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Z德网 | 王冲工作室 · 生长于山水乡镇之间
啊啊啊啊
引言 | Preface
太行新宇美术馆镶嵌于林州石板岩镇街巷之中,背靠太行,面对苍溪。建筑修补村镇肌理,激活旧有仓库,活化山水界面,犹如从山水中生长而出,在局促的场地里,实现新旧衔接融合。可持续地再利用当地旧有石材,活化传统石造工艺,营造出多层级的公众开放空间。
一. 从环境中生长出的“地标”
选项二是采用乡土符号,坡屋顶建筑群满足了文化怀旧的想象,似乎能实现传承性的身份定位,然而,这在此地复杂的城镇肌理中立刻失效,不同尺度的建筑体量会将其淹没,沦为刻板做作的表演,于是,我们尝试不同的方式。
2. 实验一种新旧融合的空间界面
在房屋包围下,这片三角形场地已经成为厨房排气和公厕化粪的消极空间。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我们从中切出狭长的庭院,实现西侧街道和东侧水岸之间的人流联系,并将剩余空间全部留给美术馆,与北侧的旧仓库连为一体,实现小镇肌理的缝合。
沿河界面成为设计的焦点,纵向上看,方正房屋的人工秩序和背后山体的自然有机秩序形成冲突,换言之,美术馆应协调扑面而来的亘古大山和山脚下新兴的人工城镇。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给出答案,其画面高山仰止,顶天立地,雄深苍莽,壮气夺人,而在近处则是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冈丘,石径斜坡透迤于密林荫底,山径和溪流构成错综的体量。我们将美术馆的界面定义为 “多孔”而 “倾斜 ”的近山,和之字形延展的曲折路径,以之沟通苍溪与远山,创造层层后退的距离感,在高远视图中引发幽奥的深远境界。
从横向看,南侧高大建筑和北侧旧有仓库形成高差,新建筑若组合小巧的体量,则气势全无;而反之则与北侧仓库难以协调。于是,美术馆借南侧之势,以一片三角形曲面包裹旧有仓库,使其融为一体,紧接着,一笔弧线又顺承仓库屋檐,划向地面。
当地居民和游客说到两点,一是微妙的曲面和明亮的石材色泽,使其从环境中轻松地跳出,以 “和而不同 ”的姿态从规整的村镇肌理中彰显而出 ,引人注目却并未破坏大自然的美 , 使自然不再单调,更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灵韵。二是建筑犹如从山体环境中生长而出, 有机呼应,似乎已矗立生长多年,在地感强烈,其野性能够点题太行文脉。
二. 与古为新的石材营造
构造做法基于当地传统的延续和低成本建造的现实需求,体现了一种降低材料和资源消耗的可持 续设计方法,在地性的工法也重塑了简约质朴的日常生活美学。
工 艺
① 收集了大量的旧石板进行循环利用,红砂板岩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充满艺术表现力,我们采用新工艺将其在屋面上挂接,石板厚4厘米,平面尺寸约为60*80厘米,1600块总重达70吨,石板的铺设则从东南角部开始,沿着纵横轴线展开,于西侧屋檐处收拢,在挂接过程中控制色彩分布,并随需切割,及时调整。为此,当地的工人师傅也简化了钢结构, 通过两个高程点连线形成每榀桁架,方便施工同时满足屋曲的柔顺。
② 小块石板经钢索悬挂,成为西侧道路的观天入口。
③ 将美术馆下的山坡下挖,成为餐厅,餐厅南北侧的混凝土挡墙并不规则,在挖掘过程中遇到巨大石块则因地制宜进行改变,其红色水磨石地面也以当地红砂石作为骨料。
④ 山坡挖方中产生了大量的石块,被用于水边堤岸的砌筑和庭院景观石的布置。
⑤ 挖方及在溪流中收集的巨大石块被用作仓库阁楼的支撑基础,钢结构的轻盈与石块的粗粝形成鲜明对比。
仓库的墙壁裸露其砖石肌理以展示画作,形成白之厅,黑之厅和工作室。
⑥ 仓库的墙壁裸露其砖石肌理以展示画作,形成白之厅,黑之厅和工作室。
卵石成为建筑结构的基础,也成为北侧庭院楼梯钢板上的平衡锤。
2. 熟悉的陌生感
现代美术馆往往将艺术创作的情境与公众观赏情境隔离开来,以疏离的白盒子气氛营造着对艺术品的膜拜。而在小镇的语境中,则需要塑造日常生活化的审美体验,我们将简约质朴的建筑材料暴露,让终日面对石头的居民发现熟悉的陌生感,让诸多写生学子感受到自由开敞的交流空间,同时让画家孟新宇“林虑山房”牧歌般的生活方式直面观众,某日,当艺术家和朋友们在北边小院子里荡秋千,喝茶,经过的人一起来聊聊天吧。
具体来说,之状延接的步道绵延贯穿于建筑立面,现代建材与本土砂岩石料交织舒展,诸多山水意象(曲巷、长桥、折道、石基、眺台、洞天、水壁)穿插其中,层层平台让人拥抱自然,新旧立面交换和谐,简约元素清新明快。步入室内,旧有仓库被改造为展厅,自然巨石被用来支撑夹层,直率的材料表现充满质朴之感;而作为多功能艺术展厅的新建筑则裸露屋顶桁架,黑色麻绳和白色钢材形成具有张力的空间表达;底部咖啡厅的墙面提取红色砂岩色调,营造时尚氛围,21 平米的单块落地玻璃保证了面向山水的广阔视野。
“旷奥对比”的开合手法贯穿于建筑动线之中,比如:西侧入口处,幽僻深邃的洞天小径——清朗深广的中部庭院——指向东侧深邃入口;在厅中看画——步入具有呼吸吐纳感的露台,远眺观山;具有包裹庇护感的仓库展厅——邻水,从大开窗中观看“荆浩画作”般的群山;深邃的下沉小径——开放的餐厅视野(21 平米的玻璃);连续的小径走上屋顶——在逼仄环境中突然打开视野,自然山谷围合屋顶。
三. 功能模糊的公共艺术场域
1. 社区愿景
石板岩镇可被视作中国城镇变迁的切片,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一次次断裂之后延绵 (Doctrine of Duration),荆浩和郭熙的画迹从北宋传颂至今,当年明月照夜山;在清代, 平原居民由于缺水,涉险进入这片森林山地之中定居,民国时期的客栈仍留有遗迹;及至七八十年代,石板岩镇由于缺乏耕地,仍属欠发达地区;而9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劳务输出的扩大,村镇的街道空间轮廓初步奠定;新千年后,山水禀赋使其旅游产业兴起, 服务于写生和旅游的餐饮、商业、住宿的第三产业逐渐形成,但主要是输入性、同质化的商业模式;而在近几年,围绕“中国画谷”的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课题,营造一种联系当地居民、 艺术家、写生学生、政府、游客的社区可持续生活方式?围绕绘画形成的产业升级能否促进创意阶层的集聚,产生本土在地化的艺术社区?使其成为不同人群社会交流、展览展演、跨界创新的平台,进而形成多样化、社区化和个性化的公共艺术,凝聚具有包容开放性,但又具有身份地域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有着共同愿景、生活经验的人群聚居能否将城镇化带入新的阶段?而融合历史遗存和新空间的美术馆,正是绘制新生活方式的一个脚步。
2. 不被精确定义的空间
相对于精确定义用途,缺乏可变性,令人仰视的美术馆,更期望在乡土语境中实践一种 可参与的公共艺术。它成为日常生活的背景,人们交流集聚的场所,它具有多重而非单一的身份,提供自由的空间布置,激发可能性,灵活可变,具有多重感官感受,随着时间流逝为 社群生活而逐渐打开。为此,室内大厅被赋予通用化的灯光设计,像是一条展廊,开展画展,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展销,民间传统戏剧表演,小型会议,架上油画展览,艺术讲座,供销社的培训,抑或仅仅拜访大量的桌椅,供人们休憩闲聊。而在仓库展厅中,除了生活化的画展,还布置了艺术家工作室,模拟绘画现场,让艺术成为一种公共生活。为此,室内大厅被赋予通用化的灯光设计,像是一条展廊,开展画展,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展销,民间传统戏剧表演,小型会议,架上油画展览,艺术讲座,供销社的培训,抑或仅仅拜访大量的桌椅,供人们休憩闲聊。而在仓库展厅中,除了生活化的画展,还布置了艺术家工作室,模拟绘画现场,让艺术成为一种公共生活。美术馆的多义性更体现在室外空间,多重入口和贯穿路径连接河岸与街道。
临水侧亦设置多层级的开放平台,一、首先是邻水的通道,承接从北侧旅游停车场到镇上的人流;二、 在水边通道之上的平台,夏天傍晚的咖啡座、烧烤摊方便游客,反哺美术馆运营。在白天, 学生们在此写生,孩童嬉闹玩乐;三、餐厅屋顶成为艺术发布会,社交活动的场所,入夜则成为社群广场舞的舞台。建筑上的观山露台,屋顶的游道(婚礼走廊)也赋予公共生活多重想象力。我们期待在此引发美第奇效应,一个包容性和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场域由此展开。
平面图
剖面图
创始人 / 王冲
王冲工作室尊重自然,以谦逊的态度介入场地,寻找“油然生长”的有机形态,营造“和而不同”的艺术品质。同时将建筑学的形式逻辑、构成概念和中国审美、园林趣味融合,探索形式、构造、材料与文化、历史、美学的平衡关系。
王冲,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公共艺术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外聘教师,从事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创作、展览策划、文化遗产研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东京大学工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室内装饰学会陈设艺术委员会委员。www.dinz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