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入库13000多张!恩施这位摄影师用照片为家乡代言

恩施发布 2019-04-17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在宣恩,熟知宋文的人在贡水河边遇到他,他都带着相机装备在拍照,偶尔一次没带“装备”,熟悉他的人都会问一句:“你的‘炮筒’呢”?


背着相机的他,已是他给众多市民留下的固有形象。



宋文



宋文,男,苗族,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



手指轻轻按下相机的快门,就是这么一瞬,可对于宋文来说,却大有作为。在他的镜头下,宣恩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被定格下来,或大气舒朗,或唯美婉约,或言之有物,通过扎实的功底,辅以对社会、对生活的入微体察。


“九子抱母”银杏树


这些图片以新闻的形式频频见诸海内外及中央媒体,不仅让宣恩走进了大众视野,更记录了宣恩的时代变迁。


用时光写下热爱


我来自湖北恩施!我深沉地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眷念着这里的山川碧水、风土人情、特色产业、民俗旅游,并借助新华社提供给签约摄影师的平台,努力向外界推介“藏在深闺待人识”的恩施。


前不久,新华社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9位优秀签约摄影师,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宋文以此开头作典型交流发言。


八宝铜铃舞(2016年度新华社优秀照片)


有人说,能把爱好变成事业,是一种幸运。宋文,便是这样的幸运儿。他常说:这辈子最幸运的是出生在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富的宣恩,最荣幸的是在20多年时间里,只干与新闻有关的这一件事,最庆幸的是把新闻事业变成了自己的爱好


天坑里的植物王国(2015年度新华社优秀照片)


1976年4月,宋文出生于宣恩县一个高山乡村。1996年从恩施州林业学校毕业后不久,热爱新闻写作的他被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宋文回忆,自进入宣传部门那天起,他一心就只想干一件事,那就是“搞新闻”。


双龙湖上打鱼人(2014年度新华社优秀照片)


始于敬业,忠于新闻,痴于摄影。自打接触新闻行业以来,宋文把在各大媒体上稿,作为一种挑战。“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就特有成就感!”宋文十分珍惜这种感觉。而后接触摄影之后,更仿佛掉入了“新闻富矿”之中。而那个掘宝人,正是他自己。


双龙湖(2013年度新华社优秀照片)


家乡热土,沉淀淬炼20载,宋文几乎每天都在采访一线,每年采访、拍摄行程近3万公里,节假日也相机不离身。有过被《恩施日报》连续几年评为优秀记者的经历,有过在《湖北日报》一年发图片120余张的辉煌,更有8年在新华社入库图片1.3万张、发通稿3000余张的奇迹……一步一个台阶,他用时光写满了对事业的热爱。


宋文的照片屡屡登上国家级媒体头版。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也会带妻子、孩子出去走走,但出门之前,妻子问的总是“今天想去哪个地方拍照?”并叮嘱要带好电池、带好镜头……即便是家人郊游目的地的选择,也是以能够“拍照”为中心。他说:常年如此,家人已理解、并支持他的这种生活模式。


宣恩县莲花坝村田间鲜花绽放,风景如画。


因为爱好,他从不怕舍身冒险。新闻讲现场、讲真实,摄影更是如此。


在恩黔高速公路龙桥特大桥建设期间,他早上5点多独自赶到工地现场,趁工人没上班爬上了在建的大桥拱架,当快爬上悬空的拱架顶端时,他感觉两腿发软,两眼发黑……他死死抓住钢筋护栏就地坐下拍照,这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


在锣圈岩花海拍摄时,他一脚踏空,为了保护相机,他的一只手指肿痛了近两个月……


宣恩县风雨桥。


有时候,美丽与危险相生相伴。为了捕捉到美丽瞬间,并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宣恩之美,宋文认为冒险是必须的。不畏艰险爬山涉水到绝壁、涵洞、高桥等,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对他而言,那只不过是新闻采访的常态。而当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时,背后是他的艰辛与汗水。


春节期间,宣恩县城的是市民参观灯光秀。


用镜头记录时代


因为业务突出,宋文也被其他一些媒体盯上,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他有许多次机会可以进州城、上省城工作。面对这些机遇,宋文只是用“不想折腾”的玩笑婉转回绝。他说:宣恩是生我养我的热土,能够成为宣传宣恩的一员,是荣幸,更是责任。


宣恩县高罗镇龙河村的吊脚楼修建现场,村民在“钉梁木”。


要做好,更要做精。宣恩自然风光优美,以茶叶为主的产业更是支撑起全县农业发展,但对于贫困县来说,茶叶虽种得好却始终没有知名度。带着对这一产业未来出路的思考,宋文将镜头聚焦茶园,用图片说好“一片茶叶的故事”。其作品先后在新华社、新华社海外版、人民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发表。


宣恩县彭家寨的居民将玉米挂在吊脚楼上晾晒。


2016年起,宋文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县域发展规划,以“茶旅融合”为主题,将伍家台贡茶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悉数在各大媒体发布,吸引了不少游客“望图而来”。“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图片是茶叶,让大家知道宣恩有个伍家台!”宋文调侃自己俨然伍家台的“台长”。


宣恩伍家台有机茶园雪景。


恩施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造就了一批奇特景观,为拍摄提供了特有素材。2014年以来,宋文拍摄的椒园镇锣圈岩“天坑”占据各大媒体头条,热度持续高涨,这也是宋文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作品。如今,这处“天坑”已经成为宣恩旅游景点之一。


除了“天坑”,宋文还拍摄了一系列“天”字照片。深山“天路”、绝壁“天河”、大山“天桥”等图片,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恩施印象”。宋文每拍一处,那绝美的影像总会吸引不少人前往一探究竟。


恩施市新塘乡的绝壁“天路”。


作为一种爱好和职业,宋文在新闻摄影这条路上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理想情怀,带着记录家乡发展的情怀,他坦言将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奔跑。前些年,新华社编辑部策划了即将消失的技艺,宋文当时看到这个选题便异常兴奋。


因为这种选题最适合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发展较快的地区,一些手工艺早就消失了,于是我静心梳理,整理了约50个拍摄题材。


《打榨房里觅“乡愁”》系列图片之一。


《打榨房里觅“乡愁”》《探访湖北宣恩最后一个瓦匠》《土家木匠——鄂西土家人的“生活设计师”》,在拍摄这个题材的过程中,宋文有大约20组照片被播发通稿。“正是因为新华社的这个策划,让我能静下心来记录,静下心来拍摄,并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我的家乡留下许多宝贵资料。”宋文说,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拍摄,他会将他记录的影像汇编成《消失的恩施技艺》,用图片记住这个民族的乡愁。


《探访湖北宣恩最后一个瓦匠》系列图片之一。


记者:刘亚丽

摄影:宋文


来源|恩施日报


编辑|李徐祎

初审|胡成冞

审核|邹瑜


近期最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