刘光银有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二位老人心里还是期盼儿子能回家看看。


自制的草烟,烟雾中都充满幸福的味道。


中国人讲究团圆,总期盼一家人能吃个饭说个话,那样就圆满了。在马弓坝,外出的年轻人就有近六十多人,仅留下老年人、妇女和小孩。“只有节气,后人们才回来,平时几个老人们都相关照应,图个乐子。”刘光银老人过的很舒坦,人少乐趣却不少,一个烧洋芋,几颗花生米,一杯淡酒,都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一缕暖黄,钻进了方格的木窗,透过木门,浮躁的细灰在尘间舞动,炊烟四起,老人已点燃自家的旱烟,无需精心打扮的妇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些长久操持家务的妇人,从古屋到田间,从老人到小孩,无不勤劳守着这一方希望。


勤劳的老人,从田间归来。


“生活有压力,但这里的人从来没有低头,在怎么样都要走出去,闯出好生活。”天落水村支书秦达广深有感触。


宁静的山村,平淡的生活,点滴之间幸福满满,这里的老人精气神儿十足,十分长寿。目前,村里90岁老人有4位,96岁的包桂芝是村里岁数最大的,老人们平时不仅下地干活儿,还喂猪放羊。“吃粗粮,喝山泉,心里不装事儿,过神仙日子,能不长寿么?”85岁的张道正老人每天都要巡山看田,“祖祖辈辈都在看,总是看不厌,这就是家吧!”


炊烟袅袅,古村农家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一方山水几代人,山清水秀之地,简单快乐,或许就是老人们长寿的原因吧。


“羊角山、父子石、姊妹树……”讲起附近的景点,老人们都能一一道出,而说起以前的故事,不管是大禹治水故事的久远,还是玉皇大帝劈山的神话,精彩纷呈,笑声不断,身处四合天井之中,故事徜徉在阳光之中,这些经历磨难的老人,讲着别人的故事,说着自己的童年。


昔日产业待辉煌

马弓坝被东西两大峡谷夹抱,坐落在山谷平坎之中,四面群山环绕,溪涧纵横,林木茂盛。东有冲天岭,南有高峰尖,西有飞龙六河,北有宝塔山坐镇,两山夹谷,马尾沟河由南向北,呈八卦回旋往下流。


由于海拔地势低、温度适宜、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适合漆树和茶叶的生长。当年在东乡片区盛传的“马弓坝的漆树和茶”,足见漆树和茶的影响深远。


老人守望田间。


据《红土乡志》记载,在20世纪中叶,马弓坝家家户户均以割漆、收漆为生。据传一棵腰围达2米的漆树开口98个,年产漆21公斤,成为马弓坝人的骄傲。


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当地茶叶的优良品质,茶叶以全手工炒制。茶胚纤细墨绿,汤碧色青,清雅悠长,清香中略带苦味,“手工炒制,自然况味”,是最地道的绿茶味道。更为奇特的是,小茶园的茶一共不超过90亩,多了就无法炒制出绿茶的味道了。


道路封闭,人口外出,马弓坝的漆树和茶叶逐渐淡出视野,目前,村里的仅剩下漆树200亩,茶叶100亩,村里主要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


翘盼旅游兴古村

“今年来了6拨人,拍照啊,问这问那,听说这里要搞旅游。”对于旅游开发,刘光银老人更关注这条路硬化的时间,“说了好久,终于开始挖了。”


2009年,村里连接外面的8公里泥巴路修通,因缺乏保养让这条路破烂不堪。


“那以前坐车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真是出门黑,进门也是黑。”说起以前赶集,张岸福记忆深刻。


走了一辈子的石板小道。


2012年,清华大学李维信教授实地考察马弓坝古村落,对这个村落的古老建筑赞叹不绝。2017年,作为恩施市4个古村落之一的马弓坝,被国家住建部纳入中国古村落群,并由财政部划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保护。


“这里能开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样的老房子才能找到乡愁,我们天落水的古村落有60多处,以后这里要红起来啊。”说起旅游开发,村支书秦达广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仅仅要开发马弓坝,还要把整个红土乡的全域旅游做起来,让游人进来能感受真正的原始村落的魅力。”红土乡党委书记张涛说,当地政府现已完成《保护性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引导村民做旅游“文章”,在发展的过程中“整旧如旧”,在保护中发展旅游。


“我现在就希望把路搞好,把旅游搞起来,把我们马弓坝的漆树和茶叶牌子重整起来。”说起愿望,村民刘先桂的想法和大家一样。


记者手记

马尾沟河,滋养着马弓坝人的古雅气息,那古朴悠长的古屋巷子,那敦实厚重的石磨盘子,那密密匝匝的木头板子,诉说着马弓坝人世世代代幸福的生活,旅游之风即将吹拂古村,未来,希望之花将绽放在这深山之间。


站在河底,仰望羊角山,夏日的马弓坝在晨曦里,满目翠绿,一片祥和之气,而飘荡山涧的白雾,为马弓坝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妩媚,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到旅游开发的“新大陆”,“尘封”多年的马弓坝正在重铸昔日商道要冲的辉煌,但愿不久将来,这个曾经是门户要道的古村落,将旧貌换新颜,在大山深处重现生机!



(记者严鹏 童秀清 文/图)


来源:恩施日报


编辑|黄雯

初审|梅珂

审核|邹瑜


往期精选↓

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去了就走不脱人

这个重要关口,出了个“东方战神”

世界文化遗产旁藏30余公里神秘峡谷,大量谜团待破解

知道我们有多少家底吗?亮出来吓死你!

你的家乡也有一座风雨桥吗?

神奇,这个地主庄园200年飞不进一只蚊子!

这个嫁来恩施的平原妹子真没拿自己当外人……

震惊!我们无数次路过的地方,真实模样居然是这样

全国网友惊呼一看到恩施就晕!调查结果:不晕才怪

原来恩施是这样的……

若有朋自远方来,请把恩施唱给TA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