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看浙Vol.1」文物工作新方针 浙江各地新成果
从国家政策部署到领导人殷切期盼,文物保护工作十年来取得新成果,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2022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回顾十年来走过的中国特色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如何开启下一个十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是当前我们文博人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
今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当前,全国各地正以新的姿态、新的驱动力加快落地22字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行动,落实文物普查、重点遗产地工程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等各项工作,未来,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将进一步“活起来”,大量珍贵文物将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利用。
学习先进,推介优秀。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省的文物保护工作近十年来始终亮点突出,走在前面。本期为读者带来「文博看浙Vol.1」文物工作新方针 浙江各地新成果:
世界遗产申报管理成效显著
多年来,浙江省坚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和良渚古城遗址相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杭州市成为国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二的城市(仅次于北京)。其中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成为全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其保护管理实践受到国际国内业界高度评价,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荣誉证书》、希腊梅丽娜·梅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国际奖提名。
从出台文物相关法律法规开始
浙江省一马当先,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与《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诸暨市等地纷纷响应号召,根据地方情况,相继出台《温州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诸暨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隐患排查处置机制》等多部地方性法律法规。建立文物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让管理者依法治理与保护,为加强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石。
挖掘文物背后价值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外景图
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自2010年浙江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共建全国首个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以来,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先后荣获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等。纺织品文物保护、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这两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落户浙江省。另外,浙江省的植物考古研究、纺织品文物保护与研究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除此之外,绍兴市越城区以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为目标,推出“文物智慧管家”应用,打造了一体化的千年古城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数字化应用体系。该应用上线以来,不可移动文物监管覆盖率达100%,发现并整改各类文物安全隐患问题千余起。该应用被评为全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浙江自然博物院获奖证书
浙江文物保护工作群防群治
2021年6月,绍兴市柯桥区文物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并于同年9月成立绍兴首支文物“护宝”志愿队。志愿队成立后积极投身文物保护事业,充分发挥了社会和民间的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安全群防群治新格局,营造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2006年,嵊州崇仁古镇的精华部分“崇仁村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嵊州文物部门和崇仁镇政府按照“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崇仁村建筑群所在的台门产权所有人、使用人均为直接责任人,并选定一位责任人为文保楼长,负责文保单位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构建了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安全监管网络。切实将文物保护工作坚持到了“最后一公里”,文物不再“高不可攀”,人民群众也可以成为志愿者,与文物拉近距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护宝”志愿队宣誓现场照片
投稿邮箱:icurator@foxmail.com
「百强博物馆」品牌形象与展览视频大征集 「5·18博物馆的力量」主题短视频大征集