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解读
1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
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2014版指南在定义方面增加并强调血管性水肿在荨麻疹的诊断的重要性,因为临床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如果伴有血管性水肿就可以明确诊断为荨麻疹,不要其它检查排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及自身炎症病,而且荨麻疹患者出现风团伴有血管性水肿常常提示常规治疗效果欠佳。2014版指南将慢性荨麻疹的定义由2007版风团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改为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时间≥周不变。
2病因学
2014版指南将荨麻疹的常见病因归纳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与2007版指南相比较,增加了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以及运动等这一发病因素;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内源性因素强调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并在病因上特别强调了IgE介导的食物变应原在荨麻疹(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变应原检测结果应该正确分析,有条件的单位可酌情开展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验证。
3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2014版指南强调了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肥大细胞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
4诊断与分类诊断
2014版指南在分类诊断上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前者根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
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并可进一步细分类,去除了感染性荨麻疹和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分类(表1),与国际指南分类并轨。
2014版指南在诊断上强调详尽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通过实验室检查除外其他系统性疾病是荨麻
疹和血管性水肿诊断的基本原则。
5治疗
2014版指南在治疗上强调患者教育,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的自然消退,如物理性与
非物理性的诱导刺激因素,可疑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ACEI等),与临床相关的各种可疑的感染和(或)慢性炎症如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注意避免假性变应原食物(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物添加剂等),对怀疑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Et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加以避免。药物治疗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推荐根据患者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以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为标准,常规剂量使用l一2周不能控制症状,可考虑更换药物及联合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以及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2—4倍剂量治疗;对于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推荐环孢菌素3~5 mg/(kg·d)以及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IgE单抗)治疗。
6新增治疗原则
2014版指南相较2007版指南增加了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的治疗原则:原则上妊娠期尽量避
免使用抗组胺药物,但如症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大部分抗组胺药可分泌到乳液中,哺乳期妇女可酌情选择相对分泌量较少的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等药物,并尽可能使用较低剂量,儿童荨麻疹患者的一线治疗乃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M,但要遵循药物说明书明确其最低年龄限制及使用剂量。
2014版指南相较2007版增加中医中药治疗原则:中医疗法在治疗荨麻疹中有一定的疗效,需辩证施治。
梁云生.于碧慧.陆前进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解读.中国医师杂志. 2016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如您认为本文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既 往 文 章
↑↑加微信,了解更多皮肤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